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瓜岛战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瓜岛战役地图

名           称 :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地           点 :  瓜达尔卡纳尔岛等部分岛屿

时           间 :  1942年8月~1943年2月

  参   战   方:  美国~日本

 双 方 兵 力:  美军6万人(地面部队) 
                                日军36200人(地面部队)

主要指挥官:  戈姆利三川军一

 战 争 结 果:  美军获胜

瓜岛战役一般是指“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简称瓜岛战役,行动代号为瞭望台行动,是同盟国部队(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区中,于1942年8月7日和1943年2月9日期间在瓜达尔卡纳尔岛和周围的岛屿进行的战役。

这是盟军战略计划的一部分,以保护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之间的运输航线,也是盟军在太平洋反攻的开始。这是在科科达小径战役实施数个月后,盟军对日本实施的第2个主要攻势。

瓜达尔卡纳尔是中途岛之后日本的再次失败,也是日本从战略优势走向劣势的转折点,从世界范围来看,1942年底盟军在瓜岛的反攻和胜利,与同时期的斯大林格勒会战阿拉曼战役一起,成为同盟国进入战略反攻阶段的开始。

战役背景

日军

由于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的惨败,日军失去了战争初期在太平洋上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也失去了战略主动,被迫停止了战略进攻,但仍决定继续实施对南太平洋诸岛的进攻,计划先在瓜岛修建航空基地,进逼同盟国在南太平洋上的重要基地——澳大利亚,以此重新夺回战略主动权。为实现这一战略企图,大本营陆军部总兵力,担负攻占莫尔兹比港的任务。大本营海军部则于1942年7月成立第8舰队,任命三川军一中将为司令,主力部署于拉包尔,以协同第17军作战。联合舰队还增派第25航空战队进驻拉包尔,以提供空中掩护。继1942年1月进占拉包尔,并将这个港口和附近的机场建设成南太平洋最重要的海空基地后,又于1942年5月占领了图拉吉岛,该岛是南太平洋海空交通的枢纽要地,日军占领该岛后就开始修建机场,并进行勘察,于是6月16日登上瓜岛,开始修筑机场,8月初,瓜岛机场已基本建成。

美国

当日军于1942年1月占领拉包尔后,美国海军作战部长金上将就于2月提出占领图拉吉岛,以阻止日军的推进,美国海军于3月派部队进驻新赫布里底群岛埃法特岛,随即又向北占领了圣埃斯皮里图岛,并开始在这两个岛上修建机场。同时将精锐部队——海军陆战队第1师从本土运往新西兰

参谋长联席会议据此于4月1日正式通过代号为“瞭望台”的作战,计划第一阶段由尼米兹指挥攻占圣克鲁斯群岛图拉吉岛。第二阶段由麦克阿瑟指挥,攻占所罗门群岛其余岛屿,并肃清新几内亚岛东部莱城、萨拉莫阿地区的日军。第三阶段仍由麦克阿瑟指挥,攻占新不列颠岛新爱尔兰岛,进而夺取拉包尔。4月20日,成立南太平洋部队,由戈姆利中将任司令,这支部队归尼米兹指挥。5月17日,戈姆利从华盛顿抵达司令部所在地新喀里多尼亚的努美阿,随即将司令部前移至新西兰奥克兰,积极组织战役准备。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命令中同时决定将于8月1日发起作战。

7月4日,美军侦察机发现日军已经在瓜岛上修建机场,参谋长联席会议立即将“瞭望台”作战的第一阶段作战目标改为瓜岛和图拉吉岛。于8月7日发起进攻。参战兵力分为三部分,一是特纳少将指挥的登陆运输编队,负责将海军陆战第1师送上瓜岛和图拉吉岛。二是克拉奇利少将指挥的掩护编队,负责直接掩护登陆运输队。三是弗莱彻中将指挥的特混舰队,负责海空支援与掩护。还有西南太平洋战区的300架岸基飞机提供空中支援。[1]

战役经过

日本占领瓜岛,并在瓜岛上建立空军基地原图链接来自今日头条图片

登陆作战

二战中美国在太平洋上第一次两栖作战的目标就是瓜岛和图拉吉岛这两个岛屿。1942年7月31日,美军舰队从斐济起航。六时许,掩护编队的军舰开始炮击瓜岛日军阵地,第一波部队开始上陆,尽管瓜岛登陆战非常成功,但这是在日军几乎没有防御情况下取得的。图拉吉岛却与瓜岛完全不同,范德格里夫特将预备队全部投入作战,日军退守山谷,美军接连组织四次攻击,将其大部歼灭。直到8日黄昏占领这三岛。在两天的激战中,日军除了二十三人被俘外,全部战死,无一投降,美军阵亡约一百人。

萨沃岛海战

又称“第一次萨沃岛海战”,瓜岛战役中爆发的数十次海战中六次较大规模海战的第一次。也是美日双方对瓜岛争夺的第一次海战。

8月9日一时,日舰驶抵萨沃岛西北,澳大利亚海军“堪培拉”号巡洋舰右舷失去了战斗力,天亮后被美军自己击沉。“芝加哥”号舰首被一条鱼雷击中,向西退出战斗。最先发现日舰的“帕特森”号驱逐舰被日军击中一弹,舰炮被毁。[2]

