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滇緬公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滇緬公路,前稱昆畹公路,起點在中國雲南省昆明市,終點是緬甸臘戍,全長1,453公里,公路始建於1938年春,於1938年12月初步建成通車,以後陸續加以修改,是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西南後方的一條歷時最久,運量最大的國際通道,有力地支援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初期[1]

此圖從抗戰後期就被全世界當作滇緬公路、中印公路的代表照。實際上該處公路被叫做「二十四拐」,位於貴州省晴隆縣縣城南郊1公里,屬於貴昆公路。而滇緬公路終點是昆明。援華物資經滇緬公路到達昆明後,還需進入貴州省經由「二十四拐」,才能最終運往貴陽市,再經川黔公路運往陪都重慶和抗日前線。

簡介

滇緬公路在中國境內的部分屬於320國道,從昆明起點至瑞麗畹町口岸出境,中國境內全長959公里(現長度為850公里)。

出口岸至終點緬甸臘戍為603公里。然後通過北禪邦鐵路由臘戍至曼德勒;再經緬甸中央鐵路由曼德勒至仰光海港。

修築背景

1937年,中國的抗日戰爭爆發後,日軍很快就占領了中國華北華東華南地區,僅剩以香港越南海防等第三國港口轉運之通路,其餘直屬國民政府的港口大都落入了日軍的手中。為了避免剩餘的兩條轉口線被封閉,因此中國應該要有一條後方的國際通道。居於此考慮,1937年8月,當時的雲南省主席龍雲向蔣中正提出「修改滇緬公路的計劃」,建議各修一條通往印度洋的鐵路和公路,蔣介石非常贊同。1937年10月,國民政府官員與雲南省政府協商,確定滇緬公路由昆明經下關、保山、龍陵、芒市、畹町出境,在緬甸的臘戍與該國鐵路網接通。11月,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下達命令立即修築滇緬公路:16。

工程開工

1937年末,中國向國際招標工程,約有數家國際性大型公司對此有興趣,表示若中國能提供先進設備,於六、七年內便可開通,但當時中國缺乏先進機械,更無六、七年時間等待,遂決定自行修建。同時開工的還有緬甸境內從仰光至臘戍之臘仰鐵路,按計劃,物資由仰光港口卸下後由鐵路運抵臘戍,再由滇緬公路內運。

1938年1月,滇緬公路總工程處成立。公路的測量工作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開展。由於當時缺乏受過訓練的專業技術人員,在滇緬公路總工程處中對因戰禍遷往昆明的一些無業知識青年進行速成培訓。這批青年後來成了滇緬公路的技術骨幹。

臨近1938年春節,公路沿線的20萬各族勞工被徵集到工地。這些勞工大部分是老人、小孩和婦女。由於當時機械缺乏,他們只能依靠手工作業。很多艱苦、危險的工作幾乎都是由婦女、兒童來完成[2]。8月,滇緬公路全線通車:25。原定三個月初步通車的工程幾經推遲,終於在1938年11月實現初步通車,1938年10月國民政府成立直屬交通部之滇緬公路管理局負責公路營運,運輸業務則是由「軍事委員會西南進出口物資運輸總經理處」(西南運輸處)承攬,該機構在1941年改組為中緬運輸總局。

視頻

滇緬公路 相關視頻

親歷者講述滇緬公路
重走滇緬公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