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獨酌》
這四首詩寫詩人在月夜花下獨酌,無人親近的冷落情景。詩意表明,詩人心中愁悶,遂以月為友,對酒當歌,及時行樂。組詩運用豐富的想象,表達出詩人由孤獨到不孤獨,再由不孤獨到孤獨的一種複雜感情。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深處卻有無限的淒涼。全詩筆觸細膩,構思奇特,體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在失意中依然曠達樂觀、放浪形骸、狂盪不羈的豪放個性。
目錄
作品原文
其一
花間一壺酒2,獨酌無相親3。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4。
月既不解飲5,影徒隨我身6。
暫伴月將影7,行樂須及春8。
我歌月徘徊9,我舞影零亂10。
醒時同交歡11,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12,相期邈雲漢13。
其二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14。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15。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聖,復道濁如賢。
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16,一鬥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17,勿為醒者傳。
其三
三月咸陽城,千花晝如錦18。
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19。
窮通與修短20,造化夙所稟21。
一樽齊死生22,萬事固難審。
醉後失天地,兀然就孤枕23。
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
其四
窮愁千萬端24,美酒三百杯25。
愁多酒雖少,酒傾愁不來。
所以知酒聖26,酒酣心自開。
辭粟臥首陽27,屢空飢顏回28。
當代不樂飲29,虛名安用哉30。
蟹螯即金液31,糟丘是蓬萊32。
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台33。
詞句注釋
獨酌:一個人飲酒。酌,飲酒。
間:一作「下」, 一作「前」。
無相親:沒有親近的人。
「舉杯」二句:我舉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飲,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一說月下人影、酒中人影和我為三人。
既:已經。不解:不懂,不理解。三國魏嵇康《琴賦》:「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聲。」
徒:徒然,白白的。
將:和,共。
及春:趁着春光明媚之時。
月徘徊:明月隨我來回移動。
影零亂:因起舞而身影紛亂。
同交歡:一起歡樂。一作「相交歡」。
無情游:月、影沒有知覺,不懂感情,李白與之結交,故稱「無情游」。
相期邈(miǎo)雲漢:約定在天上相見。期,約會。邈,遙遠。雲漢,銀河。這裡指遙天仙境。「邈雲漢」一作「碧岩畔」。
酒星:古星名。也稱酒旗星。《晉書·天文志》云:「軒轅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享宴酒食。」漢孔融《與曹操論酒禁書》:「天垂酒星之 耀,地列酒泉之郡,人著旨酒之德。」
酒泉:酒泉郡,漢置,在今甘肅省酒泉市。傳說郡中有泉,其味如酒,故名酒泉。
大道:指自然法則。《莊子·天下》:「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
酒中趣:飲酒的樂趣。晉陶潛《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溫(桓溫)嘗問君:『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君笑而答曰:『明公但不得酒中趣爾。』」
「三月」二句:一作「好鳥吟清風,落花散如錦」;一作「園鳥語成歌,庭花笑如錦」。咸陽借指長安。「城」一作「時」。
徑須:直須。李白《將進酒》詩:「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窮通:困厄與顯達。《莊子·讓王》:「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於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修短:長短。指人的壽命。《漢書·谷永傳》:「加以功德有厚薄,期質有修短,時世有中季,天道有盛衰。」
造化:自然界的創造者。亦指自然。《莊子·大宗師》:「今一以天地為大爐,以造化為大冶,惡乎往而不可哉?」
齊死生:生與死沒有差別。
兀然:昏然無知的樣子。孤枕:獨枕。借指獨宿、獨眠。唐李商隱《戲贈張書記》詩:「別館君孤枕,空庭我閉關。」
窮愁:窮困愁苦。《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論》:「然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於後世雲。」千萬端:一作「有千端」。
三百杯:一作「唯數杯」。
酒聖:謂豪飲的人。宋曾鞏《招澤甫竹亭閒話》詩:「詩豪已分材難強,酒聖還諳量未寬。」
臥首陽:一作「餓伯夷」。首陽,山名。一稱雷首山,相傳為伯夷、叔齊採薇隱居處。
屢空:經常貧困。謂貧窮無財。《論語·先進》:「回也其庶乎!屢空。」何晏集解:「言回庶幾聖道,雖數空匱而樂在其中。」顏回: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門生。
樂飲:暢飲。《史記·高祖本紀》:「沛父兄諸母故人日樂飲極驩,道舊故為笑樂。」
安用:有什麼作用。安,什麼。
蟹螯(áo):螃蟹變形的第一對腳。狀似鉗,用以取食或自衛。《晉書·畢卓傳》:「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金液:喻美酒。唐白居易《游寶稱寺》詩:「酒懶傾金液,茶新碾玉塵。」
糟丘:積糟成丘。極言釀酒之多,沉湎之甚。《尸子》卷下:「六馬登糟丘,方舟泛酒池。」蓬萊:古代傳說中的神山名。此處泛指仙境。
乘月:趁着月光。《樂府詩集·清商曲辭一·子夜四時歌夏歌一》:「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蓮子。」
白話譯文
其一
提一壺美酒擺在花叢間,自斟自酌無友無親。
舉杯邀請明月,對着身影成為三人。
明月當然不會喝酒,身影也只是隨着我身。
我只好和他們暫時結成酒伴,要行樂就必須把美好的春光抓緊。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亂。
醒時一起歡樂,醉後各自分散。
我願與他們永遠結下忘掉傷情的友誼,相約在縹緲的銀河邊。
其二
天如果不愛酒,酒星就不能羅列在天。
地如果不愛酒,就不應該地名有酒泉。
天地既然都喜愛酒,那我愛酒就無愧於天。
我先是聽說酒清比作聖,又聽說酒濁比作賢。
既然聖賢都飲酒,又何必再去求神仙?
