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清水紫雲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清水]紫雲巖
圖片來自MokaFun

清水紫雲巖,座落於臺灣臺中市清水區觀音寺巖仔,稱為「觀音亭」,是臺中最大的觀音廟。鰲峰山之西麓,東屏鰲峰山毓秀之紫氣,西向名聞國際臺中港,南環大肚溪之清流,北接大甲溪之潤澤,地脈鍾靈。 紫雲者,祥瑞之氣也,先民以鰲峰山凝聚「山之紫雲之端」,乃取「紫雲」為本巖之稱號。為清水的信仰中心。

由來

相傳清康熙元年壬寅(西元一六六二年,民國前二五○年),有一瓦匠,途經牛罵頭山麓紫雲巖之現址,為免污穢隨身攜帶之佛祖香火,遂將香火懸於樹梢,迨動身離去時竟遺忘該物。 事後樹上忽然祥光四射,除於樹梢發現一隻觀音佛祖香火外,別無他物。如斯者數回,居民不約而同爭先膜拜,乃至有求必應。 善心人士乃發起建廟之議,一時樂捐踴躍,翌日民眾發現一婦人乘白馬,氣勢非凡,始悟為觀世音佛祖之顯靈,於是信徒更多,廟宇終於完成。 雍正年間,最早來開墾的客家移民在今大街路接近光復街口之處建立祭祀三山國王的清水調元宮,後來客家人遷移至豐原,寺廟便由泉州人管理。廟內有座自乾隆43年所留下的古碑,記載中臺灣拓荒史事,頗為珍貴。寺內收藏甚多匾額,如:咸豐年間的「天臨海鏡」匾,同治三年的「慈芘兵戎」匾,光緒年間的「五蘊光明」等,均具歷史價值。

沿革

紫雲巖主要供奉觀世音菩薩,相傳建於清康熙年間;另據明治30年(1897)牛罵頭辨務署的調查,則是建於乾隆45年(1780)。該廟於清代歷經多次洪水危害,並在昭和10年(1935)的大地震中受到重創。

民國35年(1946),地方仕紳興工重修,始恢復雄偉之舊觀。民國53年(1964),奉准成立管理委員會;

民國61年(1972),為配合政府興建臺中港,管理委員會再次展開重建事宜,並於該年10月30日動土、

民國69年(1980)竣工,秏資數千萬元。廟宇造型由原先的平房式殿閣,擴建為五層樓臺之殿閣。

祭祀

主祀觀音佛祖之廟宇,有台灣少見之黑面觀音,建自清康熙元年前,至乾隆年間方有正史之記載,迄今已有三百餘年之歷史。[1] 民國六十一年配合台中港之興建,重建事宜,於十月三十日動工興建,民國六十九年重建完成,共歷八春有餘,全賴信徒踴躍捐獻,經費耗資數千萬元,其樣式由平房式殿閣,擴建為五層樓台支殿閣。 紫雲巖主要供奉觀世音菩薩,內部之佈置改為:「一樓圓通寶殿供奉主神觀世音菩薩,兩旁有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並配祀十八羅漢洞,其寶相莊嚴。 二樓前殿為凌霄寶殿供奉玉皇大帝,兩旁分祀神農大帝天上聖母]、開台聖王註生娘娘,民國八十八年二樓北側設文昌殿宮奉文昌帝君。 三樓大雄寶殿宮奉[[[三寶佛祖]],於民國八十八年北側設太歲殿供奉六十甲子太歲大將軍」。 殿後附設花園,堆石為山,峰巒高聳,猶入仙境,是香客憩休好處所,期建築工程之宏偉,設備周全,可謂全省之冠。 本廟三百多年來,香火鼎盛,歷遭洪劫,迭經整修重建,整修重建,廟宇煥然一新,堪稱萬年之宏偉建築,為佛教信仰中心。

文化大樓

紫雲巖文化大樓則於民國八十三年(西元1994年)完成,其外觀具有中國傳統風貌與宗教氣息,且富麗堂皇,氣勢壯觀,大樓內部使用多功能之現代化設備,並配合企業經營之理念設計。 落成啟用樓層分別為: 二樓廟史館及藝文活動中心 三樓圖書館及兒童館 四樓大禮堂

藝文活動

「清雅樂府藝團」,由地方上愛好南管的人士組成,以表演「南管七子戲」(梨園戲)為主,經常應邀到國內外表演。[2] 紫雲巖為地方之信仰中心,對文化、社教活動的推動更是不遺餘力,為彰顯佛祖慈悲為懷,以取之於社會,回饋於公眾,紫雲巖常舉辦各項活動,[3] 諸如捐血活動、健行、燈謎、花燈寫生比賽、全國性的書法象棋圍棋比賽及桌球錦標賽,紫雲巖有異於全省其它廟宇的特色之一。

資訊

地址: 臺中市清水區鰲峰里大街路206號 電話: 04-26225500

影片

大台中新聞-清水紫雲巖主委吳勝隆擔任20年 將捐建觀音佛像
921韓再訪紫雲巖 清水半日遊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