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又称祠堂,是一种基于东亚文化圈传统民间信仰的半宗教设施,其主要用于供奉、祭祀神祇、祖先或者先贤、烈士,采用庙堂式建筑形式。朝鲜半岛的祠自三国时代由中国传入,在高丽时代逐渐普及开来,在朝鲜时代达到繁盛,但现今较为少见。

祠往往是社会公众为共同祭祀和供奉广受尊崇的人物而修建。如明代时,滕县百姓为纪念在当地为官清廉而即将去京城赴任的赵邦清,为他修建了生祠,“黄童白叟,罗而拜之”。其中忠烈祠是为历代褒扬忠义精神,建祠追祀为国殉难忠臣烈士之处,祠名“忠烈”。

供奉祖先的宗祠,现在一般通称祠堂。

建筑特点

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具有多种用处。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甚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

正因为如此,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了。

祠堂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太原晋祠

晋祠,是为奉祀第一代晋王姬燮之父唐叔虞而建,原名“叔虞祠”[1]。尽管两异其地,数代扩建,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她是基于唐叔虞祠文化发展、丰富起来的,包含多种文化内蕴、透析着华夏古今文明的奉祀建筑群。她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在漫长的岁月中,晋祠经过多次重修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南北朝时,齐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了北齐,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修建晋祠,“大起楼观,穿筑塘”。隋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又一次进行扩建。宋太宗赵光义,于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3年),在晋祠大兴土木。宋仁宗赵祯,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为唐叔虞之母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

东汉石祠

中国东汉墓地祠堂。在山东省长清县孝里铺南的孝堂山顶,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筑石刻房屋建筑。祠内石壁和石梁上遍布精美的线刻图画,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现建有保护性复室。

视频

祠 相关视频

《中国祠堂》纪录片片头
纪录片-太原晋祠 天人合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