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島戰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瓜島戰役地圖 |
名 稱 : 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 地 點 : 瓜達爾卡納爾島等部分島嶼 時 間 : 1942年8月~1943年2月 參 戰 方: 美國~日本 雙 方 兵 力: 美軍6萬人(地面部隊) 戰 爭 結 果: 美軍獲勝 |
瓜島戰役一般是指「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簡稱瓜島戰役,行動代號為瞭望台行動,是同盟國部隊(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區中,於1942年8月7日和1943年2月9日期間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和周圍的島嶼進行的戰役。
這是盟軍戰略計劃的一部分,以保護美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之間的運輸航線,也是盟軍在太平洋反攻的開始。這是在科科達小徑戰役實施數個月後,盟軍對日本實施的第2個主要攻勢。
瓜達爾卡納爾是中途島之後日本的再次失敗,也是日本從戰略優勢走向劣勢的轉折點,從世界範圍來看,1942年底盟軍在瓜島的反攻和勝利,與同時期的斯大林格勒會戰、阿拉曼戰役一起,成為同盟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開始。
目錄
戰役背景
日軍
由於1942年6月中途島海戰的慘敗,日軍失去了戰爭初期在太平洋上的制海權和制空權,也失去了戰略主動,被迫停止了戰略進攻,但仍決定繼續實施對南太平洋諸島的進攻,計劃先在瓜島修建航空基地,進逼同盟國在南太平洋上的重要基地——澳大利亞,以此重新奪回戰略主動權。為實現這一戰略企圖,大本營陸軍部總兵力,擔負攻占莫爾茲比港的任務。大本營海軍部則於1942年7月成立第8艦隊,任命三川軍一中將為司令,主力部署於拉包爾,以協同第17軍作戰。聯合艦隊還增派第25航空戰隊進駐拉包爾,以提供空中掩護。繼1942年1月進占拉包爾,並將這個港口和附近的機場建設成南太平洋最重要的海空基地後,又於1942年5月占領了圖拉吉島,該島是南太平洋海空交通的樞紐要地,日軍占領該島後就開始修建機場,並進行勘察,於是6月16日登上瓜島,開始修築機場,8月初,瓜島機場已基本建成。
美國
當日軍於1942年1月占領拉包爾後,美國海軍作戰部長金上將就於2月提出占領圖拉吉島,以阻止日軍的推進,美國海軍於3月派部隊進駐新赫布里底群島的埃法特島,隨即又向北占領了聖埃斯皮里圖島,並開始在這兩個島上修建機場。同時將精銳部隊——海軍陸戰隊第1師從本土運往新西蘭。
參謀長聯席會議據此於4月1日正式通過代號為「瞭望台」的作戰,計劃第一階段由尼米茲指揮攻占聖克魯斯群島和圖拉吉島。第二階段由麥克阿瑟指揮,攻占所羅門群島其餘島嶼,並肅清新幾內亞島東部萊城、薩拉莫阿地區的日軍。第三階段仍由麥克阿瑟指揮,攻占新不列顛島和新愛爾蘭島,進而奪取拉包爾。4月20日,成立南太平洋部隊,由戈姆利中將任司令,這支部隊歸尼米茲指揮。5月17日,戈姆利從華盛頓抵達司令部所在地新喀里多尼亞的努美阿,隨即將司令部前移至新西蘭的奧克蘭,積極組織戰役準備。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命令中同時決定將於8月1日發起作戰。
