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蘇省泰州市北山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江蘇省泰州市北山寺

中文名稱;北山寺

地理位置:泰州城區招賢橋東的揚州路北側

始建時間:唐朝寶曆元年(825)

別名:北山開化禪寺


北山寺,又叫北山開化禪寺,位於今泰州城區招賢橋東的揚州路北側。北山寺始建於唐朝寶曆元年(825),歷經1190年的風霜雪雨,如今以其重修的大雄寶殿獨攬寺譽,莊嚴壯觀里透顯出北山寺曾經的輝煌

序言介紹

宋代

宋嘉佑八年更名為北山寺,相傳曾有百尺高塔和百井。

錢履吉的《泰州重修北山開化禪寺碑記》開頭是這麼說的:"去海陵州治北二里,穹然而高者,曰北山寺。寺一名開化院,一名獨佛寺,宋嘉佑八年始更今名,曰北山寺雲。海陵玄武卑,故以此作鎮焉。所以阜地氣,壯郡形也。"

錢履吉是說,在北宋嘉佑八年,也就是公元1063年,北山寺有了一直用到現在的名字。當年為什麼在這個地方建寺廟呢?是因為這裡不夠神氣,所以要在這裡建廟作為鎮城之寶,隆高了地氣,也壯大了海陵城的形象

王屋禪師是這座寺廟的創建者,他在唐寶曆元年開始運作建寺:"寺基宏遠,清化、演化二橋悉其地址。師二徒皆高僧,二橋原其名也。"這句是說北山寺的地盤很大,寺北面的清化橋、演化橋,都在北山寺的地盤之內。王屋禪師的兩個徒弟也都是高僧,清化和演化兩座橋的名字,就出自他這兩個徒弟的名字。

錢履吉繼續寫道:"舊有浮圖,高百尺;有百井,今已無存,止名泉一,即卓錫泉也。"經過多年擴建,北山寺有了比較大的規模,那浮圖塔就有百尺之高。又有一百口水井,可惜在清朝時就僅剩一口名泉,也就是卓錫泉

"王屋謝世,嗣有子廉者,宋淳熙間人也,掛錫此寺,寺復振興蹤跡,亦與王屋同。於是都人士無不合掌讚嘆,謂王屋復見,過其地者群瞻禮不衰。未幾,子廉沒,嗣又無聞焉。越數百年而後以迄於今,亦竟無聞焉,於是海陵幾不知有所謂北山者。"

好像錢履吉信筆寫來似有誇張之嫌,因為照李昌齡所據清朝《泰州志》看來,在元、明兩朝近400年中,北山寺尚有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重鑄銅鐘、明朝天啟六年(1626)重建大雄寶殿這兩件大事的記載。而後者重建的大雄寶殿,也就是當今重修之大雄寶殿

錢履吉是清朝順治八年的泰州知州,他寫的《泰州重修北山開化禪寺碑記》,主要就是這一階段的北山寺重修:"順治五年,歲在戊子,元旦,忽殿中火光四射,皆以為因緣將至。而忽有冰懷禪師者,遂飛錫焉,或曰是王屋之現身也……"

紹興人冰懷禪師於清朝順治五年(1648)任北山寺住持,其後幾年間他全身心修寺建殿、築屋造像,事無巨細皆次第完成。錢履吉在這段筆記實錄之後感慨到:"是山之形勝,廣狹以至諸景,如孤塔之凌雲而起也,千帆之乘風而渡也,綠柳之迎春而笑也,漁歌之向夕而聞也,皆詳見寺志,茲不多及。但為記其終始興廢如此,以示後之過是山者,知有冰懷禪師之不可泯,佛菩薩靈感之力不可沒……"

清代

康熙初年建起楠木大悲樓,民國中期寺內建築仍都在。

錢履吉的"碑記"結束後,有關北山寺的記載歸結於李昌齡:

順治十八年(1661),邑人俞釺、俞鐸、王孫驃等重鑄鐵鈕銅鐘,鐘身鐫朱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部及梵文字咒(後銅鐘毀於"文革")--當中的俞鐸,其一行書作品在去年央視"《尋寶》走進泰州"中奪得"泰州民間國寶"的桂冠。

