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淮安府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淮安府学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淮安府学

地区;淮安市楚州区

赞誉;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

淮安市淮安区政府招待所东,府学街西端,旧名府学市口。府学街上有一长方形水池,即府学泮池。泮池北有一个很大的院落,后为部队所用,它就是淮安府儒学的旧址。[1]

背景介绍

封建社会里官办的儒学一般分为县学、府(州、路)学和京城的太学三级。淮安区古称山阳县,自然有山阳县儒学(遗址在原淮安大酒店处)。但是, 淮安区淮城又是历代郡、州、路,府的治所,所以淮安城内同时又有府级儒学,淮安府儒学的学生来自所属各州县。随着时代的不同,所辖范围不同,招生的范围也就不同。元代所辖范围最大,占半个苏北,还带上安徽的一部分。明代次之,下辖盐城以北,除徐州直隶州(辖丰、沛、萧、砀四县)以外的半个苏北.当时生源很广,苏北一带的封建文人,特别是盲僚、文学名人,绝大多数在淮安府学读过书.这一点无可痹驳地证明,淮安曾是苏北很大一块土地上的文化中心,淮安府学淮安府署文通塔镇淮楼一样,是淮安灿烂历史文化的见证,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

历史溯源

从秦汉时代起,淮安即为郡、州、府治所,府学始建时间无史料可考.据目前所存文献来看,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间。现将有史可查的建设、毁坏、维修等情况缕述如下:

宋代淮安称楚州,在南门内今府学遗址处有一座孔庙,此即楚州儒学。景祐二年(1035),魏廉以田曹来楚州任知州.他认为该祠“阳荒不能为礼”,不足以“育材劝学”。于是,上书建议扩建,得到批准后立即动工。建成以后,宋祁为之作丁一篇《建学碑》,据碑文记载,这次工程项目是在原址南边筑坛建堂,两旁建厢房,另建收藏书籍的楼阁和存放器物的库房,厨房、厕所齐备,共78间.正殿除供孔子像外,另增配祀四科十子.整个建筑南边挂“孔庙”匾额,西边另挂“楚州儒学”的门匾,规模宏大。“命诸生群居比艺,日月第课。教必名儒,习必秀民。”魏廉又购书3000卷作为藏书,并割山阳、淮阴二县“艿场三区”作为学田,每年收入可达四十余万,全供学宫使用。不久魏廉课任别官,接任者竟将学田中调出二区移作他用。

景有七年(1040),魏升任七兵外郎、淮南转运使再度来淮,地方官闻讯大惧,立即将学田调回。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魏廉在楚州学宫立丁一块碑,命令今后永远不准更改。元祐中(1086--1094)淮安学者徐积,曾在其中任过教授。

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宋王朝逃亡江南,淮安成了宋金盘交兵的前沿阵地,修建已近百年的楚州学宫毁于战火。宋金议和后,于绍兴十三年(1143),楚州知州纪交抛开原址,在南市之西草草重建了州学。

绍兴二十三年(1153),知州吴□又在南门大街原址修建州学,放弃了南市临时学舍。

隆兴二年(1164)冬,宋金大战,知州魏胜战死,楚州陷金,州学再次毁于战火,乾道五年(1169),地方官在天庆观西(今太清观街)重建州学,八年,知州赵□认为建得太简单了,就增建了殿庑。

淳熙十年(1183),知州王□,据山阳知县刘介然的建议,又将州学搬迁回南门内旧址。此年冬十一月,王□调走,金部郎中章冲继任楚州知州。次年春,章冲认为州学“殿屋粗立,不避风雨”,就又作了增修。工成,率僚吏及请生环坐听讲学,并颁示校规,悉依安定先生胡瑗的办学旧规行事。教授吴莘曾为之作记。

