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城县人民政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images/2/23/%E8%A5%84%E5%9F%8E%E5%8E%BF%E4%BA%BA%E6%B0%91%E6%94%BF%E5%BA%9C.jpeg)
襄城县人民政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的一级国家行政机关,是襄城县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对襄城县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在襄城县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襄城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1]。
襄城概况
襄城县, 位于 河南省中部,现辖9镇7乡,448个 行政村(社区),总面积920 平方公里,耕地保有量96.5万亩,基本农田面积82.1万亩,总人口86.21万,常住人口67.24万,城镇化率34.73%。境内除汉族外,还有回、满、蒙、瑶、壮等18个少数民族。
2014年,全县 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91.7亿元,增长10.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3.8亿元,增长14.3%; 固定资产投资204.7亿元,增长19.6%; 消费品零售额59.9亿元,增长12.4%;地方公共 财政预算收入11.1亿元,增长11.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97元,增长10.4%; 农民人均纯收入11563元,增长12%。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速,整体经济发展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历史沿革
襄城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狩猎农耕,襄城春秋时名“汜”,郑地。 周襄王姬郑十六年居于汜, 公元前540年,襄城属楚, 楚灵王在汜之西北隅筑新城,因周襄王曾居此,故名“襄城[2]”。
战国时期,襄城居秦、楚、韩、魏之间,隶属迭更。秦统一,设襄城县,并在城颍设 颍阳县,属 三川郡。
西汉初改属 颍川郡。王莽新政时,改襄城为“相城”。东汉恢复襄城原名。三国时属魏。西晋仍置襄城郡。东晋咸康二年( 336年)废襄城郡,还并颍川。
北魏又置襄城郡。太和十一年( 487年),析襄城之 首山, 高阳山以南至滍水设 高阳县,隶属汉广郡。
东魏武定六年( 548年),广州治所迁襄城。北周改襄城郡为汝州。大业三年(607年)废汝州,襄城仍属颍川郡。
唐 武德元年(618年)置汝州于襄城,领汝坟、期城县。贞观元年( 627年)废汝州及汝坟、期城二县,汝坟原襄境归襄城县,属许州。开元四年(716年)属仙州(治今叶县)。
开元十六年( 738年)废仙州,还属许州,是年,又改属汝州(治今临汝)。
乾元初改属汝州。大历四年(769年),又以叶、襄置仙州,次年州废,仍隶汝州。
五代时,后梁属许州,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属汝州。北宋仍属汝州,隶河南道。
至道三年( 997年)属京西路。元丰六年( 1083年)属京西北路。金初属汝州,隶汴京路。
太和七年( 1207年),改属许州昌武军,隶南京路。
至元二十五年( 1288年)属许州,隶汴梁路。
明属许州,隶开封府。清雍正二年( 1724年),升许州为直隶州,十二年又升为许州府,乾隆六年(1741年),仍复许州为直隶州,县均属之。
民国3年( 1914年),襄城县属河南开封道。民国14年( 1925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21年( 1932年),属河南省第五行政区(治许昌)。
1947年12月12日,襄城县解放,次年1月,隶属豫陕鄂边区,旋划归豫西第五行政区。
1949年7月,隶属河南省许昌行政区。
1986年2月18日,划为平顶山市辖县。
1997年8月,又划归许昌市管辖。
视频
襄城县人民政府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聚焦襄城县召开县政府第27次常务会议 ,搜狐,2019-04-09
- ↑ 襄城历史,腾讯网,201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