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腮風三聯疫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麻腮風三聯疫苗(英語:Measles mumps and rubella vaccine, MMR),港澳台譯為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大陸簡稱麻腮風疫苗,是預防麻疹、腮腺炎、風疹(德國麻疹)的疫苗,由三種疾病病毒的活性減毒活病毒混合而成,是以注射的方式施打疫苗。麻腮風三聯疫苗最早是由莫里斯·希勒曼在默克藥廠時所研發。
最早特許的麻疹疫苗是在1963年問世,在1968年出現了改良版的疫苗。腮腺炎疫苗及風疹疫苗分別是在1967年及1969年發明的。1971年時這三種疫苗合併為三聯疫苗,也就是麻腮風三聯疫苗。
麻腮風三聯疫苗在1971年獲得美國的許可使用,在1989年開始引入第二劑的施打。自從1970年代出現的最原始版本起,麻腮風三聯疫苗開始在世界各地廣為使用,已在超過六十個國家使用,數量超過五億劑。
麻腮風三聯疫苗一般是給兒童施打的疫苗,第一劑一般是在一歲時施打,在入學前(大約四到五歲)會再施打第二劑。第二劑是為了小部分(約2至5%)施打第一劑後對麻疹還無法完全免疫的人施打,使其建立免疫力[1]。不過施打疫苗的時程會隨各國而不同。一般也會建議針對部分感染HIV的成人病患施打麻腮風三聯疫苗。
有效程度
1938年至1963年的麻疹病例的變化很大,每年從15萬至85萬人不等。在麻疹疫苗首次導入後,有明顯的衰退,1968年時只有25,000名病例。在1971年及1977年再度爆發,病例分別為75,000人及57,000人。之後每年的病例都是數千人,到1990年麻疹疫情爆發,病例28,000人。在1990年早期病例降到每年約數百人,到2000年代時每年病例只有數十人 美國在開始使用麻疹疫苗後,每年病例顯著下降。
在麻疹疫苗廣泛使用之前,麻疹是相關普遍的疾病,甚至被認為是「像死亡和稅一樣無法避免」。美國在1963年開始使用麻疹疫苗,每年的病例從數十萬人降到數萬人。1971年及1977年的麻疹疫情使得疫苗使用量上升,在1980年代每年的病例降到數千人。在1990年又有三萬人感染麻疹,因此又推動了新一波的疫苗接種,並且在指定的時間再補打第二劑疫苗,在1997年至2013年時,每年的病例少於二百名,多半認為美國已不再流行麻疹。
麻疹疫苗對於預防疾病、殘障及死亡上的助益有相關文獻支持。在開始麻疹疫苗接種後的頭二十年,美國估計減少了5200萬名麻疹病例,減少了17,400名智能障礙病例、以及讓5,200人免於死亡。在1999年至2004年時,世界衛生組織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推動的策略推昇了麻疹疫苗在全球的使用情形,估計每年減少了1400萬人死亡。在2000年至2013年之間,麻疹疫苗讓因為麻疹死亡的病例減少了75%[2]。
麻疹在全球列為地方性流行疾病,雖然自2000年起美國宣告境內的麻疹已經消滅,不過為了要避免美國麻疹再度爆發,維持美國境內不再流行麻疹的情形,需要維持高疫苗注射率,也要和拒絕注射疫苗的人有良好的溝通。美國在2005年有66年麻疹病例,其中約超過一半的病例是因為一個沒有注射過疫苗的人,在去羅馬尼亞旅遊後感染了麻疹。而此感染者回到社區,接觸到許多也沒有注射過疫苗的兒童。這次的疫情造成34人感染,大部分是兒童,幾乎全部未接種疫苗,其中有9%住院,這些疫情造成的支出約美金167,685元。因為周圍社區的疫苗注射率高,因此避免了一波大規模的疫情。
流行性腮腺炎是另一種病毒性的疾病,多半發生在兒童身上,以往相關常見。若青春期的男性感染了腮腺炎,可能會造成睾丸炎的併發症,有些會導致不孕。
風疹在疫苗廣泛使用之前也是很普遍的疾病。風疹主要的風險是出現在懷孕時。若孕婦感染到,嬰兒會有先天性德國麻疹綜合徵,會有明顯的先天性障礙。
麻腮風三聯疫苗導入的原因是用一劑疫苗代替三劑疫苗,減少注射次數以及帶來的疼痛,而且比三次不同時間注射三劑疫苗要更加快速以及有效。
2012年時,考科藍實證醫學數據庫發表了麻腮風三聯疫苗科學研究的系統綜述,作者指出「現有麻腮風三聯疫苗在安全性及有效程度上的證據支持目前大規模的免疫政策,目的是為了根除全球麻疹,並且降低腮腺炎和風疹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腮腺炎和風疹會造成上呼吸道的疾病,也會造成肺炎以及支氣管炎的併發症。麻腮風三聯疫苗也有助於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哮喘,避免其加重。
視頻
麻腮風三聯疫苗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麻腮風三聯疫苗禁忌人群 有以下六類,起跑線親子網,2017-05-10
- ↑ 麻疹疫苗使全球麻疹死亡率下降84% ,搜狐,2018-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