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苗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苗族
苗族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老撾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起源和歷史[1]

苗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歷史悠遠,其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在我國古典記載中,提到苗族的祖先是蚩尤,苗族是由當時蚩尤所領導的九黎部落演變而來的,傳說當時蚩尤先打敗炎帝,大肆的搶占炎帝部落,炎帝無奈只好率部投靠黃帝,隨後炎帝黃帝兩部落在逐鹿與蚩尤部落開戰,逐鹿大戰後蚩尤戰敗被殺,九黎部一部分投靠了黃帝炎帝變成華夏族。則另一部分開始了遷徙,苗族就是在這遷徙中演變而來的。據說有 5次重大,大規模的遷徙。

宗教信仰[2]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重視拜山神、樹神、獵神、雨神、火神等自然神祝,遇有暴風驟雨,要燒黃臘祭鬼;小孩生病,要拜獻石頭神;大人生病,要殺豬祭水井神,並取「靈水」治病;家有不幸,要「做牛鬼」,即「推牛還願」, 祈求神靈保佑。相信財神,並有「開財門祭」,祭瞬釘一方尺紅布於門上,魔公嗆咒,殺雞獻祭,以示求財。祖先崇拜在苗族中也很盛行,最大的祭祖節日是每年秋後的「西松」節;平時家人遇到認為不吉利的事,或做惡夢等,要殺雞祭祖,並請魔公嗆咒轉達子孫對祖先神靈的祈求。部分苗族也信仰道教。祟奉觀音、關帝、天王菩薩和盤瓢等神。有的苗族稱巫師為「白馬」,有的稱為「昂」,有的稱為「宛能」,昭通部分苗族稱為「波摩」。「波摩」曾有用漢文書寫、讀士音的經書。近百年來,基督教、天主教傳人云南苗族地區,並在昭通、楚雄、曲靖等地分別成立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演中分會(在富民)、基督教布道公會(在祿豐)、西南基督教聯合會(在元謀)、西差會的內地會(在武定)以及石門坎教堂等教會組織,致使部分苗族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節」是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

服飾特點[3]

黔東南地區的苗族以各種銀飾為主要佩飾,這構成了苗族身體佩飾的一大特色。在他們眼裡,銀飾不僅可避邪的神物,更可給人帶來吉祥幸福。銀飾同時也財富的象徵。所以,苗家少女全身上下的佩飾清一色都是銀飾,重的可達 8 - 10 公斤,其銀飾種類繁多,造型奇特,工藝精緻,在中國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

在繡衣上釘銀飾而製成的銀衣是苗族服飾中的精品。縐繡、散繡、堆繡是苗族特有的繡法。縐繡上衣花紋呈浮雕狀,裝飾效果強烈;散繡花紋十分精緻漂亮;堆繡則指由各色三角綾子堆繡而成,裝飾效果奇特而美麗。用這三種繡飾方法製作的上衣均為盛裝禮服,稱作"花衣",盛裝花衣必須釘上許多銀飾才算最後完成,因此人們又將釘滿銀飾的花衣稱作"銀衣"。銀衣的前襟、後背、衣袖、下擺等位置釘綴許多四方形、長方形、半圓形的銀片和銀泡、銀鈴等鏨花銀飾。這種繡飾精美的銀衣可能是我國民族服飾中最為精美的。

苗族姑娘胸前大都佩戴着碩大的銀鎖,銀鎖是苗族銀裝中的主要飾物,製作得十分精美,銀匠在壓製出的浮雕式紋樣上鏨出細部,紋樣有龍、雙獅、魚、蝴蝶、繡球、花草等。銀鎖下沿垂有銀鏈、銀片、銀鈴等。銀鎖又有 "長命鎖"、"銀壓領"等名稱,苗族姑娘從小就佩戴,意在祈求平安吉祥,直到出嫁後方可取下。

黔東南苗族男青年亦有佩戴銀飾的習俗,有的地方並將其作為未婚的標誌。苗族男子盛裝時穿青色大襟衣、腰系花帶,頭纏包頭帕,頸戴銀項圈,胸佩銀鏈飾或銀牌。男子佩戴 3 根銀項圈表示未婚,佩戴兩根銀項圈的表示已婚。他們常年腰刀不離身,腰帶上繫着火藥葫蘆和牛角筒及銀鈎、荷包等物。

建築特點[4]

