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澤湖博物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洪澤湖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家湖泊博物館,是一個座落在空中的特色型博物館,約有1600平方米。博物館主要有:大湖洪澤、天下糧倉、耕湖牧漁、燦爛文化、風流今朝五部分陳列。以圖文和實物向遊客展示洪澤湖區的水文化、漁文化、楚文化,再現洪澤湖區域和淮河中下游的風土人情、生產勞作及民間文化。
目錄
簡介
洪澤湖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家湖泊[1]博物館。它位於洪澤縣文化中心四樓,於2005年12月30日正式對外開放。洪澤湖博物館屬於特色型的博物館, 這是一個坐落在空中的博物館,約有1600平方。一至三層是文化中心的各職能部門,四樓是博物館的展廳,觀眾可從四樓的東北角右手邊展廳開始參觀。
洪澤湖博物館
展廳布局
洪澤湖博物館參觀線路為逆時針方向,途經五個展廳和一個機動展廳,二、三展廳之間是室外互動區。登上四樓「洪澤湖博物館」六個隸書大字非常奪目,黑字白底,凝重而深沉,環視周圍,青綠的盆景又點綴出一片生機昂然。
進入序廳,「大澤洪澤——歷史文化展」在燈光下躍進眼前。白色臥碑從我們的腳下伸展過去,這是洪澤湖大事年表,仿佛歷史的跳板,從我們當代向歷史沿伸,直到洪澤湖的源頭4—5萬年前。在臥碑邊,一頭仿真的鐵牛,這是洪澤湖大堤上為鎮水患的鐵牛,鑄於康熙十八年,1984年就被定為省級文保單位。
序廳的下面牆壁上是一幅表現洪澤湖風情的浮雕[2]像。 經過序廳就是現實與歷史相交的二廳。十幾年前在洪澤湖地區出土的巨大的淮河古脊齡齒象牙化石靜臥在櫥窗里,側旁還有洪澤湖早期的「夏草灣人」腿骨化石和新石器時期的石錛、石斧、石刀。
大禹治水
一座禹王雕像讓整個廳沉重了許多。大禹是中華民族從歷史到傳奇再到神化的英雄。他治水的足跡遍布黃、淮及長江,自然在淮河的下游的洪澤湖區也留有他的故事。傳說,淮河入湖口處的龜山曾是他治水的指揮部之一。他的夫人塗氏就曾是龜山人,這是多麼美好的傳說當然,我也知道,塗氏的考證只有三處,一是安徽懷遠,二是浙江會稽,三是四川渝洲。卻唯獨沒有洪澤湖龜山一說,現在應再加上這一處。這是與中國早期人類生活和水利有着密切關係的考證。
游在洪澤——洪澤湖博物館
序廳「大湖洪澤——歷史文化展」,將我們帶上了歷史的跳板,從我們當代向歷史延伸,直到洪澤湖的源頭4—5萬年前。二廳呈現了十幾年前在洪澤湖地區出土的巨大的淮河古脊齡齒象牙化石靜臥在櫥窗里,側旁還有洪澤湖早期的「夏草灣人」 腿骨化石和新石器時期的石錛、石斧、石刀。三廳帶我們去領略從黃河奪淮到洪澤湖的形成,千百年來,有多少辛酸和故事,有多少英雄和抗爭都從這滔滔的黃水和
展翅的天鵝狀中尋找脈絡,尋找答案。四廳將帶我們去領略千年古堰的神秘風采。五廳向我們悲痛地講述了洪澤湖的水患史,但洪澤湖流域圖沙盤也在講述着希望。六廳從悲情中走出,展示了洪澤湖及整個流域的水利情況。
淘淘黃水
第三廳的一面牆的黃河水奔涌而下,伴隨着雷鳴電閃,水浪滔天,強烈的震撼着每一個遊人。站在玻璃地面上心忽然猶如被黃河水衝擊的漂浮起來,再看腳下洪澤湖的全景圖形在一串輪廓燈中突顯出來。從黃河奪淮到洪澤湖的形成,千百年來,有多少辛酸和故事,有多少英雄和抗爭都從這滔滔的黃水和展翅的天鵝狀中尋找脈絡,尋找答案。
水上長城