开禧二、三年冬春(1206,1207),金人以骑兵七万,战船五百,列屯六十余里,围战楚州三月,楚州学宫第三次毁于战火,连其地亦没入军营。

嘉定初,知州赵师旦又恢复旧址,并建正殿于原址之后。三年(1210),知州王盂祥作了维修,又在正殿之东建立讲堂。

嘉定八年(1215),中秘应纯之在淮任楚州知州,兼任京东安抚使。他下车第一件事情是察看学宫。他认为州学“地势不属,且斋庑益□”,便开拓孔庙以北地面扩建校舍,增筑围墙。施工中一切按高标准要求,“抡材必壮,筑址必固,鸠工必良。”经过三个月的建设,比原来大为“雄深”、“延□”。他将学生的六个斋堂增至八个,以两堂为小学斋,名曰“小成”、“有造”,余六堂取名为“存心”、“正业”、“观善”、“进道”、“博文”、“约礼”。学宫内原祀赵康州(师旦)、徐节孝(积),又增杞张耒、陈□,为忠孝文节四像并祀,名其堂曰“时化”.废掉原庙东之讲堂,改在大成殿后重建,并在上面植杏,名之曰“杏坛”,集士子讲学于其上。同时又增加学田,添置器物书籍。工成以后,周围的州郡都来参观祝贺,一致认为“中州文物尽在矗矣”。王呈瑞曾为之作记。应纯之另于学宫泮池上建献功堂。当时南北交战,北方人大量南流在淮安,地方官将他们收容下来,组成所谓“忠义军”,有数万人,但其成分极为复杂,很大一部分是各种名目的军人和散兵流勇。例如其中的石珪等人,纵横涟水楚州很久,极不易控制。应纯之利用他们筑城浚濠,并编成一支水军,加量训练。当时泮池可通城西的河胡,于此建堂,就是为了在此观察水师的训练。堂后有一丽泽亭,亦应纯之建。另有采芹亭,为前任知州章冲所建。应纯之这次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奠定了以后府学的规制。

绍定六年(1233),又维修过一次.

嘉熙四年(1240),知州余太号召捐资修学,教授章士元领头,得款维修。次年工成,楚州儒学学正宋□有记。

元代至元三十年(1293),淮东廉访使贾钧,淮安路总管府总管阿思重修,总管梁曾有记。

至治间(1321—1323),总管暗普建学宫临街大门,教授张天麟有记。

泰定二年(1325),总管赵宗重建学宫大门,修建斋舍,教授华景伯有记。

天历间(1328--1330),总管董嘉议增加学租,修理学宫。

明洪武九年(1376),淮安知府潘杰重修。

正统七年(1442),知府杨理增修,学士马有记。

景泰元年(1450),府学教授鲍曼“礼劝士民”在学宫两庑绘塑诸贤像。

天顺二年(1458),提学御史刘渊巡按淮安,增拓学宫地三十余丈。当年邱陵来淮安任知府,带头捐俸,倡修学宫,“尽撤其旧面新之”,八月兴工,次年工成。国子监祭酒吴节为之作记。

成化三年(1467),知府杨昶又拓地“百尺有奇,作室四区”,修建丁射圃、号房、馔堂、凿井构亭,总五十有六间。并礼劝富民陈智等再新文庙,修饰诸贤像。棂星门原为本质,乡绅金铣建石门以易之,并铸造一批祭器,大学士王□有记。

弘治六年(1493),知府徐墉增建尊经阁。

弘治十年(1497),义官徐昶更新圣贤像。

弘治十七年(1504),漕运总督张缙又增建了“兴贤”、“毓秀”二坊,提学御史黄如金重修了庙学。

正德十一年(1516),知府薛赟毁去戟门外梓潼祠,重建“忠孝”、“文节”二祠,井修葺斋号、宫墙。

嘉靖十年(1521),知府葛木增建启圣祠、敬一亭,立《六箴碑》。后任知府王风灵又引运河水入泮池,使泮浊水又成为活水。

万历元年(1573),知府陈文烛重修,有记。

万历十八年(1590),知府倪□增量学田二十顷十五亩。

万历二十年(1592),知府李元龄重修,“费逾千金而公私无扰,鸠工数百役面率作有条举,殿庭堂庑,桥门内外,下逮燕游庖□之所,一撤面新之。”里人朱维藩有记。

万历三十六年(1608),淮安府推官署府事亓诗教,置学田三顷八十亩。次年,又修府学。

万历四十一年(1613),知府詹士龙置学田九顷七十亩。

天启四年(1624),知府宋祖舜请巡按御史崔□发帑重修,教授许令典参与其事,并亲行查丈学田。

天启五年(1625),增建督抚名臣祠、教授宅、训导宅、文昌祠、魁星亭、奎光楼,在东南城上建了一座魁星楼。

崇祯十三年(1640),漕运总督朱大典重修。

清顺治九年(1652),漕运总督沈文奎修。

康熙年间修了好多次:十八年(1679),河道总督靳辅修;二十四年(1685),淮扬道高成美修;二十六年(1687),知府宋务孜修;二十八年(1689),漕运总督董讷修,四十二年(1703),吴希古、刘孙众在淮安府学任救,重新了府学两庑先贤木主,陆志谨有记;五十一年(1712),船敢同知金灿修。启圣祠毁,五十四年(1715)重建。

