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北山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江苏省泰州市北山寺 |
中文名称;北山寺 地理位置:泰州城区招贤桥东的扬州路北侧 始建时间:唐朝宝历元年(825) 别名:北山开化禅寺
|
北山寺,又叫北山开化禅寺,位于今泰州城区招贤桥东的扬州路北侧。北山寺始建于唐朝宝历元年(825),历经1190年的风霜雪雨,如今以其重修的大雄宝殿独揽寺誉,庄严壮观里透显出北山寺曾经的辉煌。
序言介绍
宋代
宋嘉佑八年更名为北山寺,相传曾有百尺高塔和百井。
钱履吉的《泰州重修北山开化禅寺碑记》开头是这么说的:"去海陵州治北二里,穹然而高者,曰北山寺。寺一名开化院,一名独佛寺,宋嘉佑八年始更今名,曰北山寺云。海陵玄武卑,故以此作镇焉。所以阜地气,壮郡形也。"
钱履吉是说,在北宋嘉佑八年,也就是公元1063年,北山寺有了一直用到现在的名字。当年为什么在这个地方建寺庙呢?是因为这里不够神气,所以要在这里建庙作为镇城之宝,隆高了地气,也壮大了海陵城的形象。
王屋禅师是这座寺庙的创建者,他在唐宝历元年开始运作建寺:"寺基宏远,清化、演化二桥悉其地址。师二徒皆高僧,二桥原其名也。"这句是说北山寺的地盘很大,寺北面的清化桥、演化桥,都在北山寺的地盘之内。王屋禅师的两个徒弟也都是高僧,清化和演化两座桥的名字,就出自他这两个徒弟的名字。
钱履吉继续写道:"旧有浮图,高百尺;有百井,今已无存,止名泉一,即卓锡泉也。"经过多年扩建,北山寺有了比较大的规模,那浮图塔就有百尺之高。又有一百口水井,可惜在清朝时就仅剩一口名泉,也就是卓锡泉。
"王屋谢世,嗣有子廉者,宋淳熙间人也,挂锡此寺,寺复振兴踪迹,亦与王屋同。于是都人士无不合掌赞叹,谓王屋复见,过其地者群瞻礼不衰。未几,子廉没,嗣又无闻焉。越数百年而后以迄于今,亦竟无闻焉,于是海陵几不知有所谓北山者。"
好像钱履吉信笔写来似有夸张之嫌,因为照李昌龄所据清朝《泰州志》看来,在元、明两朝近400年中,北山寺尚有明朝弘治年间(1488-1505)重铸铜钟、明朝天启六年(1626)重建大雄宝殿这两件大事的记载。而后者重建的大雄宝殿,也就是当今重修之大雄宝殿。
钱履吉是清朝顺治八年的泰州知州,他写的《泰州重修北山开化禅寺碑记》,主要就是这一阶段的北山寺重修:"顺治五年,岁在戊子,元旦,忽殿中火光四射,皆以为因缘将至。而忽有冰怀禅师者,遂飞锡焉,或曰是王屋之现身也……"
绍兴人冰怀禅师于清朝顺治五年(1648)任北山寺住持,其后几年间他全身心修寺建殿、筑屋造像,事无巨细皆次第完成。钱履吉在这段笔记实录之后感慨到:"是山之形胜,广狭以至诸景,如孤塔之凌云而起也,千帆之乘风而渡也,绿柳之迎春而笑也,渔歌之向夕而闻也,皆详见寺志,兹不多及。但为记其终始兴废如此,以示后之过是山者,知有冰怀禅师之不可泯,佛菩萨灵感之力不可没……"
清代
康熙初年建起楠木大悲楼,民国中期寺内建筑仍都在。
钱履吉的"碑记"结束后,有关北山寺的记载归结于李昌龄:
顺治十八年(1661),邑人俞钎、俞铎、王孙骠等重铸铁钮铜钟,钟身镌朱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部及梵文字咒(后铜钟毁于"文革")--当中的俞铎,其一行书作品在去年央视"《寻宝》走进泰州"中夺得"泰州民间国宝"的桂冠。
