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連州星子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星子鎮地處廬山市中部,東鄰鄱陽湖,西與華林為界,北靠溫泉,南接蓼南,土地面積45.4 平方公里。全鎮耕地面積13885 畝, 其中水田7775 畝,旱地6110畝。另有山林地15212.6 畝,水面2876 畝。總人口2.2萬人。 2016年5月,撤銷星子縣,設立縣級廬山市,調整後的廬山市蓼花鎮更名為廬山市星子鎮星子鎮位於廣東省連州市東北部,是廣東的「北大門」,處於小北江的上游,其北接大路邊鎮,西與湖南省藍山、臨武兩縣交界,東與湖南省莽山風景區接壤,南和連州市龍坪、保安兩鎮相連。2003年12月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後,原清江、潭嶺兩鎮併入星子管轄。[1]

基本信息

政府駐地

張漢嶺

電話區號

0792

面積

45.4 平方公里

人口

2.2萬(2013年)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贛G

2016年5月,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江西省調整九江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6〕58號)精神,江西省政府經研究,就調整九江市部分行政區劃事項發出通知。撤銷星子縣,設立縣級廬山市,調整後的廬山市蓼花鎮更名為廬山市星子鎮。

歷史沿革

蓼花鎮在明正德年間至清朝中葉隸屬星子縣一都張漢嶺。民國21年(1932) 稱第一區。民國30 年(1941) 至民國36 年(1947),范蠡鄉、蓼北鄉合併改稱蓼花鄉。因蓼花池得名。1950年至1953 年稱第三區。1956 年稱溫泉區蓼花鄉。1958年成立蓼花人民公社。1984 年7月公社改鄉,稱蓼花鄉。1995年10月撤鄉建鎮,蓼花鄉改稱蓼花鎮。1997年,面積40.8平方千米,人口2萬。歸蛟公路從境西北穿過,轄流星、三角壟、幸福、翻身、蓼花、勝利、仕林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張漢嶺,距市中心7千米。2016年5月,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江西省調整九江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6〕58號)精神,江西省政府撤銷星子縣,設立縣級廬山市,調整後的廬山市蓼花鎮更名為廬山市星子鎮。

行政區劃

轄蓼花、三角壠、幸福、勝利、翻身、仕林6 個村民委員會、95 個村民小組、82 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地張漢嶺,清稱張漢嶺市。自1983年始,按照全縣村鎮建設總體規劃,先後分二期對漢嶺新街進行擴建。總投資130 萬元。至2005年,漢嶺新街單位與居民共建房96 幢,有商店47家。同時,信用社、供電所、郵政所、電信所等單位設在新街中段,加油站、液化氣站、中學、醫院設在新街兩端,新街建設初具規模,正向歸橫公路伸。

地形地貌

境內地勢西北偏高,東南較低,土壤大部分為沙質土,兼有紅色粘土形成的黃泥土。北部西部多為花崗石、片麻石、石英砂岩酸性岩類的風化物。南部有蓼花池,窪地多生蓼花;東部有大面積沙山,多種植名貴藥材蔓荊子。

自然資源

蓼花鎮資源豐富,有黑色花崗石、型砂、鉀長石等多種非金屬礦產。其中黑色花崗石質堅,花色均勻,蘊藏量達231萬立方米,鉀長石蘊藏量72 萬噸。

經濟概況

全鎮有鎮辦、村辦及個體私營企業15家,主要有石粉、型砂、瓷土、陶瓷石英砂花崗石服裝、機床製造等加工與銷售行業。個體工商戶112家。商業網點遍及村落,方便群眾購物。鎮內交通便利,歸橫公路、大蓼線穿鎮而過。2005年,全鎮新建村級水泥公路18條,全長14.6公里;修建沙石公路5條,全長11.2 公里。

蓼花鎮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經濟作物以棉花油菜為主。鎮政府重視水利建設,自60年代至2005年,全鎮修建中、小型水庫15座,電站12座,裝機容量591千瓦,灌溉面積7500畝。建排澇站3 個,裝機容量165千瓦,排澇面積1850畝。修建圩堤6 座, 總長7610米。建退田還湖、平垸行洪水閘10座,蓼花池已消除百年內澇。尤其是1998年特大洪水後,全鎮開展了災後重建,國家補助每戶災民1.5萬元,全鎮災民享受國家建房補助款1314.7萬元,在黑石包、老虎嶺、後背建3個中心村,建新房1119棟。

2005年,全鎮糧食總產量6685噸、棉花220噸、油料532噸、當年肉豬出欄5300頭、水果137噸、水產品1200噸,全鎮國內生產總值5328萬元,經濟總收入7882萬元。2005年,農村富餘勞力外出務工人員456356人,主要在北京浙江廣東等地從事建築裝潢行業,人均年收入近萬元,掙回勞務資金4000餘萬元。全鎮農民人均年純收入2159元,財政收入643萬元。

社會事業

蓼花鎮自1985年以來,教育文化衛生、民政事業日益發展,廣大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5年末,全鎮有中學1所,中心小學1所,村辦小學7所。在校中、小學生3450人,教職員工155人。私人辦幼兒園1所。

該鎮蓼花電視收視站建於1991年,為全省第一個鄉鎮有線電視台。全鎮收視覆蓋率達80% 以上。同時,群眾文化娛樂活動活躍,每逢年節村民結成星子大戲班子到各村演出。2005 年,全縣農村文藝匯演,蓼花鎮代表隊演出的劇目《楊滾教花槍》獲縣優秀劇目獎,主演陽金龍、左劍峰均獲表演一等獎。

