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雀虉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金絲雀虉草 |
---|
|
金絲雀虉草(學名:Phalaris canariensis),又名金絲雀園草蘆、加拿麗鷸草、加那利鷸草,[1] 是一年生禾本科單子葉植物,原產於非洲北端、歐洲南端和地中海沿岸的溫帶地區,目前在世界各地均有生長,主要用於飼養鳥類、牧草和貿易。金絲雀虉草為禾本科虉草屬一年生草本,原生北非和南歐,除了用作花壇栽種用外,其本身也是種重要的作物,可以作為飼料、牧草。耐候性沒有小麥佳,故建議在秋冬涼季栽植,種子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常作為鳥類,尤其是金絲雀的食物[1],這就是「金絲雀虉草」一名的來源。金絲雀虉草種子常與較為廉價的油菜籽、小米、黍和紫穗稗(Echinochloa esculenta)種子混合使用。種子需要保存在乾燥的環境中,並且不能有害蟲存在。 加那利群島、義大利和北非的人們將金絲雀虉草作為一種食物。在其種子所含脂肪中,有84%是不飽和脂肪酸,將來有可能成為植物牛油和其他人造脂肪的原料。
形態
金絲雀虉草是路邊常見的野草,喜乾燥土壤。金絲雀虉草高大粗壯,莖杆筆直,表面無毛,一般從根部起有2-6個分支,株高通常為0.6-1.8 米。舌葉明顯且有膜,長0.6-0.8厘米,尖端為圓形。葉片傾斜,長8.9-25.4 厘米,寬0.6-1.9 厘米,扁平,上下表面常較為粗糙,中脈為濃綠色。
圓錐花序緊密堅挺,有時稍擴散,主幹長7.6-40.6 厘米,一般有3-16個分支,分支長1.2-3.8 厘米。花束密集,花期為5月-6月中旬或8月。花序剛長出時為綠色或淡紫色,成熟後變為黃褐色。穎片為白綠色。
用途
金絲雀虉草的種子為茶色,表面有光澤,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常作為鳥類,尤其是金絲雀的食物,這就是「金絲雀虉草」一名的來源。金絲雀虉草種子常與較為廉價的油菜籽、小米、黍和紫穗稗(Echinochloa esculenta)種子混合使用。種子需要保存在乾燥的環境中,並且不能有害蟲存在。
加那利群島、意大利和北非的人們將金絲雀虉草作為一種食物。在其種子所含脂肪中,有84%是不飽和脂肪酸,將來有可能成為植物牛油和其他人造脂肪的原料。
在工業上,可將金絲雀虉草種子生產的澱粉漿料用於優質棉織物和絲製品的製作中。這種澱粉將來有可能應用於化妝品製造。
栽培方式
氣候
白日長且溫暖、晚間涼爽的地區適合金絲雀虉草生長,與硬紅春麥一樣都是寒季作物。金絲雀虉草對高溫不適應,因此在夏季較熱的地區會大幅減產。其耐熱性和耐旱性都比小麥要差。
土壤
金絲雀虉草可種植在多種土壤中,但是在中高肥力的重粘質壤土中生長得最好。金絲雀虉草需要大量水分以達到最大產量,因此保水性差的沙質土不利於其生長。其對鹽土的耐受力要好於小麥。
耕作播種
耕作方式對金絲雀虉草也有影響,相比使用鑿形犁或旋耕機耕作,其在使用型板式犁耕作的土地上產量更高,也更有利於控制雜草。
金絲雀虉草在土地剛剛解凍的早春時節就要播種,如果晚播種會造成減產。
對於金絲雀虉草,病蟲害不是一個大問題,不過蚜蟲會在鼓粒期時傷害金絲雀虉草,而目前有多種殺蟲劑可以解決此問題。
當籽粒堅實且頂穗變為淺米黃色時,表明金絲雀虉草已成熟。金絲雀虉草的圓錐花序抗落粒性強,這樣在收割之前種子就能完全成熟。直接使用聯合收割機是比較常用的方式,不過使用收割機前鋪條也是很有效的。
種子最好不要脫皮,因為這樣會混入雜質,所以收割機推薦的滾筒角速度為500-750RPM。脫粒間隙前端為5-9 毫米,末端為3-5 毫米,且應在低風速條件下。在天氣炎熱時,金絲雀虉草上的塵土尤其多,因此要注意佩戴防塵面具。
科學實驗
1880年,查爾斯·達爾文父子用金絲雀虉草的幼苗進行了胚芽鞘的向光性實驗,通過研究胚芽鞘的向光彎曲現象,發現了植物的生長素。1934年,荷蘭科學家弗里茨·科戈(Fritz Kogl)和德國化學家Arie Jan Haagen-Smit等人分離出這種生長素,經鑑定知道這種物質就是吲哚乙酸。
近緣物種
金絲雀虉草與小子虉草(Phalaris minor)、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是近緣物種。小子虉草的頂穗形似密穗小麥,外觀與金絲雀虉草極為相似,難以分辨。虉草是多年生的野生草料植物,其與金絲雀虉草的頂端都是序狀,不過虉草的頂穗較為細長,而且一般生長在水邊。
參考文獻
- ↑ 金絲雀虉草 Phalaris canariensis,阿金的便秘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