清朝康熙(1662-1722)初年,俞钎又在大雄宝殿后兴建大悲楼。楼基高达4尺,左右且有耳楼,用楠木建成,十分壮丽。楼下悬回龙边框、青地金字的康熙御笔"法律禅"匾额。
此间,邑人诗家周虹(字虹起,号天桥)有《人日登开化寺大悲楼》云:"巍然高阁压吴陵,袖拂慈云此共登。濒海天光全在水,渡江山色半归僧。灵辰雁解排人字,初地花先缀佛灯。极目浮螺冰欲泮,东风吹遍白棱棱。"诗题中"人日"指人类的生日,乃为农历正月初七汉民族的传统节日,时虽寒极,但没有影响到规模盛大的北山寺里香火之旺。
到了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北山寺复又衰落。清朝咸丰元年(1851),德山禅师朝山途中路过泰州,见此寺荒芜,便募款修旧兴废,并请书法篆刻大家吴熙载篆书"北山开化禅寺"门额,以后的北山寺僧皆尊德山禅师为中兴祖师。
清朝光绪四年(1878),住持如松又加扩建,楼殿巍峨,寮屋栉比,成为规模仅次于光孝寺的泰州佛教八大丛林之一。
民国
民国早中期,北山寺殿宇还是那么雄伟庄严,头殿、二殿、大雄宝殿及大悲楼,在四进一线上顺序耸立。所供佛像也很高大,而弥勒佛像特别魁梧,由此泰州曾流传"北山寺菩萨抬不进城"的俗谚。
民国二十四年(1935),住持肇源增建寮屋数间。民国二十九年(1940),二殿及一尊高5丈、宽3丈的镀金弥勒佛像被日本飞机炸毁。民国三十一年(1942),住持云开维修大雄宝殿,随后又持续被军队占住,屡遭破坏。
现代
1960年,大悲楼被拆除。1964年,大雄宝殿被定为"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后,陆续被拆除头殿和大部分寮屋,仅存大雄宝殿及掩隐的卓锡泉遗迹。
2002年,北山寺与卓锡泉合并公布为"江苏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大雪压塌大殿屋面
两年后大雄宝殿重现芳华
明朝天启六年重建的北山寺大雄宝殿,曾在清朝乾隆五十六年(1791)、咸丰二年(1852)及民国三十一年先后重修,每次修来都会在殿脊檩枋下作一记载。对此,李昌龄描述道,大雄宝殿"重檐歇山殿顶,九脊分立威峨,八角飞翘檐自然。上覆筒瓦,金碧辉煌,梁嵌斗拱,造型古朴",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筑风格。[1]
近几十年来,由于年久失修、白蚁侵蚀,再加上2007年的暴雨、2008年的大雪,大雄宝殿最终不堪"历史"的重负,其西南侧屋面坍塌,整体建筑亦严重损毁。
高度关注、多方协调,确定修缮、现场办公,制定计划、明确职责,一系列的措施落定在2008年12月,海陵区政府邀请省文物局资深教授和我市文物专家一起论证了修缮方案。
有专家介绍说,在具体施工中采用的是揭顶大修、局部落架等修缮方式,以保持房屋的主体构造。例如:柱梁等不变,腐朽的用杉木照原样修补,外墙砖照原样仿制;原有建筑上的花砖、筒瓦照原样布置;屋脊上的垂兽、望兽、套兽等,尽量原样照用,短缺的则按原有风格加工烧制。
2010年7月,总价400多万元、建筑面积380平方米的北山寺大雄宝殿修缮竣工。虽说"历史"将无限期地让这大雄宝殿孤立在原本梵宫花雨的佛教道场,但有这与历史上的大雄宝殿"形似、神似"的结果,就已经阿弥陀佛了。
相关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