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福蘭茲卡夫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弗蘭茲·卡夫卡
卡夫.jpg
小說家
出生 1883年7月3日
國籍 德國
職業 小說家
知名於 德語小說家
知名作品 《美國》
《審判》
《城堡》
《中國長城的建造》
《判決》
《飢餓藝術家》。
弗蘭茨·卡夫卡.jpg

弗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 小說家



弗蘭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20世紀德文小說家。常採用寓言體,背後的寓意人言人殊,其作品很有深意地抒發了他憤世嫉俗的決心和勇氣,別開生面的手法,令二十世紀各個寫作流派紛紛追認其為先驅.

人物生平

福蘭茲·卡夫卡(Franz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卡夫卡生於1904年,卡夫卡開始發表小說,早期的作品頗受表現主義的影響。1912年的一個晚上,通宵寫出短篇《判決》,從此建立自己獨特的風格。生前共出版七本小說的單行本和集子,死後好友布勞德(MaxBrod)違背他的遺言,替他整理遺稿,出版三部長篇小說(均未定稿),以及書信、日記,並替他立傳。他的主要作品為4部短篇小說集和3部長篇小說。可惜生前大多未發表,3部長篇也均未寫完。卡夫卡是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的集中體現,並在歐洲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卡夫卡熱"。

其最著名的作品有借小動物防備敵害的膽戰心理,表現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時刻難以自保的精神狀態和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的孤立絕望情緒的短篇小說《地洞》(1923);通過小職員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表現現代社會把人變成奴隸乃至"非人"的"異化"現象的短篇小說《變形記》(1912);寫土地丈量員K在象徵神秘權力或無形枷鎖統治的城堡面前欲進不能,欲退不得,只能坐以待斃的長篇小說 ;借銀行職員約瑟夫·K莫明其妙被"捕",又莫明其妙被殺害的荒誕事件,揭露資本主義社會司法制度腐敗及其反人民本質的長篇小說等。 卡夫卡是一位用德語寫作的業餘作家,他與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並稱為西方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卡夫卡生前默默無聞,孤獨地奮鬥,隨着時間的流逝,他的價值才逐漸為人們所認識,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動,並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一股"卡夫卡"熱,經久不衰。

卡夫卡出生於捷克(當時屬奧匈帝國)首府布拉格一個猶太商人家庭,是家中長子,有三個妹妹(另有兩個早夭的弟弟)。自幼愛好文學、戲劇,18歲進入布拉格大學,初習化學、文學,後習法律,獲博士學位。畢業後,在保險公司任職。三次訂婚,又三次退婚,因而終生未娶,41歲時死於肺癆。他的父親艱苦創業成功,形成粗暴剛愎性格,從小對卡夫卡實行"專橫有如暴君"的家長式管教。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分崇拜、敬畏父親,另一方面,一生都生活在強大的"父親的阻影中"。母親氣質抵郁、多愁善感。這些對後來形成卡夫卡孤僻憂鬱、內向悲觀的性格具有重要影響。卡夫卡小學至中學在德語學校讀書,後學會捷克語,自幼酷愛文學。1901年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德國文學,不久迫於父親之命改修法律,1906年獲法學博士學位。卡夫卡中學時代就對法國自然主義文學,對斯賓諾莎、尼采、達爾文等產生極大興趣。大學時代,接受了存在主義先驅、丹麥哲學家基爾凱戈爾的思想並受到中國老莊哲學的影響。在愛好文學的同學馬克斯·布洛德的鼓舞和支持下,開始文學創作。並與布拉格的作家來往,參加一些社交活動。寫成了他後來發表的首篇短篇小說《一場戰鬥紀實》(1904)。在法院實習一年,在"通用保險公司"當見習助理後,1908年到工傷事故保險公司任職。1921年卡夫卡肺結核復發,咳血。1922年6月辭職。養病期間除繼續創作外,遊歷歐洲各地。1924年因肺病惡化,醫治無效,於同年6月3日病逝於維也納近郊的基爾靈療養院。

