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柴桑口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柴桑口》是一部京劇

京劇,又稱平劇、京戲,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戲曲劇種,分布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全國各地[1]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崑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2],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京劇流播全國,影響甚廣,有"國劇"之稱。以梅蘭芳命名的京劇表演體系被視為東方戲劇表演體系的代表,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之一[3]。京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其中的多種藝術元素被用作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符號。

2006年5月,京劇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

劇情

三國時人才輩出。蜀有諸葛亮,吳有周瑜。周瑜雖多智而稍不及諸葛亮,用兵設計,常為諸葛亮所破。周瑜器量狹小,深以諸葛亮出己上為恥。荊州之役,被諸葛亮所窘,敗至巴邱,得諸葛亮書,誚其失策。周瑜大恚,嘔血死。諸葛亮隻身往吊之於柴桑口,痛哭祭奠。吳營諸將皆感動,心雖仇之而莫能害之也。諸葛亮祭畢返,周瑜子周循至,急調諸將追諸葛亮,欲得而甘心。諸葛亮見周循至,笑責其追殺奠客,何太無禮。周循不悟,挺槍直刺,張飛怒而殺之,吳兵大敗歸焉。

京劇行當

京劇行當的劃分,除依據人物的自然屬性(性別年齡)和社會屬性(身份職業)外,主要是按人物的性格特徵來分類。京劇班社舊有"七行七科"之說 :七行即生行旦行(亦稱占行)、淨行醜行雜行武行流行[5]

京劇舞台上的一切都不是按照生活里的原貌出現的。京劇舞台上的角色也不是按照生活當中人的本來面貌出現的,而是根據所扮演角色的性別、性格、年齡、職業以及社會地位等,在化妝服裝各方面加以若干藝術的誇張,這樣就把舞台上的角色劃分成為生、旦、淨、丑四種類型。這四種類型在京劇里的專門名詞叫做"行當"[6]

視頻

柴桑口 相關視頻

中國戲曲文化周宣傳片
中國戲曲國粹京劇

參考文獻

語言已從 中文(简体)‎ 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