7月4日,美軍偵察機發現日軍已經在瓜島上修建機場,參謀長聯席會議立即將「瞭望台」作戰的第一階段作戰目標改為瓜島和圖拉吉島。於8月7日發起進攻。參戰兵力分為三部分,一是特納少將指揮的登陸運輸編隊,負責將海軍陸戰第1師送上瓜島和圖拉吉島。二是克拉奇利少將指揮的掩護編隊,負責直接掩護登陸運輸隊。三是弗萊徹中將指揮的特混艦隊,負責海空支援與掩護。還有西南太平洋戰區的300架岸基飛機提供空中支援。[1]
戰役經過
登陸作戰
二戰中美國在太平洋上第一次兩棲作戰的目標就是瓜島和圖拉吉島這兩個島嶼。1942年7月31日,美軍艦隊從斐濟起航。六時許,掩護編隊的軍艦開始炮擊瓜島日軍陣地,第一波部隊開始上陸,儘管瓜島登陸戰非常成功,但這是在日軍幾乎沒有防禦情況下取得的。圖拉吉島卻與瓜島完全不同,范德格里夫特將預備隊全部投入作戰,日軍退守山谷,美軍接連組織四次攻擊,將其大部殲滅。直到8日黃昏占領這三島。在兩天的激戰中,日軍除了二十三人被俘外,全部戰死,無一投降,美軍陣亡約一百人。
薩沃島海戰
又稱「第一次薩沃島海戰」,瓜島戰役中爆發的數十次海戰中六次較大規模海戰的第一次。也是美日雙方對瓜島爭奪的第一次海戰。
8月9日一時,日艦駛抵薩沃島西北,澳大利亞海軍「堪培拉」號巡洋艦右舷失去了戰鬥力,天亮後被美軍自己擊沉。「芝加哥」號艦首被一條魚雷擊中,向西退出戰鬥。最先發現日艦的「帕特森」號驅逐艦被日軍擊中一彈,艦炮被毀。[2]
泰納魯河口之戰
8月18日夜,一木所部在亨德森機場以東約30公里處順利登上瓜島。20日瓜島上的美軍戰鬥機成功擊退了零式戰鬥機的進攻。泰納魯河戰鬥以日軍的徹底失敗告終,美軍陣亡35人,傷75人。日軍在戰場上留下的屍體就達八百餘具。此役美軍終於打破了「零式無敵」的神話,並且首次獲得了戰場制空權。美軍由於準備充分加之有空軍配合,因此取得了勝利。[3]
東所羅門海戰
又稱「斯圖爾特島海戰」,美日瓜島戰役中爆發的數十次海戰中六次較大規模海戰的第二次。也是美日海軍繼珊瑚海海戰、中途島海戰之後,第三次航母艦隊之間的海戰。
埃德森嶺戰役
9月7日,川口發表他的攻擊計劃,準備實施一次夜間突然襲擊,而對方防衛軍軍官向美海軍陸戰隊帶來日軍所在地的報告。埃德森計劃對集中在太午角的日軍部隊進行突襲。9月8日,在太午角附近下船後,埃德森的士兵攻占塔希姆波柯而日本守軍則退入叢林。埃德森的部隊摧毀了日軍的主要補給站。9月15日,日方命令新幾內亞的部隊後撤,直至「瓜達爾卡納爾島的問題」解決為止。
埃斯帕恩斯角海戰
又稱「第二次薩沃島海戰」,美日瓜島戰役中爆發的數十次海戰中六次較大規模海戰的第三次。
亨德森機場戰役
10月23日黃昏,日軍發動了對美軍海岸防線進攻。被美軍擊退,日方的部隊於10月24日晚到達美國倫加防禦圈。之後連續2個晚上進行了多次不成功的正面進攻。在這2天從亨德森機場起飛的美軍飛機抵抗日軍飛機和艦隻的攻擊,摧毀了14架日軍飛機,並擊沉1艘輕巡洋艦。日本在10月26日進一步攻擊也被擊退,日軍損失慘重。因此,在10月26日早上8時,日軍取消後續攻擊並下令他的部隊撤退。
聖克魯斯群島海戰
又稱聖克魯斯海戰,美日瓜島戰役中爆發的數十次海戰中六次較大規模海戰的第四次。也是美日航母艦隊之間的第四次對決。
瓜達爾卡納爾海戰
是美日瓜島戰役中爆發的數十次海戰中六次較大規模海戰的第五次。
塔薩法隆格海戰
又稱「第四次薩沃島海戰」(瓜達爾卡納爾海戰合稱為「第三次薩沃島海戰」使用),美日瓜島戰役中爆發的數十次海戰中六次較大規模海戰的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
日軍撤退
K號作戰
