枧头福德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内湖枧头福德祠是位于台湾台北市内湖区的土地庙,主神为福德正神(土地公),约于清治时期末年建成,原址在内湖路二段上(旧名枧头),当时周遭均为田地,为当地农民和水枧(水桥)之守护神。
庙史
清治时期末年内湖于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会有投掷爆竹“攻炮台”的民俗,在日治时期大正十年(1921年)前后逐渐发展为请土地公出巡接受信徒答谢,爆竹也开始往摆放于土地公出巡经过的路线上,祈求越炸越旺,同时也有驱逐厄运及瘟疫的意思;出巡中,店家除了会备妥香案祭拜,居民也会相互燃放鞭炮、烟火取乐,借此“娱乐”、“戏弄”土地公取得祂的保佑[1]。
昭和十二年(1937年)枧头张氏建宅拆除福德祠,土地公像暂居尖顶(忠勇山)碧山岩开漳圣王庙。
民国37年(1948年)地方耆老请碧山岩开漳圣王、六大角天上圣母和公馆庄武身开漳圣王共同点出现今祠址,由当时里长谢南的大舅舅捐献土地并集资建造平房式庙宇。
民国71年(1982年)因庙宇上方屋瓦损害严重,遂集资重建燕尾式屋脊新庙。
民国88年(1999年)因为后方大楼新建住宅,福德祠地基升高,同时庙址一楼由建设公司捐赠并置纪念石碑。翌年入庙安座。
活动
在每年的正月初十到十五有一系列活动,期间提供咸甜汤圆等。
攻炮台
原先于内湖国中操场举办,源自于清治时期末年民间自卫以及类似盐水蜂炮驱逐瘟疫的意象;民国85年(1996年)由内湖区公所指定为地方文化特色活动。
夜弄土地公
夜弄土地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并在内湖路绕境[2][3]。
乞龟
乞龟于农历正月初十到十四之间举办,供信众拿取平安龟,翌年须还一只平安龟。
土地祠
土地庙,又称土地公庙、福德庙或伯公庙,为民间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庙宇),多于民间自发建立的小型建筑,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的建筑,乡村各地均有分布。在1949年以前,凡有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庙。
土地庙在中国大陆曾由于“文革”作为“四旧”大部分被捣毁。随著“改革开放”和开始信仰自由[4] 以后,自1980年前后有蒸蒸日上的恢复民间信仰和社会的逐渐发展,便有一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这些土地庙多由农民自发组织建设的信仰中心,属于微型建筑,高度从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积大小小则几平方米,大则十几平方米。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陆官方和媒体一直密切关注这股建设土地庙的浪潮,就以当时农村小学基础教育设施落后为借口和理由,来呼吁乡民多关注乡村基础教育,集中精力投资建学校,不要热衷于“迷信”,但仍旧无法破坏民间信仰的力量。部分地区官方就以破除迷信为借口而进行强行拆除,这股土地庙信仰复兴的热潮最终还是被大陆官方镇压了。然而实际上至2000年以后,几乎每乡至少有一处或多处,其数量分布因地而异。台湾因为拥有宗教信仰自由所以有相当多的土地庙;据官方的调查,其数量超过1300所以上。
与农村地区的土地庙相对的,是供奉城市守护神的城隍庙。
土地神
土地神又称“福德正神”、“土地公”、“土地公伯”、“土地伯公”、“土地爷”,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一般称为“大伯公”。民间信仰最为普遍的众神之一,流行于汉族地区及部分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也有信仰。土地神属于中国民间信仰中的地方保护神,在1949年及其以前,凡有汉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现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现代多属于祈福、保平安、保收成之意。土地神也是道教诸神中地位较低,也是与人民较亲近的神祇。
土地庙的造型
土地庙因神格不高,且为基层信仰,多半造型简单,简陋者于树下或路旁,以两块石头为壁,一块为顶,即可成为土地庙,俗称“磊”型土地庙。也有简单以水泥或砖块砌成祠,现今台湾甚至有工厂开模以水泥灌制大量生产,也有土地庙因香火鼎盛,逐渐中大型化者。
中国大陆土地庙
潮汕土地庙
土地神在潮汕俗称为伯公。土地庙亦称伯公庙或写作福德老爷庙、福德古庙。每家每户家中都会有伯公神位,商铺也不例外。伯公庙规模通常不大,但分布最为普遍,田野、山岭、村口、街衢,在在皆有。福德老爷身旁通常伴有福德老爷夫人,是和蔼可亲的形象。
参考文献
- ↑ 庙宇简介. 台湾好庙网. [2019-10-20].
- ↑ 曹登华. 枧头福德祠百年传统 夜弄土地公元宵登场. 台湾好新闻. 2018-02-18 [2019-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0).
- ↑ 许凯婷. 内湖“夜弄土地公”庆元宵 枧头福德祠让商家越炸越旺. bobeenow news. 2018-03-02 [2019-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0).
- ↑ 信仰自由,reli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