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走近一群有趣的靈魂(薛有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走近一群有趣的靈魂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走近一群有趣的靈魂》中國當代作家薛有慶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走近一群有趣的靈魂

與絲路新散文結緣也有兩年多了吧。這次蒲城筆會,雖有些波折,最終還是安排好個人的事務,三天的新絲路之旅總算成行。決定前往的重要因素,是好奇那些"文如其人"的作家們的真實模樣,去見識下那些率真而有趣的靈魂,奔赴一場文學與文化的盛宴。

今天距離蒲城歸來也有幾日了,忘卻的救主也快要降臨,加之這幾日陝西關中的持續高溫,活着已是不易,怎能輕易靜下心來寫些帶着幾絲清涼的文字。

記得安徽的趙陽老師說:寫詩的人狂,寫小說的人黃,只有寫散文的人最美。我認為雖有調侃之意,又不無道理。真正的散文,在我看來是最美的文字。它如清晨荷塘中的紅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它如新雨後的空山,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它如空谷里的一朵幽蘭,它如罕世的和氏美玉,任何一縷的俗氣,任何一絲的雜質,就會讓它飄然凋謝,或淪為丑石。寫散文的作者,也應該有空谷幽蘭般的氣質,和氏美玉般晶瑩剔透的玲瓏心。當初品讀朱自清的散文《綠》,我就想,他該是怎樣一位心細如髮溫婉纏綿的奇男子,心境有如雨後青山般纖塵未染,方能流淌出這涓涓細流般的清涼文字。品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我也感慨,他又是怎樣的散文大師,能做到情與景極盡完美的結合,以至天衣無縫,水乳相融。洗淨鉛華之後淳樸的語言,大象無形,臻於自然的意境。大師們的散文永遠是真善美的寫照,高雅素養與高貴靈魂的展現,值得借鑑與學習。

在與《絲路新散文》的網絡情緣中,我也品讀到了許多帶着絕妙靈性、敏銳悟性的真散文,帶着博大胸襟,深遂思想的大散文。結識柏峰先生的作品,始於《延生觀,一切在這裡發生》、《天上飄來的絲帶》、《走向歷史深處的鄉村》等。先生的散文,既有細膩浪漫的景物描寫,又有入木三分的思想深度,既有學者的博學睿智,又有故鄉遊子的一片赤誠。比如《延生觀,一切在這裡發生》讓我感受到先生對唐代詩人學術研究的深入骨髓,和關中男兒一份多愁善感的真性情。比如《天上飄來的絲帶》一文,我感受到了先生散文的格局之大,境界之闊。聽,這樣的句子:「絲帶一頭牽着高聳入雲的華山,一頭牽着漠北長城,和黃河一道纏繞在白雲間,纏繞在青山峻岭間。" 該有怎樣一支如椽大筆,才能寫出這般絕妙的佳作!難道是先生參與了沿黃路直升飛機的航拍?先生那麼喜歡李白,估計深得李太白真傳,想當年李太白並沒走過蜀道,卻能寫出"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並沒有俯瞰過黃河,卻能寫出"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奇句,先生能寫出如此的妙句,也不足為奇了。再如那篇《走向歷史深處的鄉村》,有對鄉村生活的描寫,對鄉村變遷的思考。聽! "初夏是關中平原最美麗的季節。一場清亮的晨雨過後,散落在廣闊平原地帶的村莊頓時煥然一新。鬱鬱蔥蔥的綠樹合圍了青磚灰瓦的房舍。碧色似海的麥地無邊無際……" 也許由於我是關中平原農村孩子,這樣的帶着生活溫度的句子,每每讀來格外親切。結尾處如是寫道: 「中國的鄉村已經逐漸消失了千百年來恆定不變的穩定社會機構,逐漸消失了千百年來那恆定不變的且具有極大能量的傳統道德,就像冰封的大地,在洶湧澎湃的春潮下逐漸消解一樣。漸次匯入了不可抵擋的現代化大潮的圓圈之中。哦,這也許是我國歷史前進的一個新的起點吧……"這樣的句子,又多充滿理性的閃光,讓單純的寫景狀物散文有了思想的厚重感。先生的許多作品,我都作為範文誦讀給我的學生們。有一日,饒有興趣地在百度中搜了一下"柏峰"這個名字。手機屏一下子被先生的所有詞條刷屏,看到了陳忠實老先生所寫的《簡說柏峰》,文中陳忠實先生對柏峰先生寄予的一片深情厚望,才明白先生原來是師出名門,他用自己的優秀作品給青年作者寫"大散文"做了有力的示範。

