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石鼓文處於承前啟後的時期,承秦國書風,為小篆先聲。石鼓文刻於十座花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稱為「石鼓」。石鼓文與金文有較大差別,具有明顯的動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現存的石鼓文來自於唐朝收集的十石鼓,上面刻有文字。現存最早的拓片是宋朝流傳下來的,當時認為是描述周穆王出獵的場面,後來的考古考證認為是秦穆公時代的作品,有的字已經殘缺不全。當時由於尚沒有發現甲骨文,所以被認為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1]。康熙曾經複製了十面石鼓,補刻文字,放在承德避暑山莊的宮殿後面。
溯源
石鼓文亦稱「獵碣」或「雍邑刻石[2]」,唐代初出土於天興三疇原(今陝西省寶雞市鳳翔三疇原),唐代詩人韓愈曾作《石鼓歌》,其中有「周綱凌遲四海沸,宣王憤起揮天戈」的詩句。可見,在唐代普遍認為石鼓文出於周代。至宋代,歐陽修認為石鼓文為周宣王時期史籀所作。近代羅振玉《石鼓文考釋》和馬敘倫《石鼓文疏記》將石鼓文的歷史縮短到了戰國秦,認為是秦文公時期出現的。郭沫若又考證石鼓文的製作年代為秦襄公八年。
流轉
石鼓文歷史上曾輾轉流離。唐末至五代,戰亂頻繁,十面石鼓散於民間,到宋代時又集齊,為宋徽宗於大觀二年(1108年)遷至汴京國學。後又為金人擄走。元代時再次記起收於北京文廟。至近代抗日戰爭時期,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等將石鼓遷到江南躲避戰亂,抗戰勝利後又運回北京。
另外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帝曾令人仿刻十鼓,置於太學。
書體特徵
石鼓文上承西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與先秦時期的大篆又有所不同,可以說是大篆與小篆之間的一種書體。其筆法方正、均衡,布局緊湊,筆法圓闊,極為周致。為歷代習篆書家所喜愛。
石鼓文的傳承
石鼓文對後世的書法與繪畫藝術有着非常重大的影響,不少傑出的書畫家如:楊沂孫、吳大澄、吳昌碩、朱宣咸、熊國英、曹宇、王福庵等都長期研究石鼓文藝術,並將其作為自己書法藝術的重要養分,進而融入進自己的《石鼓文》書法,朱宣咸(作)繪畫藝術之中。
視頻
石鼓文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庸哉矯典籍-193《石鼓文拓本》獵碣刻石是中國最古老的文字宣紙冊頁,嗶哩嗶哩,2020-04-29
- ↑ 想要學習好《石鼓文》的臨摹,就要掌握這些要領及技巧方法! ,搜狐,2018-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