醫療衛生,蓼花中心衛生院始建於1956年。1982年8月,在陶子發村新建蓼花衛生院,占地面積2800平方米。1992年8月,改稱蓼花中心衛生院,下設6個村級衛生所,有醫務人員21人,病床22張。2005年,縣衛生局和鎮政府籌資40 萬元,新建一幢中心衛生院,占地面積2300平方米,建築面積1080平方米。蓼花計劃生育辦公室和服務所,醫務人員6人,B 超機1台、手術床2台等設備。歷年來,實施節育手術4232例。民政優撫方面,蓼花光榮敬老院建於1958年,2005年8月搬遷新址,占地面積3400平方米,建築面積1750平方米,遷建費用45萬元,供養老人18位。[2]

交通概況

星子鎮歷史悠久,最早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作為商埠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連州市星子地區鄉鎮經濟、文化中心,商品貿易集散地,清連一級公路(即107國道)和S259線貫穿全鎮南北,S346線橫跨東西兩翼,形成境內便利的交通網絡,鎮中心距連州市區36公里。正在籌建連接京廣線的南嶺鐵路團結—星子段將進一步把星子引向內地。

自然資源

星子鎮得天獨厚,土地肥沃,資源豐富,礦藏分布廣,種類多,儲量豐富。主要有煤、鉛、鋅、鎢、錫、重鈣粗晶礦、硅灰石大理石花崗岩等,其中重鈣粗晶礦、硅灰石儲量達7000萬立方米,約1.5億噸。農副產品是星子鎮的一大特色,紅瓜子、蓮藕、香芋、紅蔥、蒜頭、生薑、水晶梨、黃煙等生產已形成基地,其中水晶梨、黃煙已成為連州市的品牌產品。

星子鎮電力資源豐富

連州火電廠廣東省第一座環保電廠——連州火電廠坐落於鎮區南邊。一、二期裝機容量達52萬千瓦,分別於1998年、2004年投產運轉。省內利用水庫水資源效益最好的水電站——潭嶺電廠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建成投產,裝機容量3.75萬千瓦。現階段正在籌建的連州火電廠三期裝機容量達60萬千瓦,加上鎮區部分小水電,全鎮擁有電力124萬千瓦。

潭嶺天湖

以其海拔居高(640多米的山頂上)而名於廣東。湖面面積達12平方公里,天湖四季氣候宜人,春賞杜鵑、夏邀清風、秋品蜜梨、冬吟白雪。再往東是國家級南嶺自然保護區——大東山自然保護區,潭嶺天湖和湖南莽山風景區是旅遊度假聖地,更是粵北、湘南生態旅遊的明珠。

資源開發

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農產品、水力和礦產資源和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引進資金、人才和技術,大力開發當地資源。如:引資500萬的鎮南加油站改造擴建工程已完成投資建設;引資202萬的海峰晶細粉廠已於2004年11月初正式投產;投資180萬的連州市聯發星子製漿廠一期工程於11月中旬正式投產;投資1080萬的三渡坑水電站目前正在試機發電;投資1000萬的小洞水電站擴建工程11月初建成並發電;投資570萬的金昌粉業有限公司目前正在進行「三通一平」工作;潭嶺天湖的開發已有投資商實地考察,目前正在業務商洽中。另外,省城鄉建設規劃院已完成對星子鎮發展總體規劃的修編工作,為招商引資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條件。資源優勢、經濟優勢和人力優勢的整合,招商引資工作實現了新突破。

農業發展

大力實施「農業穩鎮」戰略,堅持把加強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切實增加農民收入作為重點,加大調整糧經作物的種植比例,2004年該鎮糧經種植比例達到38:62。實施「一村一品」取得顯著成效,初步樹立了自己的品牌,如赤塘養殖大戶何喜珍、潭嶺種果大戶鄧井華、楊屋養豬大戶楊忠實、星子種煙大戶蔣九金等。通過簽合同、抓示範、幫資金、傳技術等途徑,大力發展烤煙這一訂單農業生產,不斷開拓農民增收的新的增長點。據統計,2004年該鎮種植曬黃煙8200多畝,總產量820多噸,產值達656萬元。

基礎設施

按照廣東省中心城鎮的發展要求,以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為目標,高起點高標準實行基礎設施建設。對星子鎮十五年發展總體規划進行了修編,新修訂了《連州市星子鎮2004—2020總體規劃》;星子工業園區選點工作基本完成,籌建工作正在進行;星子文化廣場的規劃已完成設計工作,基礎工程正在進行;位於省道S259線東邊的舉人嶺新開發區的建設已經開始,國稅辦公大樓建造工程已經完成並投入使用;全鎮加大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治理力度,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進一步改善;加強交通秩序、亂停亂擺現象的整治以及街道衛生的管理,鎮容鎮貌有了明顯的改善。

科教文衛

堅持實施「科教興鎮」戰略,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推進學校的改薄建規工作,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全鎮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小學畢業升初中達100%,初中畢業考入連州中學、清遠市一中的有76人。素質教育水平有較大的提高。衛生部門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防病治病和婦幼保健水平有所提高,農村初級衛生保健、中醫工作和農村合作醫療順利開展,文化體育活動廣泛開展,人民文化生活愈加豐富多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