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拳詠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劇情簡介
電影《洪拳詠春》講述的是詠春傳人梁向東與洪拳傳人劉朝西曆來不和,原因是二人對對方的功夫不屑一顧。兩個頑固的老頑童經常你爭我搶互不相讓。而兩人的子女恰巧在同一家媒介公司供職,長輩的恩怨也影響到兩個年輕人,兩人在公司也是互相為敵。但經過一系列誤會之後,兩個年輕人竟然從競爭的對手變成了幸福的情侶,二人一起化解了兩家的恩怨,兩個武術世家終於和睦相處。
詠春拳介紹
詠春拳是少林嫡傳武技之一,關於詠春拳的起源,大致有這樣幾種說法:(我們在這裡需要額外說明的是:下文中及本欄目中所列的「泳春」『詠春「「永春」,都為同一拳派的不同稱呼。為不使讀者誤解,本文統一用「詠」。
第一種說法是始創於福建永春縣,為該縣嚴三娘所創白鶴拳轉化而成,此地名為拳名。故名「永春拳」。亦有以嚴氏名詠春,稱之為「泳春拳」者。此拳傳至廣州,稱為詠春拳。
第二種說法則認為詠春拳創始於五枚師太,見到蛇鶴相爭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嚴詠春。五枚師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說她還是少林白鶴拳高手。由於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為了避禍,隱居於川滇邊界的大涼山,因見蛇鶴相爭而創出詠春拳,後來便傳於嚴詠春。
第三種說法是,五枚創詠春拳後,並非直接傳給了嚴詠春,而是傳給了少林弟子苗順,苗順傳少林俗家弟子嚴二,嚴二再傳女詠春及婿梁傅儔。這個嚴二就是前面據說的嚴四。
第四種說法是:詠春拳的創編與五枚師太或嚴詠拳均無關係,更沒有什麼蛇鶴相爭,而詠春拳的前身應為詠春拳,是清初反清組織「天地會」的一種鬥爭的武技,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塵庵主所創。他(或「她」)首先傳給汀昆戲班的武生張五(人稱攤手五,據說有「一隻攤手獨步武林」之譽),張五後來落難來粵,落腳於南海縣佛山鎮大基尾的「瓊花會館」,便將詠春拳傳於粵劇界諸弟子。後咸豐年間李文茂起義,諸弟子為避禍而將「詠春拳」的「泳」字改為「永」、「詠」。紅船中人黃寶華、梁二娣、大花面錦等人學得此拳,又再傳給在佛山筷子路開中藥店兼行醫的梁贊,此後梁贊將詠春拳發揚光大。
第五種說法,又說詠春拳應為永春拳,得名於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當年進殿者所習的南派內拳法,全稱是少林永春,總教習是少林弟子至善禪師。南少林被婪,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於粵劇紅船中當伙夫。後因在東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戲班中人便紛紛拜他為師。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蘇三娘,為戲班中花旦,所學尤精,被人譽為「永春三娘」。後三娘將武功傳於紅船中人黃華寶、梁二娣等人,黃、梁又傳佛山樑贊,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發揚光大。
一種最詳細說法是:詠春拳,少林嫡傳武技之一,詠春二字乃是為了記念詠春拳之創始人嚴詠春師祖。祖師嚴詠春原籍廣東福建,其父嚴二公於九連山下經營豆腐買賣。而詠春則自小跟隨五枚大師習技。及後更因見蛇鶴相鬥而悟出拳術之道,並得其師父五枚大師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詠春師祖並要求五枚大師為拳命名,大師則答曰你既名詠春,就將詠春命名此拳可也。因此,詠春拳之名正式誕生了。
洪拳
少林小洪拳是少林拳術[2]的基本拳技套路,是初學少林拳術的必修套路,素有「十八拳之母」之說。
大洪拳是在小洪拳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練武之人多奉洪熙官為洪拳創始人,並認為自洪熙官以後,傳至陸阿采、黃泰、黃麒英、黃飛鴻才真正發揚光大,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武術派別之一。
洪拳的特點是動作樸實,步法穩健,剛健有力,以手法為主。套路的演練基本上是先慢後快。其目的是循序漸進,逐步加速全身血液的運動,為後面的快速動作作準備。洪拳注重練習步型,步法及練橋手,以增加全身肌肉筋骨的發展,是一種的練法。
視頻
洪拳詠春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29部讓人熱血沸騰的動作片經典,不容錯過 ,搜狐,2015-09-07
- ↑ 少林拳術簡介 ,搜狐,2017-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