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蒲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蒲岗

图片来自travel

蒲岗Po Kong),又写作莆岗蒲冈,是香港一个已消失的地名,也是一条已消失的原居民村落,位于九龙北部,现时港铁观塘线钻石山站、钻石山荷里活广场一带。蒲岗村即现今的蒲岗村道及其他“蒲”字头支路[1]。“蒲”是莆田的简称,为开村之林氏祖籍,而“岗”则是指村庄所在的山岗,故“蒲岗”即“来自莆田的人居住的山岗”。

介绍

由于蒲岗村早于二战时因启德机场扩建工程日军下令拆毁,村民散居各地,加上九龙群乡在香港战后市区发展中逐渐被清拆而消亡,而与蒲岗村有关的史料也甚为缺乏,曾经到过蒲岗村且尚在世的人极少,故蒲岗村原址确实位置存在争议,一说其原址在现今凤德邨一带,然而该地在兴建公共屋邨前为钻石山石矿场的一部分,而且远离启德机场,并不在日军扩建的机场范围以内,故此说存疑。

根据衙前围村吴氏廿五世传人、母亲为蒲岗村林氏族人的吴佛全老人[2]所绘制的九龙乡村地图,蒲岗村原址应在现今彩虹道游乐场。按照吴佛全的说法,蒲岗村原本背靠一座大山,即“蒲岗”之山,日军占领香港期间曾驱使战俘削平该山填海[3],蒲岗仅馀小丘,日军更在山上设置高射炮台,曾击落一架盟军战机,但驾驶该战机的美籍机师被抗日游击队所救。吴佛全老人对蒲岗村位置的描述较能与其他史实匹配。[4]二战结束后该地于1965年至1982年期间曾建成设有机动游戏的启德游乐场,游乐场结业后被政府改建为公共设施彩虹道游乐场彩虹道体育馆,现时游乐场内隆起之处就是蒲岗山丘的尚存部分。

起源

蒲岗得名于该地的蒲岗村Po Kong VillagePo Kong Tsuen),相传蒲岗村建于南宋,因村内居民祖籍福建蒲田(即“莆田”,“蒲”与“莆”二字在古代相通),故将新建村庄命名为“蒲岗村”。古时蒲岗村居民主要透过从事食盐运输往返内地为生,村民以林姓为主。

按照蒲岗村与竹园村的共同族谱所载,两村的林氏族人同为十三世祖林乔德的子孙,蒲岗村,两村林氏亦有共同进行宗教性祭祀仪式的习惯。两村林氏都是清代迁界令结束后定居的。不过迁界的惨痛记忆依然在嘉庆年间生活的林氏族人在族谱中的记述记叙下来。另一方面,复界后数年的1676年海盗攻陷彭莆围,杀戮村民。极少数外出的村民幸存,而作为后裔的竹园林氏较迅速恢复了其在九龙的势力,甚至因土地不敷居住,分支了部分竹园族人至蒲岗村土地,但蒲岗林氏与竹园林氏亦一直并存。此林姓居民的定居与分支迁移曲折地反映出复界后的康熙末年能在九龙定居生活的原居民有自我保护的能力[5]

20世纪初的发展

林氏直到二十世纪初仍活跃于蒲岗村,据其族谱所载,有村民在清末时通过出国谋生赚取了可观的财富,发展产业,甚至捐纳了“国学生”的功名。1932年,蒲岗林氏以廿一世孙林成发(外号林奇山)为首的日焕房子孙代表竹园蒲岗林氏重修《九龙竹园莆岗林氏族谱》,并在其中强调了先祖林道义修建北佛堂天后庙的事迹,以及蒲岗林氏对该庙的继承历史,同时又重修祖坟,并在该庙中安放日焕祖先神位。其时,香港政府正在调整华人庙宇管理政策,并逐步接管全香港所有庙宇。1938年,政府华民政务司正式确认了蒲岗林氏对北佛堂天后庙的所有权,其下辖的华人庙宇委员会答应接管该庙后不单会对庙宇进行修葺工程,还会每年从该庙收入中给予蒲岗林氏50元。

蒲岗村的终结

1942年,正值二次大战香港被日本占领期间,日军决定夷平原启德机场附近一带的20多条村落以进行机场扩建工程,当中包括蒲岗村。至1943年,蒲岗村彻底消失,原来的蒲岗林氏族人散居各地。邻近原属同族的竹园村虽然得以保存,但在战后竹园村一带成为木屋区,后来大部分被重建成公营房屋区,而至今存在的“竹园联合村”内亦已无原来的林氏族人居住。

战后发展

日军新建的机场设施虽然在战争后期被盟军猛烈轰炸而严重损毁,但在战后被香港政府重建并继续运作,直到位于九龙湾新填海地的13/31跑道于1958年落成启用,日军所建的机场跑道才被放弃,之后有商人开始在旧跑道原址开设工厂。适逢1960年代香港工业蓬勃发展,蒲岗村原址、附近隔坑村及其以南的荒芜地带逐渐被发展成新的住宅及工业区,因工业区位于原蒲岗村一带,但又已非原来的蒲岗村,故命名为“新蒲岗”(San Po Kong),并沿用至今。

由于蒲岗村一带被重建成新的住宅工业区,加上附近的地铁钻石山站启用,蒲岗的地名逐渐被遗忘,只留下蒲岗村道蒲岗里蒲田里蒲明里蒲英里蒲芳里蒲景里蒲蕙里蒲蘅里的街道名称。

曾富花园

20世纪初,蒲岗村附近曾屹立一组辉煌的西式别墅建筑,名为“曾富花园”,是由马来西亚归侨曾富(别字兆荣)于民国初年购地兴建,附设家塾。但自1930年曾富逝世后,曾家家道中落,别墅曾租予日本侨民居住,但亦在日占时期随同蒲岗村一同被拆毁。别墅原址现建有启德花园[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