在奔赴蒲城之前,我並沒有見過先生的本人,只是在絲路新散文平台上見過先生在專欄里那張一成不變的照片:身着條紋花樣灰黑毛衫,手捧書卷,目光沉靜,若有所思的模樣,顯得儒雅年輕。不知為何,總讓我想起《西遊記》里唐僧的扮演者徐少華,也許是同樣的不苟言談,同樣的溫文爾雅。見到本人,發現比我想象中要文弱秀氣些,瘦削些,但講話卻是聲如洪鐘,很有力道。

在游泰陵時,先生問我在哪個學校教書,平時忙不忙,我一一如實做答。年近六十的柏先生聽力不太好,我只能湊近他的右耳,放大聲音。泰陵,是唐玄宗陵寢,橋陵是唐憲宗的陵寢。泰陵四周一片蕭條,橋陵頗具盛唐雄風。想當年那個被李白杜甫苦苦追念的大唐皇帝,想當年那個與楊玉環苦苦相戀的九五至尊,想當年那個錦衣玉食風光無限的大唐天子,想當年那個入蜀途中潦倒落迫的孤家寡人,想當年那個陪伴着"梨園弟子白髮新,椒房阿監青娥老"的可憐太上皇,他如今也只是化為了眼前的這一抔黃土。人生在世不滿百,都有安身立命之本。景仰先生在散文創作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如今已過知天命之年的先生,但願在保護好健康的前提下,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

此次筆會走近的另一個高人,是《延河》雜誌的資深主編姚逸仙老師。之前在平台的微信群中,聽到過《延河》編輯姚逸仙這個名字,並知道是一個愛唱信天游的陝西關中漢子,但並沒有真正見過本人,加之我這人天生愚鈍眼拙,又不善言辭,在一上午筆會的頒獎儀式上,只是作為群眾演員和看客負責鼓掌,也並沒有認清台上的老師。

中午時分,在一家羊肉泡饃館集體用餐,我和蒲城中學的一個年輕女教師找到靠牆角的空位坐下,桌子對面坐着一男一女。女的稍顯年輕些,男的年長几歲,五十歲左右的年紀,穿着一件盤扣粗布傳統馬褂樣式的白短袖,皮膚黝黑,眼睛不大,雖略顯滄桑,但很有神采,看來是一位平易近人的長者。這家羊肉泡饃店的味道非常鮮美,餓了一大晌的我們,看着端上來的飄着蔥沫的羊肉泡,焦黃脆香的烙餅,潔白如玉的糖蒜,鮮紅饞人的醃製辣椒,早已垂涎三尺。兩位前輩極為謙讓,非得讓我們年輕人先吃。攀談中,我問: 您也是被邀請來的嘉賓嗎?前輩說他們是從西安專程開車過來的,得知我也是陝西關中人,乘車不便,就說: 我們明天開車回西安,順道把你捎上。

下午兩點開座談會的時候,姍姍來遲的我們,找到中間靠前的位置坐下。抬頭一看,主席台上儼然坐着一組鏘鏘三人行,其中一位不就是中午一起吃羊肉泡饃的那位前輩嗎?柏峰先生我已認識,只聽柏峰先生介紹:「下午我們座談會邀請到了兩位嘉賓,一位是《西安晚報》副刊的主編高亞平先生,一位是《延河》雜誌的副主編姚逸仙先生。」作為陝西人,雖是一名業餘的文學青年,我也知道《西安晚報》、《延河》雜誌在陝西的影響力。陝西是文學大省,《延河》是陝西數一數二的文學大刊,是孕育大作家的搖籃。中國當代作家路遙,就是成長於《延河》這個平台,它是一方神聖的文學園地,而眼前這位淳樸而隨和的中年漢子,這位中午和我一同吃泡饃的前輩,竟然是《延河》的副主編。

進一步了解姚老師,就是在下午用餐時,姚老師那動人的歌喉,悠長曠遠的曲調,高亢嘹亮的嗓音,把人帶入了陝北信天游那浪漫自由的意境裡,讓我又一次感受了姚老師作為文化人的率真與曠達。姚老師和陝南安康袁明秀老師的對唱,大方豪邁,很快進入角色,我仿佛走進了陝北的溝溝坎坎,望見了一對痴情的人兒,一位美麗俏皮的陝北婆姨,一位淳樸憨厚的陝北漢子,被一道道大山樑阻隔,用這浪漫原始的方式來傳情達意。

第一次參加文化人的聚會,第一次在宴會上聽到如此真性情的歌聲,我感嘆: 在當今社會,人們三句話不離金錢,滿嘴房子票子車子的大環境裡,有一些人活得那麼單純,那麼率真,那麼高雅,又那麼快樂。在這嘈雜的社會中,他們的物質生活不算富有,他們在追求一種精神層面的東西,用單純的興趣愛好,讀書交友,享受着最簡單又最富有的生活。

