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非利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非利士,外文名:The Land of Philistines,Philistia,基督教圣经地名。

学习《圣经》、了解基督教[1]的功利目的是,从中解读欧美文化的密码,理解他们。就像理解中国你一定要了解儒家文化[2]一样。

简介

旧约,非利士一名写作pelisti,通常与冠词连用;但更普遍的写法是其众数形式 pelistim (很少写成 pelistiyyim),一般没有冠词。

顾名思义,“非利士人之地”或“非利士地”即是非利士人聚居之地;意思是“迁居”、“陌生陆地”或“滚动”。现今“巴勒斯坦”一名就是从这些名称演变而来的。他们原居于小亚细亚的革哩底岛(今译“克里特岛”),后渡海东迁(耶47:4;摩9:7)。先后侵扰迦南、叙利亚的沿海地区,并在约帕和迦萨间的地中海沿海平原一带定居,该地因此被称为“非利士”或“非利士平原”(另译“腓力斯”)。

非利士平原的地域狭窄细长,南北长约110公里,东西最宽处40余公里。这片地大部分土地肥沃,盛产五谷;然而沿海之处沙丘较高,不宜耕种,全境南部地势高于北部约30米。因为北部冬季雨水较多,所以该处村镇多建于高地。而南部地区,因为地高缺水所要居民多在低处定居以便取水,故此形成为山谷地带的村落。

这地以五座主要的非利士城市(迦萨、亚实基伦、亚实突、以革伦和迦特)为中心,是在迦密山以南沿岸的狭长地带,往内陆则伸展至犹大山脚的地方。这五座城市各由一个首领(seren)管辖(书13:3;士3:3, 16:5, 16:8, 16:18, 16:27, 16:30;撒上5:8, 5:11;6:4, 6:12, 6:16, 6:18, 7:7, 29:2, 29:6-7;代上12:19)。非利士地联系亚洲和非洲的最主要的交通,不少贸易路线由此经过。圣经中其他特别与非利士人有关的城市是伯善和基拉耳。到目前为止,上述五个主要非利士城市的地点还未能确定。

圣经有关非利士人之地,以及非利士人的记载达三百余次。若要认识非利士人之地,必须要认识居住这地的民族。非利士人源自麦西(埃及)的儿子迦斯路希(创10:14;代上1:12),麦西是含的儿子。当他们后来出现并与以色列人对抗时,他们是从迦斐托来的(摩9:7)。亚伯拉罕和以撒曾与一个非利士人──基拉耳王亚比米勒──及其军长非各打交道(创第二至二十一章,第二十六章)。

当以色列人离开埃及时,非利士人已经大量定居于埃及与迦萨之间沿岸一带,因此以色列人被迫绕道内陆,以避开“非利士地的道路”(出13:17)。事实上,与非利士地毗连的地中海被称为“非利士海”(出廿23:31)。申2:23所指的迦斐托人大概也应该是这地区的非利士人。在约书亚的晚年,非利士人已经在迦萨、亚实基伦、亚实突、以革伦及迦特这五个城市建立了稳固的势力(书13:2-3)。

士师时代,非利士人欺压以色列人已有40年(士13:1)。士师参孙的一生都与非利士人有关,最终他跟众多非利士人同归于尽(士14:19, 15:14-15, 16:4-30)。圣经提过三个非利士神名:大衮(撒上5:2)、亚斯他录(撒上31:10)及巴力西卜,非利士人向这些神明献祭(士16:23),在战争时带有护身符(撒下5:21)。他们的异教信仰往往成为以色列人的网罗 (士2:3)。从这时候起,神经常以这些人责打以色列人(士三3:2-3)。

撒母耳作先知的时候,非利士人在亚弗的惨痛战役中将约柜掳去,又摧毁示罗的圣所(撒上第四章)。那时,他们大概已控制了以斯德伦、沿岸平原、南地及大部分山地。非利士人拥有优秀的炼铁技术,却不让以色列人学习,亦控制了铁器的分配,以致以色列人无法制造武器(撒上13:19-22)。

扫罗作王的时期,他曾在密抹击败非利士人后,将他们赶出山地(撒上第十四章)。不过扫罗王那反复无常的统治,使非利士人可以继续坐大。

而年幼的大卫,因成功击杀非利士巨人歌利亚而一举成名(撒上第十七至十八章)。大卫被膏立作王,他曾将非利士人赶出山地,又攻打他们的大本营(撒下5:25),彻底消除了他们危害以色列的势力。随着大卫的离世,以色列国开始衰弱,非利士人的城市(除了迦特,代下11:8)得以独立,而边界更常有战事发生(王上15:27, 16:15)。在王国分裂时期,非利士人仍然野心勃勃,战争频繁,令非利士人之地不断扩大或缩小(代下17:11;王下8:22;赛9:8-12)。圣经的先知书曾多次提到非利士人之地及其民族(赛2:6;结25:15;摩6:2;番2:5),最后一次提及非利士人,是在被掳回归后撒迦利亚的预言中(亚9:6)。

直到主前数百年间,由于亚述、埃及、巴比伦、波斯、希腊、罗马等国先后争雄称霸于世,非利士和以色列都曾相继沦为上述强国的藩属或领土。

参考文献

  1. 基督教历史,搜狐,2021-03-03
  2. 论中国儒学之沉浮变迁,豆丁网,201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