泰纳鲁河口之战

8月18日夜,一木所部在亨德森机场以东约30公里处顺利登上瓜岛。20日瓜岛上的美军战斗机成功击退了零式战斗机的进攻。泰纳鲁河战斗以日军的彻底失败告终,美军阵亡35人,伤75人。日军在战场上留下的尸体就达八百余具。此役美军终于打破了“零式无敌”的神话,并且首次获得了战场制空权。美军由于准备充分加之有空军配合,因此取得了胜利。[3]

东所罗门海战

又称“斯图尔特岛海战”,美日瓜岛战役中爆发的数十次海战中六次较大规模海战的第二次。也是美日海军继珊瑚海海战、中途岛海战之后,第三次航母舰队之间的海战。

埃德森岭战役

9月7日,川口发表他的攻击计划,准备实施一次夜间突然袭击,而对方防卫军军官向美海军陆战队带来日军所在地的报告。埃德森计划对集中在太午角的日军部队进行突袭。9月8日,在太午角附近下船后,埃德森的士兵攻占塔希姆波柯而日本守军则退入丛林。埃德森的部队摧毁了日军的主要补给站。9月15日,日方命令新几内亚的部队后撤,直至“瓜达尔卡纳尔岛的问题”解决为止。

埃斯帕恩斯角海战

又称“第二次萨沃岛海战”,美日瓜岛战役中爆发的数十次海战中六次较大规模海战的第三次。

瓜岛的亨德森机场原图链接来自空中网图片

亨德森机场战役

10月23日黄昏,日军发动了对美军海岸防线进攻。被美军击退,日方的部队于10月24日晚到达美国伦加防御圈。之后连续2个晚上进行了多次不成功的正面进攻。在这2天从亨德森机场起飞的美军飞机抵抗日军飞机和舰只的攻击,摧毁了14架日军飞机,并击沉1艘轻巡洋舰。日本在10月26日进一步攻击也被击退,日军损失惨重。因此,在10月26日早上8时,日军取消后续攻击并下令他的部队撤退。

圣克鲁斯群岛海战

又称圣克鲁斯海战,美日瓜岛战役中爆发的数十次海战中六次较大规模海战的第四次。也是美日航母舰队之间的第四次对决。

瓜达尔卡纳尔海战

是美日瓜岛战役中爆发的数十次海战中六次较大规模海战的第五次。

塔萨法隆格海战

又称“第四次萨沃岛海战”(瓜达尔卡纳尔海战合称为“第三次萨沃岛海战”使用),美日瓜岛战役中爆发的数十次海战中六次较大规模海战的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

日军撤退

K号作战

12月31日,天皇正式批准撤出瓜达尔卡纳尔岛的决定。日军秘密开始准备撤离,这被称为K号作战,预计在1943年1月底实施。日军为保障瓜岛部队顺利撤出,分散美军的注意,于1943年1月15日组织了一次牵制行动,代号“东方牵制行动”,2月上旬,鉴于瓜岛撤退行动基本结束,“东方牵制行动”也告结束。

伦内尔岛海战

这次海空战史称“伦内尔岛海空战”,美军1艘巡洋舰被击沉,1艘驱逐舰被击伤,日军损失飞机15架。

K号作战(二)

为了压制美军的航空兵力,日军从1月25日以后,对美军在瓜岛和圣埃斯皮里图岛的机场进行了多次空袭。但都以失败告终。在2月4日晚上和7日,日方完成了从瓜达尔卡纳尔岛撤离其余大部分日军的任务。并宣布盟军占领瓜达尔卡纳尔岛,结束了战役。

日军失败原因

战略思想

日军的作战企图大大超出了自己的作战能力。日军战略企图与军事实力之间的不可解决的矛盾,是导致日军瓜岛战役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思想轻敌

日军狂妄自大,对美军的战略反攻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并因此主观武断地作出了错误判断。

作战指挥

陆海军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很好解决,日军没有统一的指挥,是瓜岛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兵力匮乏

日军麻痹轻敌,缺乏足够的兵力、兵器与弹药,也就没有足够的力量突破美军的防线。而且对美军在瓜岛的兵力判断一直有误,直到战役结束,日军仍未能正确查明美军的实力,这对日军的兵力使用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战术运用

日军只重视对美军军事目标的攻击,忽略了美军的后勤补给运输工具和物资。

评估失误

日军低估了美军的制海制空能力[4]

历史影响

日军不仅海军、航空兵损失惨重,甚至开战以来从未失利的陆军,最精锐的第2师团等部也蒙受了巨大损失,特别是日军的大型军舰、飞机和技术熟练训练有素的飞行员的损失,更是日军所难以弥补的,战役结束时日军兵力上的优势已荡然无存,双方的战略态势也随之改变,中途岛海战日军的失败是二战中太平洋战场的转折,战局开始向着不利于日本而有利于美国方面发展,日军战略主动权逐步丧失;而瓜岛战役,日军不仅没有实现重新夺回战略主动的作战企图,反而其军事实力进一步受到削弱,最终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从此后,日军不得不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直至战败。而美国则通过瓜岛战役,逐步改善了不利的战略态势,为太平洋战场上即将开始的战略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5]

战机残骸

2016年,克里斯托弗•哈密顿图进行海底冒险和探索,在所罗门群岛发现二战期间,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激战被击落的战斗机,这些战机是在二战期间日美激战时被击落的,包括日本三菱战斗机、波音b-17空中堡垒和美国F6F地狱猫战斗机。

视频

瓜岛战役相关视频

血肉争夺——瓜岛战役


二战期间史诗级战役——瓜岛战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