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元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白居易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1]。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
他的作品,主题非常明确。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语言优美、通俗、音调和谐,形象鲜明、政治讽喻。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3075篇诗文。
“ |
自我从宦游,七年在长安。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岂无山上苗,径寸无岁寒。岂无要津水,咫尺有波澜。 之子异于是,久处誓不谖。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一为同心友,三及芳岁阑。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 衡门相逢迎,不具带与冠。春风日高睡,秋月夜深看。 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
” |
— [唐]白居易 |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3],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4]。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5])。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晚年白居易的生活,大多是以“闲适”的生活反应自己“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哲学。而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诗中仍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6]。
视频
赠元稹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赞善大夫,词典网
- ↑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光明日报,2019-05-13
- ↑ 晚年的白居易为什么自号“香山居士”?,瑞文网,2017-08-01
- ↑ 白居易主要成就,励志故事网
- ↑ 《寄唐生》诗词详情,诗词网
- ↑ 善政生前事 文章身后名——“诗魔”白居易(下)(洛阳的风流才子),洛阳网,2016-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