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连州星子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星子镇地处庐山市中部,东邻鄱阳湖,西与华林为界,北靠温泉,南接蓼南,土地面积45.4 平方公里。全镇耕地面积13885 亩, 其中水田7775 亩,旱地6110亩。另有山林地15212.6 亩,水面2876 亩。总人口2.2万人。 2016年5月,撤销星子县,设立县级庐山市,调整后的庐山市蓼花镇更名为庐山市星子镇星子镇位于广东省连州市东北部,是广东的“北大门”,处于小北江的上游,其北接大路边镇,西与湖南省蓝山、临武两县交界,东与湖南省莽山风景区接壤,南和连州市龙坪、保安两镇相连。2003年1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原清江、潭岭两镇并入星子管辖。[1]

基本信息

政府驻地

张汉岭

电话区号

0792

面积

45.4 平方公里

人口

2.2万(2013年)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

赣G

2016年5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江西省调整九江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6〕58号)精神,江西省政府经研究,就调整九江市部分行政区划事项发出通知。撤销星子县,设立县级庐山市,调整后的庐山市蓼花镇更名为庐山市星子镇。

历史沿革

蓼花镇在明正德年间至清朝中叶隶属星子县一都张汉岭。民国21年(1932) 称第一区。民国30 年(1941) 至民国36 年(1947),范蠡乡、蓼北乡合并改称蓼花乡。因蓼花池得名。1950年至1953 年称第三区。1956 年称温泉区蓼花乡。1958年成立蓼花人民公社。1984 年7月公社改乡,称蓼花乡。1995年10月撤乡建镇,蓼花乡改称蓼花镇。1997年,面积40.8平方千米,人口2万。归蛟公路从境西北穿过,辖流星、三角垄、幸福、翻身、蓼花、胜利、仕林7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张汉岭,距市中心7千米。2016年5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江西省调整九江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6〕58号)精神,江西省政府撤销星子县,设立县级庐山市,调整后的庐山市蓼花镇更名为庐山市星子镇。

行政区划

辖蓼花、三角垅、幸福、胜利、翻身、仕林6 个村民委员会、95 个村民小组、82 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地张汉岭,清称张汉岭市。自1983年始,按照全县村镇建设总体规划,先后分二期对汉岭新街进行扩建。总投资130 万元。至2005年,汉岭新街单位与居民共建房96 幢,有商店47家。同时,信用社、供电所、邮政所、电信所等单位设在新街中段,加油站、液化气站、中学、医院设在新街两端,新街建设初具规模,正向归横公路伸。

地形地貌

境内地势西北偏高,东南较低,土壤大部分为沙质土,兼有红色粘土形成的黄泥土。北部西部多为花岗石、片麻石、石英砂岩酸性岩类的风化物。南部有蓼花池,洼地多生蓼花;东部有大面积沙山,多种植名贵药材蔓荆子。

自然资源

蓼花镇资源丰富,有黑色花岗石、型砂、钾长石等多种非金属矿产。其中黑色花岗石质坚,花色均匀,蕴藏量达231万立方米,钾长石蕴藏量72 万吨。

经济概况

全镇有镇办、村办及个体私营企业15家,主要有石粉、型砂、瓷土、陶瓷石英砂花岗石服装、机床制造等加工与销售行业。个体工商户112家。商业网点遍及村落,方便群众购物。镇内交通便利,归横公路、大蓼线穿镇而过。2005年,全镇新建村级水泥公路18条,全长14.6公里;修建沙石公路5条,全长11.2 公里。

蓼花镇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油菜为主。镇政府重视水利建设,自60年代至2005年,全镇修建中、小型水库15座,电站12座,装机容量591千瓦,灌溉面积7500亩。建排涝站3 个,装机容量165千瓦,排涝面积1850亩。修建圩堤6 座, 总长7610米。建退田还湖、平垸行洪水闸10座,蓼花池已消除百年内涝。尤其是1998年特大洪水后,全镇开展了灾后重建,国家补助每户灾民1.5万元,全镇灾民享受国家建房补助款1314.7万元,在黑石包、老虎岭、后背建3个中心村,建新房1119栋。

2005年,全镇粮食总产量6685吨、棉花220吨、油料532吨、当年肉猪出栏5300头、水果137吨、水产品1200吨,全镇国内生产总值5328万元,经济总收入7882万元。2005年,农村富余劳力外出务工人员456356人,主要在北京浙江广东等地从事建筑装潢行业,人均年收入近万元,挣回劳务资金4000余万元。全镇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159元,财政收入643万元。

社会事业

蓼花镇自1985年以来,教育文化卫生、民政事业日益发展,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末,全镇有中学1所,中心小学1所,村办小学7所。在校中、小学生3450人,教职员工155人。私人办幼儿园1所。

