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迅雷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迅雷铳》是中国汉字里的一个名词术语。

汉字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们国家优秀文明历史的象征,一直沿用至今,一个简单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国人们的聪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名词解释

迅雷铳是 1598 年赵士祯参照鸟铳而创制的。迅雷铳有 5 个枪管,各长 2 尺多,重 10 余斤。枪管安装在前后两个圆盘上,中央为长木柄,栖上设有发火装置的“机匣”,另外备有特制的小斧和一个半径为 1 尺 6 寸的圆牌,柄末端装枪头,各个枪管上都装有准星和照门。发射时将圆牌套在铳上,小斧倒插在地用来架枪,使机匣上的龙头对准一支枪管的火门,按一下龙头即发火,5 支枪管依次轮转射击。如果 5 枪放完,来不及装填弹药时,即可去掉圆牌,倒转枪杆用长枪头刺杀已逼近的敌人。

这类装设有瞄准具的多管枪,加长了枪管,缩小了射击口径,其射速和射程都有明显提高。更为主要的是提高了命中率,射击机构更趋科学和精密。有的枪采用多管式轮转发射,有近似机关枪的作用,射击时可连续发火,不给敌人以喘息之机。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这类火枪已较接近于近代的步枪了。

比有瞄准具的火枪更进一步的是“鸟枪”。它是我国古代火器中最接近近代步枪的一种火器。1558 年,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军民与倭寇战斗时,从掳获的倭寇手里得到鸟枪,那时又称“鸟嘴铳”或“鸟铳”。这种枪,铳身用熟铁打造,重约 5~6 斤,装有准星和照门,枪身长约 3 尺,嵌在木制的枪床(枪托)之上,枪床长约 5~7 尺,后部有把手并向下弯曲以便把握。铳口长出枪 2 寸,铳管是用铁锻造的,烧红后,以四棱钢锥旋转钻透成管。铳尾部有火门,并加盖,枪床后部装有“龙头”和“规”(扳机),枪床内藏一根搠杖(通条),重 3 两,用来推送火药和弹丸。每次装入黑色火药 3 钱,从枪前膛装入,铅子每一颗重 3 钱。另外,每铳备有火绳,长 2 丈,重 3 两。

发射时,将火绳点燃后按入龙头,打开火门盖,左手握枪床,右手紧握枪尾,用右手食指向后拨规(扣扳机),龙头落在火门上,即燃药发射。据宋应星说:鸟枪发射时,“一发而去,鸟雀遇于三十步内者,羽肉皆粉碎;五十步外,方有完形”。这种鸟嘴铳,由于身管长,所以射出的子弹“势远有力”,侵彻力较强,命中精确度也高。加上铳管下面装有木床,发射时可以左手托住铳的前部,使铳身不易摇晃。另外,鸟嘴铳与以前各种火枪的最大区别是装设有“龙头”和“规”,“规”,就是现在所说的“扳机”,它是 15 世纪末由西欧人发明的,后来经荷兰人传入日本,16 世纪中叶传到我国。“龙头”和“规”的使用,把点火和瞄准两个动作协调起来,大大提高了射击时枪身的稳定性。正如《武备志》所说:“后手不弃把,点火则不动摇,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这一简易的射击机构可算是火枪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改进,使得鸟枪作为新一代的射击性火器,开创了步枪史上的又一纪元。

明代,自“鸟嘴铳”问世之后,不久便成为军队中必备的轻型射击火器,并旦对鸟枪的形制进一步改进,不断提高其射击性能。由此鸟枪的种类也日渐增多。出现了鲁密铳、掣雷铳、自生火铳;到了清代,鸟枪是军队装备的主要火器,所以制造数量极大,而且宫廷要臣们多用于自卫和狩猎,格外重视鸟枪的研制,这就使得鸟枪的种类大增。据《清会典》和《皇朝礼器图式》记载,仅有图可查的就达 49 种之多,其中燧发枪(用燧石磨擦发火)有 3 种,其余都是火绳发火的枪。主要的枪种有:御制自来火枪、御制神虎枪、大线枪、兵丁鸟枪等。史料中所记载的 49 种枪中,御用枪占 16 种,花枪、交枪共 18 种,线枪 14 种,兵丁鸟枪仅此一种是装备军队,用于作战的,其余绝大多数是皇帝和王公大臣们用于防卫或行围打猎所专配枪。诸多鸟枪中最重的要算“御制神虎枪”,全重 12 斤;最短最轻的是“三号自来火枪”,只有 2 斤 12 两重(古代 16 两为 1 斤),2 尺 4 寸 9 分长;枪身最长的为“兵丁鸟枪”,全长 6 尺 1 寸。鸟枪中除了“线枪”以外,其他都装设有瞄准具、搠杖(通条)和双叉。线枪周围呈八棱形,枪床只有身管的二分之一长,既没有搠杖也没有双叉。各种鸟枪虽然轻重不同,长短有差,但其形制和性能大同小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