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茵蔯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茵蔯蒿(學名:Artemisia capillaris)茵陳蒿(本草衍義),又稱因塵、因陳、茵陳、茵陳蒿、綿茵陳(神農本草經等),白茵陳(中藥志),日本茵陳(俗稱),家茵陳(湖北),絨蒿(廣西),臭蒿、安呂草(江蘇),草蒿草、青蒿草、青荷、蚊仔煙草、蚊仔煙頭、環保蚊香、罌麥、Honokazu(布農)、Taraozyon( 排灣)。通常生長在海邊的旱生沙地,是菊科蒿屬的植物。多年生木狀草,。與同科的濱蒿(Artemisia scoparia)共稱為茵蔯。其幼苗乾燥後是一種中草藥。亦寫作茵陳、茵陳蒿。[1]

形態

茵陳蒿為多年生亞灌木或草本,每年春季由老莖再發新芽,故有「茵陳」之名。其外型就像一棵小松樹般,較常見於海濱或河床間;多年生,從三、四月開始由地底鑽出後,枝條亦由草質漸轉為木質化,到了八、九月其枝條幾乎都呈木質狀;莖直立或略呈傾臥狀,高 30~100 公分,老莖木質化,分枝甚多,根生葉有柄,二回羽狀細裂。夏至秋季開花,頭狀花序排成圓錐狀,綠白色。蒴果長橢圓形。性喜向陽開闊的環境,常在海灘或濱海斜坡間大片聚生。茵陳蒿由於生長環境不同,在外形上亦有明顯差異,生長在海邊或砂地迎風坡的植枝較為短矮小,莖葉上柔毛較多,葉子較短但相對地頭上花顯得較粗大;而生長在河床或避風處的植株則較高,葉子較長,柔毛也較稀疏。[2]

分布

砂地、路旁、海濱、溪谷、及河床地均常見,分布於中國大陸臺灣等地。

藥用

性味

味苦,平、微寒,無毒。

歸經

、[[胃]、經。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防潮。

主治

濕熱黃疸。一身面目俱黃,黃色鮮明,發熱,無汗或但頭汗出,口渴欲飲,惡心嘔吐,腹微滿,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結,舌紅苔黃膩,脈沉數或滑數有力。

藥理研究

茵陳蒿當中含有苯氧基色原酮類成分以及茵陳素等有效成分,具體的藥理作用有以下幾個方面:

1.利膽作用

研究顯示,茵陳蒿有促進膽汁分泌和利膽作用,進而對於溶解膽固醇等幫助,可以對於膽結石等膽道疾病起到預防作用。

2.清熱利濕

茵陳蒿屬於一種性微寒的中草藥,因而具有解熱作用,因而適宜體內有濕熱的人群。

3.降壓作用

藥理研究顯示,茵陳蒿還具有降壓和安寧的作用,其降壓作用可能與其所含有的6,7-二甲氧基香豆素有關。

4.增強免疫

研究顯示,茵陳蒿還具有促進白細胞分裂,進而增加白細胞的數量,從而有提高免疫系統中T淋巴細胞活性,達到增強人體免疫的效果。[3]

食療方

茵陳蒿荷葉粥

  • 材料:茵陳蒿25克、新鮮荷葉1瓣、粳米100克
  • 做法:茵陳蒿、荷葉洗凈後煎汁去渣,將汁液加入粳米中同煮,待粥將熟時,加入白糖調味即可。
  • 功效:利膽退黃、健

茵陳蒿湯

  • 材料:茵陳蒿18克、梔子9克、去皮大黃6克
  • 做法:將以上三種材料加水煎服即可。
  • 功效:清熱利濕、退黃疸。

華佗三試茵陳蒿

傳說,有一個黃癆病人(黃疸),面色薑黃,眼睛凹陷,瘦似刀螂,一步一哼地找到華佗說:「先生,請你給我治治病吧。」華佗見病人得的是黃癆病,皺著眉搖了搖頭說:「眼下醫生們還沒有找到治療黃癆病的辦法,我對這病也是無能為力呀!半年後,華佗又碰見那人。誰想這個病人不但沒死,反倒變得身體強壯,滿面紅潤了。華佗大吃一驚,急忙問道:「你這病是哪位醫生治好的?快告訴我,讓我跟他學學去。」那人回答道:「我沒請醫生看,病是自己好的。」華佗不信:「哪有這種事!你準是吃了什麼藥了吧?」「藥也沒有吃過。」「這就怪了。」「哦,因為春荒沒糧,我吃過多日野草。」「這就對了!草就是藥,你吃了多少天?」「一個多月」「吃的什麼草啊?」。他們走到山坡上,那人指著一片綠茵茵的野草說「就是這個」。華佗一看是青蒿,便採了一些,給其他黃癆病人試服,但試了幾次,均無效果。華佗又問那人,吃的是幾月的蒿,病人說是三月的。華佗醒悟到,春三月百草發芽,也許三月蒿子有藥力。 第二年春天,華佗又採了許多三月的青蒿,給黃癆病人服用,果然吃一個好一個,但過了三月青蒿又沒有功效了。為摸清青蒿的藥性,第三年,華佗把根、莖、葉分類試驗發現,只有幼嫩的莖葉可以入藥治病,並取名「茵陳」。這就是「華佗三試青蒿草」的傳說。他還編歌供後人借鑒:「三月茵陳四月蒿,傳給後人切記牢。三月茵陳治黃癆,四月青蒿當柴燒。」[4]

參考文獻

  1. [1],認識植物
  2. 茵蔯蒿,台灣野生值物資料庫
  3. 茵陳蒿的功效和作用 注意事項是什麼,每日頭條,2018-07-03
  4. 華佗三試茵陳蒿,大紀元,2018-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