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王旦(957年-1017年),因生於凌晨,取名旦,字子明。先天相貌較丑,臉、鼻稍偏,喉部突起,有異人相。大名府莘縣人。宋代政治人物[1]。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王旦登進士第,以著作郎預編《文苑英華》。累官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澶淵之戰時,王旦權任東京留守事。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監修《兩朝國史》。他善知人,多薦用厚重之士,勸宋真宗行祖宗之法,慎所改變。掌權十八載,為相十二年,深為真宗信賴。但受王欽若說服,未能阻止真宗的天書封禪之事,頗受後世詬病[2]。
王旦晚年屢請遜位,最終因病罷相,以太尉掌領玉清昭應宮使。天禧元年(1017年),王旦去世,年六十一。獲贈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魏國公,諡號「文正」,故後世稱其為「王文正」。乾興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廟庭。宋仁宗題其碑首為「全德元老」 。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生平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及第(蘇易簡榜)[3],時年二十三。旋以大理寺評事來到湖南平江任縣令。在平江縣,民間久有傳聞,官吏辦公的住所有怪物作祟,鬧得人夜不安寧,膽怯者不敢居住。王旦上任入住的前夜,有守衛官署的門吏聽到群鬼長嘯大呼:「宰相公要來了,我們快逃命」。自此以後,鬧鬼之事絕跡。傳聞雖有些荒誕,但從側面反映了人們對王旦的尊崇之情。還有一傳說,暑天青黃不接時,王旦到鄉下訪貧,在大樹下休息,地上的螞蟻會離他席坐的地方數尺,並不侵襲。見者甚感奇異,皆言貴人之福也。在平江任職四年,年齡雖少,但才識過人,他推行惠民政策,以道德標準教化士民,民服其教,百姓安居樂業。轉運使趙昌言假道平江,很欣賞王旦的施政方略,對其政績大加褒獎,認定他是一個有發展前途的青年才俊,僅憑一面之交,就將女兒許配給他,這足以證明王旦確實有非凡的才華。
由於德才兼備、政績突出,王旦的仕途從此一馬平川[4]。雍熙元年(984年)王旦帶着身孕的妻子離開平江,命監潭州(今湖南長沙)銀場。是年,王旦長子出生。為紀念太宗改元「雍熙」,取名王雍。不久入朝任着作佐郎。參與編輯《文苑英華》、《詩類》。二年(985年),遷殿中省丞(階官,從五品上)、通判鄭州。四年(987年),改通判濠州。淳化二年(991年),拜右正言、知制誥。三年(992年),知貢舉,加虞部員外郎(階官,從五品上)、同判吏部流內銓(差遣)、知考課院。太宗嘉其識體,改禮部郎中(階官,從五品上)、集賢殿修撰(職)。至道元年(995年),知理檢院。二年(996年),進兵部郎中(階官,從五品上)。咸平二年(999年)拜中書舍人(階官,正五品上)、數月,為翰林學士兼知審官院、通進銀台封駁司。三年(1000年)又知貢舉,鎖宿旬日,拜給事中(階官,正五品上)、同知樞密院事(差遣)。逾年,以工部侍郎(階官,正四品下)拜參知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宋真宗親征澶州,王旦隨行,不久雍王趙元份病重,王旦即先行回朝接任留守,十餘日不入家門。二年(1005年),加尚書左丞(階官,正四品上)。景德三年(1006年),拜工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登上宰相之位。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任兵部尚書,知樞密院、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總理朝廷重大事務。
王旦氣度雍容,才識過人,胸藏錦繡而鋒芒不露,得到朝野上下一致好評。宋初名臣錢若水稱王旦為「棟樑之才」。太宗時,王旦掌管選授天下官吏的考課院,太宗多次嘉獎他「識大體」。真宗每次退朝都目送王旦下堂,常對人說:「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一切朝政,真宗都放手讓王旦處理,重要事務,真宗都先問王旦怎麼辦。王旦以其出色的才幹,輔佐天子,治理天下,對宋代前期政治、經濟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