清朝康熙(1662-1722)初年,俞釺又在大雄寶殿後興建大悲樓。樓基高達4尺,左右且有耳樓,用楠木建成,十分壯麗。樓下懸回龍邊框、青地金字的康熙御筆"法律禪"匾額。

此間,邑人詩家周虹(字虹起,號天橋)有《人日登開化寺大悲樓》雲:"巍然高閣壓吳陵,袖拂慈雲此共登。瀕海天光全在水,渡江山色半歸僧。靈辰雁解排人字,初地花先綴佛燈。極目浮螺冰欲泮,東風吹遍白稜稜。"詩題中"人日"指人類的生日,乃為農曆正月初七漢民族的傳統節日,時雖寒極,但沒有影響到規模盛大的北山寺里香火之旺。

到了清朝道光年間(1821-1850),北山寺復又衰落。清朝咸豐元年(1851),德山禪師朝山途中路過泰州,見此寺荒蕪,便募款修舊興廢,並請書法篆刻大家吳熙載篆書"北山開化禪寺"門額,以後的北山寺僧皆尊德山禪師為中興祖師。

清朝光緒四年(1878),住持如松又加擴建,樓殿巍峨,寮屋櫛比,成為規模僅次於光孝寺的泰州佛教八大叢林之一。

民國

民國早中期,北山寺殿宇還是那麼雄偉莊嚴,頭殿、二殿、大雄寶殿及大悲樓,在四進一線上順序聳立。所供佛像也很高大,而彌勒佛像特別魁梧,由此泰州曾流傳"北山寺菩薩抬不進城"的俗諺。

民國二十四年(1935),住持肇源增建寮屋數間。民國二十九年(1940),二殿及一尊高5丈、寬3丈的鍍金彌勒佛像被日本飛機炸毀。民國三十一年(1942),住持雲開維修大雄寶殿,隨後又持續被軍隊占住,屢遭破壞。

現代

1960年,大悲樓被拆除。1964年,大雄寶殿被定為"泰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後,陸續被拆除頭殿和大部分寮屋,僅存大雄寶殿及掩隱的卓錫泉遺蹟。

2002年,北山寺與卓錫泉合併公布為"江蘇省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2008年大雪壓塌大殿屋面

兩年後大雄寶殿重現芳華

明朝天啟六年重建的北山寺大雄寶殿,曾在清朝乾隆五十六年(1791)、咸豐二年(1852)及民國三十一年先後重修,每次修來都會在殿脊檁枋下作一記載。對此,李昌齡描述道,大雄寶殿"重檐歇山殿頂,九脊分立威峨,八角飛翹檐自然。上覆筒瓦,金碧輝煌,梁嵌斗拱,造型古樸",是典型的明代官式建築風格。[1]

近幾十年來,由於年久失修、白蟻侵蝕,再加上2007年的暴雨、2008年的大雪,大雄寶殿最終不堪"歷史"的重負,其西南側屋面坍塌,整體建築亦嚴重損毀。

高度關注、多方協調,確定修繕、現場辦公,制定計劃、明確職責,一系列的措施落定在2008年12月,海陵區政府邀請省文物局資深教授和我市文物專家一起論證了修繕方案。

有專家介紹說,在具體施工中採用的是揭頂大修、局部落架等修繕方式,以保持房屋的主體構造。例如:柱樑等不變,腐朽的用杉木照原樣修補,外牆磚照原樣仿製;原有建築上的花磚、筒瓦照原樣布置;屋脊上的垂獸、望獸、套獸等,儘量原樣照用,短缺的則按原有風格加工燒制。

2010年7月,總價400多萬元、建築面積380平方米的北山寺大雄寶殿修繕竣工。雖說"歷史"將無限期地讓這大雄寶殿孤立在原本梵宮花雨的佛教道場,但有這與歷史上的大雄寶殿"形似、神似"的結果,就已經阿彌陀佛了。

相關視頻

泰州北山寺公益行

參考資料

  1. 泰州市北山寺介紹 , 善緣通 20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