第二天行程結束,柏峰老師看見我,又一次關照地問: 娃,你咋回去呢?我說搭姚老師車回。於是,頂着大太陽,我坐着姚老師的車子,一路上得到姚老師夫婦二人的照顧。

在絲路散文平台,認識最久的當是劉莉老師。劉莉老師可以說是我寫作方面的引路人。

作為一個八零後的陝西女子,從小受到當教師的父親的影響,對寫作特別痴迷,記得在幼年時,我和父親一起觀看《西遊記》里"三打白骨精"片段,孫悟空的遭遇讓人痛心疾首,電視劇播完已夜深人靜,父親會憤然地趴在炕頭的水泥沿上即興賦詩,以抒心懷。每晚,父親都會趴在炕沿上和我一起修改我那蹩腳的日記。每年春節前夕,撰寫對聯,我會和父親一起根據實際為鄰里擬寫對聯;我經常坐在老屋狹長的院落里,抱着每一期的《作文周刊》,從艷陽高照一直讀到天色昏暗。不管是大雪紛飛的冬季,還是百花盛開的春天,不管是龍口奪食的三夏大忙日,還是仰頭看星的清風乘涼夜,父親都會讓我用一支筆記下自己的所聞所感。

只可惜,因為從小嚴重近視,我並沒有能上一個理想的大學,在師範學院畢業以後,和父親一樣,成為一名中學語文老師。在當老師的這十年裡,偶爾也會寫一些文字,但從來沒想過發表。

寫作,一直是我心底最深的夢想。直到遇到劉莉老師,直到無意間邂逅劉老師所編輯的散文平台,直到我給劉老師投去的第一篇稿件,直到第一篇心靈文字在平台上推出。當看到劉莉老師回復給我的"此稿擬採用"的片言隻語,我竟然激動地雀躍起來,那是完全不亞於發表在紙刊上的喜悅。我的文學寫作之夢,就像沉寂了多年的火山口,忽而噴薄起來。我不是外向健談的人,敏感善思的個性,讓文字成為我最好的知音。我的文字寫作之夢,在這幾年的時光里,一發不可收拾。我不斷地購買名家名著汲取養料,不斷在閱讀中挖掘自己獨特的體會,不斷在工作之餘堅持寫作,經常白天上課,晚上看書碼字,熬到深夜。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自覺文字功底日益漸長,偶有豆腐塊文字被收入雜誌報刊,也偶有文史類散文在頭條號里有不錯的點擊量。我感謝劉莉老師,再次點燃我心中的文學之夢,在年復一年的教書生涯中,在四面高牆的封閉校園裡,讓心靈能走向遠方。

劉老師是我心目中的才女,我讀過她多篇散文,比如《牡丹,大唐的圖騰 》《審美與審智的散文藝術轉折》《坐看雲起時》等,文筆細膩辛辣,剛柔並濟。作為女性,她的文字就像她筆下的牡丹一樣雍容大氣。她又是一位「俠女」,群里稱她劉姥姥,她也經常以此自黑取樂。她廣交四方文友,男女老少,均對她心生喜歡,她能把一幫高手,聚攏在周圍,足見人格高尚,魅力迷人。

劉老師把她推送的每一篇文章稱為「娃兒」,幾年來,堅持每天清晨第一時間發到群里,讓「娃兒」找「媽」』「媽」認領「娃兒」。這些美文,真如呱呱墜地的娃娃,散發着無限活力。不知道是什麼信念支撐着她幾年如一日地堅持做這件事:首先在如雪花般的作者來稿中,逐個過目,大浪淘沙,篩選可用稿件,是一不易;其次,經常對可用稿件提出建議,與作者商榷,反覆修改,此為二不易,這點對初學寫作者,意義特別重大。這點我深有體會,我馬虎大意,幾年來投過的稿件問題百出,劉老師總指出來,截圖發我,一遍一遍讓我改,然後她又一遍一遍地細看,直到我和她都滿意為止;其三,她為完美的文稿挖空心思地配上符合意境的美圖,此為三不易。最後,推送的美文,每篇還要寫出點評語,此為四不易。我不知道,這些年劉老師慧眼過目了多少篇文稿,推送了多少篇美文,熬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其間的每一個細節都滲透她的汗水心血!她是女人,工作做得春風化雨。她又不乏豪爽性情,才成為人見人愛的劉姥姥。

此次筆會還得遇許許多多優秀的老師:有着溫柔雍容氣質的呂延梅老師,活潑搞怪不拘小節的周岑岑美女,都無限致敬。感謝這次絲路新散文之旅,讓我有機會接觸那些值得敬仰的先生,那麼多寫作的高手,看到如此不一樣的人生,走近那麼多有趣的靈魂。[1]

作者簡介

薛有慶,女,陝西禮泉一中語文教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