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長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禹長春,(日文漢字:禹 長春,羅馬拼音:U Nagaharu),1898年4月8日-1959年8月10日,是一位韓國農學家、植物學家[1] [2] [3] 。
簡介
禹長春,1898年4月8日生於日本東京,二戰後前往韓國推行農業,被稱為韓國的現代農業之父,在釜山有其紀念館。
禹長春1919年畢業於東京大學農學系,進入日本政府農務省工作。1936年,提出了著名的「禹氏三角」。1950年回到韓國從事種子培育,他使韓國不用再從日本進口種子,又研製無核西瓜,有韓國「現代農業之父」之稱。
日文別稱
韓文名稱
生平經歷
日本
禹長春出生於日本東京都,父親是韓國人,出身丹陽禹氏 ,母親是日本人。
1916年進入東京大學農學系。1919年畢業,進入日本政府農務省工作,研究主題包括牽牛花,以及研發出碧冬茄屬的重瓣品種。
1936年,因一篇關於芸苔屬植物的染色體分析的論文獲重視,提出了著名的「禹氏三角」。透過十字花科的雜交研究,他提出除了基因突變之外,跨物種雜交和遺傳重組也是累積變異造成種化的重要機制。因為他的研究貢獻,東京大學頒給他博士學位。
在當時的日本殖民政策之下,禹長春的韓國人身份使他一直待在農務省的基層位置;後來農務省決定讓他升遷,但要求他更改為日本姓名,禹長春決定辭職,到民間工作。
韓國
二戰後韓國自日本獨立,然而農業技術落後,仍仰賴從日本進口的種子。韓國政府招攬禹長春前往韓國協助發展農業。當時,日本政府不讓日本公民前往韓國,禹長春收集了能證明他祖先來自韓國的證據,向政府自首是非法移民,才成功在1950年單獨前往韓國,留下日裔的母親和妻兒。
在釜山,禹長春領導新成立的韓國農業科學研究所(後來改組為中央園藝技術院),大量培育抗病和適合當地氣候的種子,包括甘藍菜、大白菜、蘿蔔、馬鈴薯、無核西瓜以及濟州島品種的柑橘,使韓國不用再從日本進口種子。除了蔬果,禹長春也投入一部份資源研究花卉,在研究所的園區種滿許多花,並建議用大波斯菊裝飾公路和鐵路,因為它抗蟲害、無法當作放牧的草料、而且繁殖快速。
在母親的健康惡化時,禹長春曾要求前往日本,但韓國政府未核准,因此無法探望母親最後一面。為了紀念母親,他在研究室附近鑿了一口井,稱為「慈乳泉」。
1958年禹長春的身體健康開始出現問題,必須住院。他的日籍妻子渡邊小春經過一番折騰後,總算取得許可入境韓國探望。在這期間,為了表彰禹長春的貢獻,韓國政府授與獎章。
在1959年,禹長春離世。
家人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 ↑ 禹長春紀念館: 來到釜山: 名勝: 名勝: 부산시공식관광포털비짓부산,Visit Busan,文章日期
- ↑ 禹長春,快懂百科
- ↑ 禹長春:禹長春(1898年4月8日-1959年8月10日),韓國農學家、,百科知識中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