12月31日,天皇正式批准撤出瓜達爾卡納爾島的決定。日軍秘密開始準備撤離,這被稱為K號作戰,預計在1943年1月底實施。日軍為保障瓜島部隊順利撤出,分散美軍的注意,於1943年1月15日組織了一次牽制行動,代號「東方牽制行動」,2月上旬,鑑於瓜島撤退行動基本結束,「東方牽制行動」也告結束。
倫內爾島海戰
這次海空戰史稱「倫內爾島海空戰」,美軍1艘巡洋艦被擊沉,1艘驅逐艦被擊傷,日軍損失飛機15架。
K號作戰(二)
為了壓制美軍的航空兵力,日軍從1月25日以後,對美軍在瓜島和聖埃斯皮里圖島的機場進行了多次空襲。但都以失敗告終。在2月4日晚上和7日,日方完成了從瓜達爾卡納爾島撤離其餘大部分日軍的任務。並宣布盟軍占領瓜達爾卡納爾島,結束了戰役。
日軍失敗原因
戰略思想
日軍的作戰企圖大大超出了自己的作戰能力。日軍戰略企圖與軍事實力之間的不可解決的矛盾,是導致日軍瓜島戰役失敗的最根本原因。
思想輕敵
日軍狂妄自大,對美軍的戰略反攻缺乏必要的思想準備,並因此主觀武斷地作出了錯誤判斷。
作戰指揮
陸海軍之間的矛盾始終沒有很好解決,日軍沒有統一的指揮,是瓜島戰役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兵力匱乏
日軍麻痹輕敵,缺乏足夠的兵力、兵器與彈藥,也就沒有足夠的力量突破美軍的防線。而且對美軍在瓜島的兵力判斷一直有誤,直到戰役結束,日軍仍未能正確查明美軍的實力,這對日軍的兵力使用有着極大的負面影響。
戰術運用
日軍只重視對美軍軍事目標的攻擊,忽略了美軍的後勤補給運輸工具和物資。
評估失誤
日軍低估了美軍的制海制空能力[4]。
歷史影響
日軍不僅海軍、航空兵損失慘重,甚至開戰以來從未失利的陸軍,最精銳的第2師團等部也蒙受了巨大損失,特別是日軍的大型軍艦、飛機和技術熟練訓練有素的飛行員的損失,更是日軍所難以彌補的,戰役結束時日軍兵力上的優勢已蕩然無存,雙方的戰略態勢也隨之改變,中途島海戰日軍的失敗是二戰中太平洋戰場的轉折,戰局開始向着不利於日本而有利於美國方面發展,日軍戰略主動權逐步喪失;而瓜島戰役,日軍不僅沒有實現重新奪回戰略主動的作戰企圖,反而其軍事實力進一步受到削弱,最終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陷入了被動的局面。從此後,日軍不得不從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直至戰敗。而美國則通過瓜島戰役,逐步改善了不利的戰略態勢,為太平洋戰場上即將開始的戰略進攻創造了有利條件。[5]
戰機殘骸
2016年,克里斯托弗•哈密頓圖進行海底冒險和探索,在所羅門群島發現二戰期間,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激戰被擊落的戰鬥機,這些戰機是在二戰期間日美激戰時被擊落的,包括日本三菱戰鬥機、波音b-17空中堡壘和美國F6F地獄貓戰鬥機。
視頻
瓜島戰役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瓜島戰役紀實,鐵血論壇
- ↑ 圖說:薩沃島海戰 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敗得最慘的一次 ,搜狐網, 2018-08-22
- ↑ 泰納魯河口戰役,日軍以為都在計劃中,殊不知美軍已經截獲其地圖,東方頭條
- ↑ 二戰中日軍嚴苛淘汰率,竟成了太平洋戰爭中,日軍失敗的關鍵原因,網易訂閱 , 2018-10-10
- ↑ 瓜島戰役的歷史背景大揭秘,國學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