卡夫卡一生都生活在強暴的父親的陰影之下,生活在一個陌生的世界裡,形成了孤獨優郁的性格。他害怕生活,害怕與人交往,甚至害怕結婚成家,曾先後三次解除婚約。德國文藝批評家龔特爾·安德爾這樣評價卡夫卡:"作為猶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為不入幫會的猶太人,他在猶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為說德語的人,他不完全屬於奧地利人。作為勞動保險公司的職員,他不完全屬於資產者。作為資產者的兒子,他又不完全屬於勞動者,因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還要陌生'"安德爾十分準確而形象地概括了卡夫卡沒有社會地位、沒有人生歸宿、沒有生存空間的生活環境,同時也是對形成卡夫卡內向、孤獨、憂鬱與不幸人生的較為完整公允的闡述。由此而培養的敏感、怯懦的性格和孤僻、憂鬱的氣質使卡夫卡其人其書成為那個時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精神寫照:異化現象,難以排遣的孤獨和危機感,無法克服的荒誕和恐懼。

作品概述

卡夫卡創作勤奮,但並不以發表、成名為目的。工作之餘的創作是他寄託思想感情和排譴憂鬱苦悶的手段。許多作品隨意寫來,並無結尾,他對自己的作品也多為不滿,臨終前讓摯友布洛德全部燒毀其作品。布洛德出於友誼與崇敬之情,違背了卡夫卡遺願,整理出版了《卡夫卡全集》(1950-1980)共九卷。其中八卷中的作品是首次刊出,引起文壇轟動。 卡夫卡的中,由於沉重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壓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質,異化為非人。它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孤獨感與陌生感,即人與人之間,競爭激化、感情淡化、關係惡化,也就是說這種關係既荒謬又難以溝通。推銷員一覺醒來發現自己變成甲蟲,儘管它還有人的情感與心理,但蟲的外形是他逐漸化為異類,變形後被世界遺棄是他的心境極度悲涼。三次努力試圖與親人以及外界交流失敗後,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看來他的變形折射了西方人當時真實的生存狀態。卡夫卡通過小說並不只是單純闡述事實,而是抗除這個世界,追尋人類人性的完善。

另一部短篇小說描述了經理把絕食表演者關在鐵籠內進行表演,時間長達四十天。表演結束時,絕食者已經骨瘦如柴,不能支持。後來他被一個馬戲團聘去,把關他的籠子放在離獸場很近的道口,為的是遊客去看野獸時能順便看到他。可是人們忘了更換記日牌,絕食者無限期地絕食下去,終於餓死。這裡的飢餓藝術家實際上已經異化為動物了。

另外一些小說是揭示現實世界的荒誕與非理性的,如《判決》和名篇《鄉村醫生》,這裡,現實和非現實的因素交織,透過這些荒誕的細節和神秘的迷霧,這裡寓意着:人類患了十分嚴重的病,已經使肌體無可救藥。人類社會的一些病症是醫生醫治不了的,這裡的醫生最後也變成了流浪者。

卡夫卡的長篇小說和等揭示的是人類現實生活中的困境和困惑感;而《審判》、《在流放地》以及《萬里長城建造時》則揭示了現代國家機器的殘酷和其中的腐朽。長篇小說《城堡》可以說是《審判》的延續,不僅主人公的遭遇繼續下去,主要精髓也是一脈相承。短篇小說《萬里長城建造時》中寫到:中國老百姓被驅趕去建造並無多大實用價值的長城,他們連哪個皇帝當朝都不知道,許多年前的戰役他們剛剛得知,仿佛是新聞一般奔走相告。"皇帝身邊雲集着一批能幹而來歷不明的廷臣,他們以侍從和友人的身份掩蓋着艱險的用心。""那些皇妃們靡費無度,與奸刁的廷臣們勾勾搭搭,野心勃勃,貪得無厭,縱慾恣肆,惡德暴行就像家常便飯。"他還寫出了表現民主主義思想的一句話:"在我看來,恰恰是有關帝國的問題應該去問一問老百姓,因為他們才是帝國的最後支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