礁溪協天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礁溪協天廟,是位於臺灣宜蘭縣礁溪鄉大忠村的關帝廟,具有恩主公信仰,為礁溪鄉大忠村、大義村、二龍村、白鵝村、德陽村、三民村、林美村、六結村的信仰中心。
歷史沿革介紹
清治時期
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五寨坊附鳳社後巷人林楓,為感謝訴訟時經過祈求過的東山縣東山關帝廟[1] ,將分靈攜帶回鄉,雕塑神像。後來,嘉慶九年(1804年)夏,後裔林應獅、林古芮、林玉梓、林添郎等攜眷,共赴東山關帝廟分靈,攜帶神像自廈門乘船、越過草嶺古道來噶瑪蘭的礁溪開墾。
依廟史記載,廟在嘉慶九年(1804年)建於於風水上稱為「黃蜂出巢穴」的現址。今廟址為礁溪鄉中山路一段51號。初期只有茅屋,直到咸豐七年(1857年)夏,改為土牆瓦頂,增建東西廂房及兩房護廊。
同治六年(1867年),鎮台使劉明燈巡察噶瑪蘭廳,表請敕建。地方傳說原因是劉明燈途經礁溪時,紮營廟後的楓林裡,兵士們擅自砍折枝椏燒飯,以致觸犯神威,個個病倒,由劉明燈祈求後復原,因此回京城後,即表請勒封。光緒十三年(1887年),重建廟宇,開蘭進士楊士芳等噶瑪蘭仕紳也都捐資共襄盛舉。
日治時期
1914年夏,重修廟宇,並置石獅於廟前。1917年,管理人林祖陳聘請凌雲禪寺出家、福建鼓山進修、頭城九股山吉祥寺擔任弘法工作、本名游阿水的性圓法師為首位住持。1925年,由匠師居成師親率火東與火西二子合力建構新戲台;主持建築的日本人妙修總理發動鄉民到五峰旗後山砍伐烏心石、福杉、牛樟做為戲台結構。
戰後時期
清末鸞堂運動,使關公的地位提高,而協天廟在國家祀典外,即武廟的基礎上,也吸收屬於鸞堂的恩主公信仰。戰後,該廟扶鸞活動繼續。游阿水提供經費,讓鸞生林阿保帶領新雕的二尊關帝神像 赴台北、基隆傳教。林阿保先到台北市建昌街創立志心堂。後,柯金生至台北青潭創建明聖宮。此外還有台北德顯堂、台北明聖堂、台北聖天堂、九份明華堂等這些壇堂。或說行天宮也是從此廟分靈。(一說行天宮由覺修宮分靈)
1966年,信徒成立管理委員會後,擇定1967年6月拆除舊廟,翌年6月正式興工,1969年農曆完工。之後又連續建忠義大樓,至1984年完成。
2000年關公文化周活動,位在廟後的忠義大樓二樓的關公文物館揭幕,其門面以主廟前的新牌樓模型為景,配上千里走單騎、古城會故事主題的彩繪與燈箱。2007年11月6日,協天廟召開籌建聖祖殿信徒大會,以祭祀供奉關聖帝君的祖先及夫人胡玥,並把寺廟、住宿大樓、商店街等結合,總建設經費約5億元,5年後完成。因聖祖殿及夫人殿要新台幣2億5千萬元,廟方遂將16公斤重的金印熔毀籌錢。2018年1月6日,以緬甸漢白玉製作、耗資約500萬元,重達2噸的關夫人像晉座入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