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茵蔯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茵蔯蒿(学名:Artemisia capillaris)茵陈蒿(本草衍义),又称因尘、因陈、茵陈、茵陈蒿、绵茵陈(神农本草经等),白茵陈(中药志),日本茵陈(俗称),家茵陈(湖北),绒蒿(广西),臭蒿、安吕草(江苏),草蒿草、青蒿草、青荷、蚊仔烟草、蚊仔烟头、环保蚊香、罂麦、Honokazu(布农)、Taraozyon( 排湾)。通常生长在海边的旱生沙地,是菊科蒿属的植物。多年生木状草,。与同科的滨蒿(Artemisia scoparia)共称为茵蔯。其幼苗干燥后是一种中草药。亦写作茵陈、茵陈蒿。[1]

形态

茵陈蒿为多年生亚灌木或草本,每年春季由老茎再发新芽,故有“茵陈”之名。其外型就像一棵小松树般,较常见于海滨或河床间;多年生,从三、四月开始由地底钻出后,枝条亦由草质渐转为木质化,到了八、九月其枝条几乎都呈木质状;茎直立或略呈倾卧状,高 30~100 公分,老茎木质化,分枝甚多,根生叶有柄,二回羽状细裂。夏至秋季开花,头状花序排成圆锥状,绿白色。蒴果长椭圆形。性喜向阳开阔的环境,常在海滩或滨海斜坡间大片聚生。茵陈蒿由于生长环境不同,在外形上亦有明显差异,生长在海边或砂地迎风坡的植枝较为短矮小,茎叶上柔毛较多,叶子较短但相对地头上花显得较粗大;而生长在河床或避风处的植株则较高,叶子较长,柔毛也较稀疏。[2]

分布

砂地、路旁、海滨、溪谷、及河床地均常见,分布于中国大陆台湾等地。

药用

性味

味苦,平、微寒,无毒。

归经

、[[胃]、经。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主治

湿热黄疸。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药理研究

茵陈蒿当中含有苯氧基色原酮类成分以及茵陈素等有效成分,具体的药理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胆作用

研究显示,茵陈蒿有促进胆汁分泌和利胆作用,进而对于溶解胆固醇等帮助,可以对于胆结石等胆道疾病起到预防作用。

2.清热利湿

茵陈蒿属于一种性微寒的中草药,因而具有解热作用,因而适宜体内有湿热的人群。

3.降压作用

药理研究显示,茵陈蒿还具有降压和安宁的作用,其降压作用可能与其所含有的6,7-二甲氧基香豆素有关。

4.增强免疫

研究显示,茵陈蒿还具有促进白细胞分裂,进而增加白细胞的数量,从而有提高免疫系统中T淋巴细胞活性,达到增强人体免疫的效果。[3]

食疗方

茵陈蒿荷叶粥

  • 材料:茵陈蒿25克、新鲜荷叶1瓣、粳米100克
  • 做法:茵陈蒿、荷叶洗净后煎汁去渣,将汁液加入粳米中同煮,待粥将熟时,加入白糖调味即可。
  • 功效:利胆退黄、健

茵陈蒿汤

  • 材料:茵陈蒿18克、栀子9克、去皮大黄6克
  • 做法:将以上三种材料加水煎服即可。
  • 功效:清热利湿、退黄疸。

华佗三试茵陈蒿

传说,有一个黄痨病人(黄疸),面色姜黄,眼睛凹陷,瘦似刀螂,一步一哼地找到华佗说:“先生,请你给我治治病吧。”华佗见病人得的是黄痨病,皱著眉摇了摇头说:“眼下医生们还没有找到治疗黄痨病的办法,我对这病也是无能为力呀!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人。谁想这个病人不但没死,反倒变得身体强壮,满面红润了。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你这病是哪位医生治好的?快告诉我,让我跟他学学去。”那人回答道:“我没请医生看,病是自己好的。”华佗不信:“哪有这种事!你准是吃了什么药了吧?”“药也没有吃过。”“这就怪了。”“哦,因为春荒没粮,我吃过多日野草。”“这就对了!草就是药,你吃了多少天?”“一个多月”“吃的什么草啊?”。他们走到山坡上,那人指著一片绿茵茵的野草说“就是这个”。华佗一看是青蒿,便采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问那人,吃的是几月的蒿,病人说是三月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 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的青蒿,给黄痨病人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把根、茎、叶分类试验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给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4]

参考文献

  1. [1],认识植物
  2. 茵蔯蒿,台湾野生值物资料库
  3. 茵陈蒿的功效和作用 注意事项是什么,每日头条,2018-07-03
  4. 华佗三试茵陈蒿,大纪元,2018-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