第四廳表現的是洪澤湖上最具有歷史和現實意義的洪澤湖大堤。這個大堤從漢朝陳登開始修築起,乞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了。早期稱高家堰,又稱過扞淮堰。早期是土堆的堤堰。在明朝的中期,潘季馴治理黃河並淮河時開始以石工牆壘砌大堤,這種大堤以直立面迎水,石與石之間用鐵鋦相咬,石縫是糯米汁拌石灰粘合,石工牆的背面砌有河磚。這種築堤的技術在當時是最先進的。石工牆大堤於乾隆十六年才告全部完成,歷經明清兩代171年,堤高逾9米而總長度達70多公里,其高度和寬度均超過了明長城的規模,因此無論在水利史和建築史上都是一項了不起的偉大工程。後人常將此大堤與北方禦敵的長城相媲美,稱之為「水上長城」。
洪澤水患
第五廳展示的是洪澤湖的水患史,其實中華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中就包含着與水鬥爭、與自然抗爭光榮。洪澤湖的水患當然也是不容忽略的一頁,沉沒於湖底的泗洲城在這裡以另一種方式講述着悲情、講述着壯烈。位於中正的洪澤湖流域圖沙盤也在講述着希望。
水利建設
第六廳從悲情中走出,展示了洪澤湖及整流域的水利情況。自洪澤湖逐步形成以來的一千多年裡,水患不斷的同時,水利建設也在不斷的進行着。因此,從早期的運河、堤堰、石工牆到近現代船閘、入江入海水道等,都是水利建設的成果和結晶。這裡有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建成的雄偉的三河閘模型,六十三孔大閘的背景牆,着實讓參觀者心胸遼闊。而建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複線船閘又以其精巧和技術,讓參觀者拍案。洪澤湖博物館走到這裡還僅僅是歷史的回望。
天下糧倉
「天下糧倉」是博物館展覽的第二部分主題。在洪澤湖畔生活的人們離不開農耕的基本生存方式。這裡就展現幾千年來從事耕種的各種農具,有播種、耕耘、管理、灌溉、收穫、運輸等各種不同階段的農具,「江淮熟,天下足」,反映了洪澤湖周邊地區「魚米之鄉」的發展狀況。「黃柑此蟹風江海,紅稻白魚飽兒女」也正是那一時期的生動寫照。室外展場延續了農耕主題。這個展場所展覽的都是大型的農具,並有讓觀眾參與互動的項目。
與船共舞
「與船共舞」是第三部分主體。序廳中就突出了一艘五篷大船的縮微模型,這種船是洪澤湖上最典型的一種,可以居住漁民的一家三代,可以以此打魚為生的一年四季。兩側有五個立櫃,展示了洪澤湖中的四類十九個品種水產,包括魚類標本和一隻重達730克的螃蟹王標本。
燦爛文化
洪澤湖上最具特色的各種漁具,有網類、鈎類、叉類、籠籃類;牆上掛的、架上擺的、廚櫃中放的林林總總,百十餘件。這是全縣經過一年來徵集藏品的主要收穫,為洪澤湖的漁文化、水文化保存着具體的實物。這個廳開放式地聯接到第四部分「燦爛文化」的主題。將洪澤湖區出土的珍貴文物與民族服飾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將洪澤湖區的民間工藝與生活場景藝術地展現在一起,使得無言的過去,變成立體的現實。更有洪澤湖的晨光里小船張開雙槳由遠而近地划過湖面,傾聽小鳥的鳴叫,野鴨的鳴叫和老水牛的鳴叫,生氣昂然的大湖用歷史的腳步叩響了當代文明的大門。
走進洪澤
在結束這一展覽的時候,門邊的電視中播放反映洪澤湖今天建設和文化活動的電視片《走進洪澤》,用流動的畫面和悠揚的歌聲劃上一個句號。
視頻
洪澤湖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公基常識】中國主要的湖泊 ,搜狐,2021-01-27
- ↑ 浮雕的起源與發展,搜狐,202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