王旦任宰相時,寇準多次在宋真宗面前說王旦的短處,然而王旦卻極力稱讚寇準,並提拔為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寇準自覺才德器量遠不及王旦。王旦一生清廉,不置田宅,他說:「子孫當自立,何必田宅。」
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好封禪,王旦本不同意封禪,但真宗堅決拜王旦為天書儀仗使、封禪大禮使,進中書侍郎(加官,正三品)兼刑部尚書(階官,正三品),受詔撰《封祀壇頌》,加兵部尚書(階官,正三品)。四年,祀汾陰,又為大禮使,遷尚書省右僕射(階官,從二品)、昭文館大學士。仍撰《祠壇頌》,將復進秩,懇辭得免,止加功臣。俄兼門下侍郎(宰相加官,正三品)、玉清昭應宮使。「五鬼」用事時,王旦只能儘可能的限制「五鬼」。王旦為此事而愧疚,常常悶悶不樂。
天禧元年(1017年)春,王旦因病多次懇求辭職,真宗勉允,免其宰相職,享受宰相伴俸。初秋,王旦病重,真宗不斷遣內侍問候,並親賜粥飯、御藥。九月初十,王旦病逝。真宗廢朝三日,親臨致祭,詔令京城內十日不舉樂。追贈王旦為太師、尚書令、魏國公,諡號「文正」。配享真宗廟廷祀。王旦棺柩初厝於河南開封縣新里鄉大邊村,歸葬於山東莘縣城關鎮曹廟王村東北100米處。有文集二十卷傳世。
人物評價
- 王祐:此兒當至公相。[5]。
- 李昉:此人後日必為太平宰相。[6]
- 趙恆: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 [7]
- 李德明:朝廷有人。[8]
- 薛奎:真宰相之言也。 [9]
- 張詠:吾榜中得人最多,慎重有雅望,無如李文靖(李沆)。深沈有德,鎮服天下,無如王公(王旦)。面折廷爭,素有風采,無如寇公(寇凖)。[10]
- 利瓦伊:踐歷台樞,將二十載,贊弭兵之論,興曠世之儀。紀律用張,方夏咸乂。藹然令德,洽於民瞻。
- 王禹偁:以雄文直氣揚其父風,以儒學吏才張為國器。[11]
- 魏野:太平宰相年年出,君在中書十二秋。
- 王素:先公相國文正魏公會遇二宗,踐兩禁,為元弼將三十年,豐功大業,宏材碩學,上輔真宗,格於皇天,於今天下稱太平宰相,勛書王府。[12]
- 魯宗道:王文正先朝重德,固非他人可企。
- 趙禎:惟汝父旦,事我文考真宗,協德一心,克終厥位,有始有卒,其可謂全德元老矣。
- 范仲淹:王文正公旦為相二十年,人莫見其愛惡之跡,天下謂之大雅。[13]。
- 蘇軾:故兵部侍郎晉國王公(王祐),顯於漢、周之際,歷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於時。蓋嘗手植三槐於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國文正公,相真宗皇帝於景德、祥符之間,朝廷清明,天下無事之時,享其福祿榮名者十有八年。
- 王倫:先臣文正公以直道輔相兩朝,天下所知。<ref>宋史,國學網
參考資料
- ↑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
- ↑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旦幼沉默,好學有文,祐器之曰:「此兒當至公相。」
- ↑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太平興國五年,進士及第,為大理評事、知平江縣。其廨舊傳有物怪憑戾,居多不寧。旦將至前夕,守吏聞群鬼嘯呼云:「相君至矣,當避去。」自是遂絕。就改將作監丞。趙昌言為轉運使,以威望自任,屬吏屏畏,入旦境,稱其善政,以女妻之。
- ↑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列傳第四十一》:淳化初,王禹偁薦其才任轉運使,驛召至京,旦不樂吏職,獻文。召試,命直史館。
- ↑ 宋史,國學網
- ↑ 《宋名臣言行錄·前集卷一》引
- ↑ 《宋名臣言行錄·前集卷一》引
- ↑ 《宋名臣言行錄·前集卷一》引
- ↑ 《宋名臣言行錄·前集卷一》引
- ↑ 《五朝名臣言行錄》前集·卷二。
- ↑ 王禹偁·《送王子明序》
- ↑ 北宋·王素·《王文正公遺事》
- ↑ 宋史全文卷五,國學網
- 《宋史》卷二百八十二 列傳第四十一
- 《續資治通鑑》卷三十三
- 清同治《平江縣誌》卷三十五
- 89版《莘縣文史資料》第二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