该镇蓼花电视收视站建于1991年,为全省第一个乡镇有线电视台。全镇收视覆盖率达80% 以上。同时,群众文化娱乐活动活跃,每逢年节村民结成星子大戏班子到各村演出。2005 年,全县农村文艺汇演,蓼花镇代表队演出的剧目《杨滚教花枪》获县优秀剧目奖,主演阳金龙、左剑峰均获表演一等奖。

医疗卫生,蓼花中心卫生院始建于1956年。1982年8月,在陶子发村新建蓼花卫生院,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1992年8月,改称蓼花中心卫生院,下设6个村级卫生所,有医务人员21人,病床22张。2005年,县卫生局和镇政府筹资40 万元,新建一幢中心卫生院,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蓼花计划生育办公室和服务所,医务人员6人,B 超机1台、手术床2台等设备。历年来,实施节育手术4232例。民政优抚方面,蓼花光荣敬老院建于1958年,2005年8月搬迁新址,占地面积34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50平方米,迁建费用45万元,供养老人18位。[2]

交通概况

星子镇历史悠久,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作为商埠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连州市星子地区乡镇经济、文化中心,商品贸易集散地,清连一级公路(即107国道)和S259线贯穿全镇南北,S346线横跨东西两翼,形成境内便利的交通网络,镇中心距连州市区36公里。正在筹建连接京广线的南岭铁路团结—星子段将进一步把星子引向内地。

自然资源

星子镇得天独厚,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矿藏分布广,种类多,储量丰富。主要有煤、铅、锌、钨、锡、重钙粗晶矿、硅灰石大理石花岗岩等,其中重钙粗晶矿、硅灰石储量达7000万立方米,约1.5亿吨。农副产品是星子镇的一大特色,红瓜子、莲藕、香芋、红葱、蒜头、生姜、水晶梨、黄烟等生产已形成基地,其中水晶梨、黄烟已成为连州市的品牌产品。

星子镇电力资源丰富

连州火电厂广东省第一座环保电厂——连州火电厂坐落于镇区南边。一、二期装机容量达52万千瓦,分别于1998年、2004年投产运转。省内利用水库水资源效益最好的水电站——潭岭电厂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建成投产,装机容量3.75万千瓦。现阶段正在筹建的连州火电厂三期装机容量达60万千瓦,加上镇区部分小水电,全镇拥有电力124万千瓦。

潭岭天湖

以其海拔居高(640多米的山顶上)而名于广东。湖面面积达12平方公里,天湖四季气候宜人,春赏杜鹃、夏邀清风、秋品蜜梨、冬吟白雪。再往东是国家级南岭自然保护区——大东山自然保护区,潭岭天湖和湖南莽山风景区是旅游度假圣地,更是粤北、湘南生态旅游的明珠。

资源开发

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农产品、水力和矿产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引进资金、人才和技术,大力开发当地资源。如:引资500万的镇南加油站改造扩建工程已完成投资建设;引资202万的海峰晶细粉厂已于2004年11月初正式投产;投资180万的连州市联发星子制浆厂一期工程于11月中旬正式投产;投资1080万的三渡坑水电站目前正在试机发电;投资1000万的小洞水电站扩建工程11月初建成并发电;投资570万的金昌粉业有限公司目前正在进行“三通一平”工作;潭岭天湖的开发已有投资商实地考察,目前正在业务商洽中。另外,省城乡建设规划院已完成对星子镇发展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和人力优势的整合,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了新突破。

农业发展

大力实施“农业稳镇”战略,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点,加大调整粮经作物的种植比例,2004年该镇粮经种植比例达到38:62。实施“一村一品”取得显著成效,初步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如赤塘养殖大户何喜珍、潭岭种果大户邓井华、杨屋养猪大户杨忠实、星子种烟大户蒋九金等。通过签合同、抓示范、帮资金、传技术等途径,大力发展烤烟这一订单农业生产,不断开拓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据统计,2004年该镇种植晒黄烟8200多亩,总产量820多吨,产值达656万元。

基础设施

按照广东省中心城镇的发展要求,以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为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实行基础设施建设。对星子镇十五年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新修订了《连州市星子镇2004—2020总体规划》;星子工业园区选点工作基本完成,筹建工作正在进行;星子文化广场的规划已完成设计工作,基础工程正在进行;位于省道S259线东边的举人岭新开发区的建设已经开始,国税办公大楼建造工程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全镇加大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加强交通秩序、乱停乱摆现象的整治以及街道卫生的管理,镇容镇貌有了明显的改善。

科教文卫

坚持实施“科教兴镇”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推进学校的改薄建规工作,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升初中达100%,初中毕业考入连州中学、清远市一中的有76人。素质教育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卫生部门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防病治病和妇幼保健水平有所提高,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中医工作和农村合作医疗顺利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人民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