苗族鼓樓建築藝術,.既具有寶塔式的建築藝術,又有苗族吊腳樓的建築藝術,是個名符其實的樓閣形式,只有節日喜慶時節,方能使用。因可存放蘆笙,亦稱為「蘆笙樓」。

苗族鼓樓

一般都建於寨子的中央,多柱多邊形立體尖頂寶塔形,為三節樓閣結構,最高一節,內榨樓板存放銅鼓,活長梯由內腔壁爬上。

鼓樓的建築工序,先用鋼鑿斜鑿墊柱巨石到一定的深度,對稱栽實於場地的四周,再將巨木柱和外沿墊地厚穿枕架於基石鑿處,斜度向里,用內穿杭撐着諸柱內上方,造成圓錐形寶塔樓架。樓身用厚木板嵌裝成多邊菱形橢壁。壁外雕琢各種花草鳥獸,飛蝶魚蟲,農夫耕耘,苗人吹笙跳舞,人獸混雜,和平相諧,圖案清晰,線條粗獷,頗有生活氣息。每節樓身腰部,各圍裝一圍圈亭宇飛檐裝飾。樓身頂部,用尖實木帽復蓋。樓腹空腔圓形,用來存放集體的蘆笙。

苗族鼓樓,玲瓏俊秀,獨具民族風格,是苗族人民審美意識和智慧的營造物。

苗族建築代表——吊腳樓

山寨居住的是吊腳樓。苗族大多居住在山區,山高坡陡,開挖地基極不容易,加上天氣陰雨多變,潮濕多霧,磚屋底層地氣很重,不宜起居。因而,苗族歷來依山傍水,構築一種通風性能好的乾爽的木樓,叫「吊腳樓」。

苗族的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作牲口圈。兩層者則不蓋頂層。一般以竹編糊泥作牆,以草蓋頂。現多以改為瓦頂。

苗族的吊腳樓建在斜坡上,把地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長木柱支撐,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裝上穿枋和橫樑,與土台平行。吊腳樓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個平方米。屋頂除少數用杉木皮蓋之外,大多蓋青瓦,平順嚴密,大方整齊。(算命www.bmfsm.com)

吊腳樓一般以四排三間為一幢,有的除了正房外,還搭了一兩個「偏廈」。每排木柱一般9根,即五柱四瓜。每幢木樓,一般分三層,上層儲谷,中層住人,下層樓腳圍欄成圈,作堆放雜物或關養牲畜。住人的一層,旁有木梯與樓上層和下層相接,該層設有走廊通道,約1米寬。堂屋是迎客間,兩側各間則隔為二三小間為臥室或廚房。房間寬敞明亮,門窗左右對稱。有的苗家還在側間設有火坑,冬天就在這燒火取暖。中堂前有大門,門是兩扇,兩邊各有一窗。中堂的前檐下,都裝有靠背欄杆,稱「美人靠」。

傳統節日[5]

苗族民間的傳統節日較多,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

苗年節

盛行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的苗族聚居區。過苗年的日期,各地不盡相同,但都是在收穀子進倉以後,即分別為農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龍)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舉行。

春節

這是以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共同歡度的傳統節日。在黔東南的苗族,把春節叫做「漢年 」(niangx diel)與傳統的「苗年」(niangx hmub)並存,和其他民族一共同歡度,尤其是那些不過苗年的苗族地區,主要是過春節,但不及苗族過苗年隆重,識漢字的苗族也貼些對聯、門神之類,其餘與過苗年相同,

四月八

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是貴州省的貴陽黃平松桃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傳統節日。該節是由紀念苗族英雄亞宜發展而來的。每逢節期,苗族同胞要蒸製花糍米飯,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對唱情歌。在北京的苗族也過四月八節

吃新節

主要流行於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廣西融水苗自治縣地區。每年農曆六七月間,當田裡稻穀抽穗的時候,苗族村寨家家戶戶在卯日(有的在午日或辰日)歡度「吃新節」。

趕秋節

流行於湖南湘西和貴州樺桃一帶的苗族地區,每年的立秋之日舉行,為期一天。開始為每年農曆「立秋」,青年男女聚集村寨、山場,唱歌跳舞,尋求伴侶。

飲食文化[6]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蔔,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醃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醃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醃製食品的罈子,統稱酸壇。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相關視頻

苗族舞蹈——踩鼓舞

參考資料

  1. 苗族起源 民族網,2013-07-25
  2. 苗族的宗教信仰 中國網,2009-02-09
  3. 苗族服飾概說 中國網,2009-02-12
  4. 苗族的建築風格介紹 快資訊,2019-12-04
  5. 苗族的傳統節日與風俗習慣 起名網,2019-06-01
  6. 苗族飲食文化 民族網,2011-11-30


Category: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