雍正六年(1728),知府申程章重修大成殿。

雍正十年(1732),教授黄施锷修明伦堂。

乾隆三年(1738),知府胡振组请帑劝捐,大加修葺。

乾隆二十三年(1758),知府伍诺玺重修。

同治十一年(1872),以后,漕运总督张之万张兆栋苏风文文彬等均先后拨款或劝捐修过,特别是重建了大成殿。新建的大成殿比原来高出五丈有余。

大成殿是府学建筑群中的主建筑,理应比其他建筑高出一些,但过高了就又显得不相应了。同治十三年(1874),霍丘刘德瑛客淮上,此人善于堪舆,他说,大成殿高了,东南方的魁星阁就显得低了,于科名不利。封建社会里地方士绅最关心的是科举功名,在这个问题上有麻烦那还了得。五月,里人丁赐绶和潘慰祖等倡修,将魁垦阁由两层改为三层,阁基高二尺,本身高至四丈五,外加四尺一寸的顶子,阁下可通行人,并于阁之东侧,用砖头砌成外楼梯,人可循砖梯旋转面上。面北有“云阶路”三学砖额,即为书法家潘慰祖所题。说也怪,此前几科没有人得中,此阁修好之第二年,淮安所属盐城县万人杰便考中江南解元。但是,科举人致仍不多。光绪十七年(1891),有个四川人叫罗春山,精于相宅术,他说,府学大门外对壁亦应相应增高,使气有纳,泮池中部宜空露,东西耳沟宜磨石覆盖。众罩其论,立即动工。尚未建成,第二年即有周钧丁福申二人考中进土;众人更信其说,继续增修。光绪二十一年(1895),邑人王同庚顾云臣等吁请知府张球(今甘肃武威古浪人,咸丰元年辛亥(1851)科举人)拨款,陈述斋朱炳卿等谋之六邑人士筹款,将泮池照壁增高三尺。同样很奇怪,光绪二十三年,淮安一府便有六人中举。照壁上原有“宫墙数仞”四个大字,因墙增高面显得小了,清河县学照壁上这几个字比较大,便从那儿摹刻出来,砌入新建的照壁上去,显得很是典雅、庄重。据说这四个字是休宁人汪敬所书。汪敬乾隆初寓居清江浦,是寓居淮安安徽盐寓程嗣立的外甥。清末这次修魁星阁、照壁,里人顾云臣均有记。

光绪二十三年(1897).地方上又拨款维修了文昌楼和东毓秀坊。

光绪二十九年(1903),邑人丁宝铨、周钧等即以文昌楼旧址改建为藏书楼,漕运总督陆元鼎有记。

光绪三十年(1904)修文渠,清理了府学泮池和与之相连的东西耳沟。据当时统计,泮池东西长8丈,南北宽4丈5尺,深5至6尺。

淮安府儒学经过历代增建与维修,规模越来越大,现据清末的资料介绍如下:

府学建筑群大致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以西部为主。它的主体建筑是供祭祀孔于的大成殿。该殿南向,五升间。它是建在一个石质平台之上的;平台外缘以石栏环绕,东、南、西三面各有一个石头台阶。东酉两麂各有“间平房,门相对。西虎北育一槽神柯.殿之北有一小院墙隔断南北,自成一小院落。小院墙除中门外,东西各有一掖门,以便寻常通行。殿之南为“戟门”,三间,戟门东西各有一旁门,均名之为“持敬门“。东西持敬门旁边为文武撅衣厅,供拜见孔子的文武官员整理衣着之用。戟门南有三座石拱桥并排跨在一条东西流过的小渠之上,这条小渠叫内泮池,三座石桥叫泮宫桥。桥之南为棂星门,石质,三座,与门内三桥相对.棂星门东西各有一下马牌,门前为东西大街,大街上有两对四座牌坊,外二坊为“兴贤”、“境秀”,内二坊为“德配天地”,“道贯古今”,大体与南京朝天宫格局相仿。大街路南为泮池,池南为照壁,池东西有耳沟暗通文渠,因此,泮池中活水常流不断.大成殿之北为明伦堂,亦五开间,堂东西为斋房,西斋房北有一孝子祠。明伦堂甫有一条东西路,东出可进入东院。堂北为敬一亭,三间,再北为尊经阁,大三间。敬一亭尊经阁之西有一宅院,为训导署。戟门西亦有一院落,为省牲堂和官厅。以上为府学西半部情况。东院落不大,面南与东下马牌、棂星门并立者,为东院大门,门悬“淮安府儒学’臣额。大门对面亦有一堵照壁。进门向北为一南北通道。通道中间有一魁星阁,阁下可通行人,过阁到北尽头为祭器库。通道东有围墙,墙有三个可进入东边的门。墙东南为教授署,再东南为文昌楼。光绪二十三年,知府张球曾拨款修葺过一次,二十九年,邑人丁宝铨、周钧等即以文昌楼旧址改建藏书楼,漕督陆无鼎为之作记。藏书楼的常年经费,系从闻思寺田产中拨出五十四亩来供给,教授署北为名宦祠,祠西为乡贤祠,二祠北为祟圣祠。以上为整个淮安府学建筑群的大致情况,其范围大约东至系马桩巷西侧不远处,北至大麟麟巷(旧名府学后街),西至灯笼巷。这里虽是儒学,但许多政治活动在这里举行。康熙年间,河督靳辅和漕督董讷等人在治水问题上意见不一,经常在这里开会讨论,有时还演剧

或举行宴会。自清末战争迭起,府学逐渐损毁。一九四六年准安第一次解放,华中分局、五地委等领导机关和有关单位也经常在这里集会,或举行革命文艺宣传活动。北撤以后,这里的建筑逐渐被拆毁,一九五八年改建为青年公园,北半部建成文化馆。十年动乱中,泮池的用壁也被拆除.如今淮安府学已一椽不存,更无论东西牌坊以及其它有关文物了。

府学过去有许多楹联,据记载,明伦堂旧有三联,其一曰:

学以致道,致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于之道:

堂曰明伦,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伦.

另一联曰:

马上文,胯下式,枚里韩亭,彪炳经纶事业;

石边孝,海底忠,徐庐陆墓,维持名教纲常。

这副对联是淮安特有的,联中表彰了枚皋韩信徐积陆秀夫四个淮人,因而常常受人称道。此联为边寿民先生之弟边大浚所书。大浚本郎中,医术高超,号称神医而兼善书法。据说此联书成之后,有人请他署上他的大名,他说,我非此中人,何必署名呢!还有一联曰:黄河水滚滚而来,文应如是;韩信兵多多益善,学亦宜然。此联有人称赞为“超脱可喜”,为槽运总督董讷所撰,款署“壬申孟冬”,即康熙三十一年(1692)十月。

淮安府学的学生,即所谓诸生、秀才,均来自所属各县,但每次招生所收学额,却是由上级官府来定的。明以前情况不明,清顺治初规定,廪膳生员40名,增广生员亦40名,每次招生只收附学生员60名.顺治十五年又规定每次只招附学生员20名,康熙二十八年又改为25名,以后又改为23名,一直至情末。自明朝万历四十年起,淮安府学及山阳县学历次录取的生员,全部记载在一本书内,这本书名为《淮山肄雅录》,这是淮安特有的文献。根据《淮山肄雅录》,的记载,自顺治十四年(1657)至光绪三十年(1904),府学共招收生员3950名。

淮安府儒学在历史上从无到有,屡建屡毁,但越建越好,越建越大,规模也越来越宏壮,它是千百年来多少代淮安入创造的结晶。它是苏北地区的文化中心,是这一地区读书人向往的神圣殿堂;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于,其中许多人成为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杰出人物,明代大文学家吴承恩、清代朴学大师阎若璩是其中的佼佼者。淮安府学是构成淮安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因素,是淮安历史文化的骄傲,理应受到重视与保护。

相关视频

淮安区府学街

参考来源

  1. 淮安府学, , 201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