三杯酒可通儒家的大道,一斗酒正合道家的自然。
我只管得到醉中的趣味,這趣味不能向醒者相傳!
其三
三月里的長安城,春光明媚,春花似錦。
誰能如我春來獨愁,到此美景只知一味狂飲?
富貧與長壽,本來就造化不同,各有天分。
酒杯之中自然死生無差別,何況世上萬事根本沒有是非定論。
醉後失去了天和地,一頭扎向了孤枕。
沉醉之中不知還有自己,這種快樂何處能尋?
其四
無窮的憂愁有千頭萬緒,我有美酒三百杯。
雖然愁多酒雖少美酒一傾愁不再回。
因此我才了解酒中聖賢,即使酒少愁多,酒酣心自開朗。
辭粟只能隱居首陽山,沒有酒食顏回也受飢。
當代不樂於飲酒,虛名有什麼用呢?
蟹螯就是仙藥金液,糟丘就是仙山蓬萊。
姑且先飲一番美酒,乘着月色在高台上大醉一回。
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於唐玄宗天寶三載(744年),時李白在長安,正處於官場失意之時。此詩題下,兩宋本、繆本俱注「長安」二字,意謂這四首詩作於長安。當時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實現,心情是孤寂苦悶的。但他面對黑暗現實,沒有沉淪,沒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嚮往光明,因有此作。[1]
作品鑑賞
這組詩共四首,以第一首流傳最廣。第一首詩寫詩人由政治失意而產生的一種孤寂憂愁的情懷。詩中把寂寞的環境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重要的是表達了詩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曠達不羈的個性和情感。此詩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於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場面,頓覺熱鬧起來。然而月不解飲,影徒隨身,仍歸孤獨。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從月影上發議論,點出「行樂及春」的題意。最後六句為第三段,寫詩人執意與月光和身影永結無情之游,並相約在邈遠的天上仙境重見。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獨而不獨的複雜情感。全詩以獨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詩情波瀾起伏而又純乎天籟,因此一直為後人傳誦。
第二首詩通篇議論,堪稱是一篇「愛酒辯」。開頭從天地「愛酒」說起。以天上酒星、地上酒泉,說明天地也愛酒,再得出「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的結論。接着論人。人中有聖賢,聖賢也愛酒,則常人之愛酒自不在話下。這是李白為自己愛酒尋找藉口,詩中說:「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又以貶低神仙來突出飲酒。從聖賢到神仙,結論是愛酒不但有理,而且有益。最後將飲酒提高到最高境界:通於大道,合乎自然,並且酒中之趣的不可言傳的。此詩通篇說理,其實其宗旨不在明理,而在抒情,即以說理的方式抒情。這不合邏輯的議論,恰恰十分有趣而深刻地抒發了詩人的情懷,詩人的愛酒,只是對政治上失意的自我排遣。他的「酒中趣」,正是這種難以言傳的情懷。
第三首詩開頭寫詩人因憂愁不能樂游,所以說「誰能春獨愁,對此徑須飲」,詩人希望從酒中得到寬慰。接着詩人從人生觀的角度加以解釋,在精神上尋求慰藉,並得出「此樂最為甚」的結論。詩中說的基本是曠達樂觀的話,但「誰能春獨愁」一語,便流露出詩人內心的失意悲觀情緒。曠達樂觀的話,都只是強自寬慰。不止不行,不塞不流。強自寬慰的結果往往是如塞川流,其流彌激。當一個人在痛苦至極的時候發出一聲狂笑,人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其內心的極度痛苦;而李白在失意愁寂難以排遣的時候,發出醉言「不知有吾身,此樂最為甚」時,讀者同樣可以從這個「樂」字感受到詩人內心的痛苦。以曠達寫牢騷,以歡樂寫愁苦,是此詩藝術表現的主要特色,也是藝術上的成功之處。
第四首詩借用典故來寫飲酒的好處。開頭寫詩人借酒澆愁,希望能用酒鎮住憂愁,並以推理的口氣說:「所以知酒聖,酒酣心自開。」接着就把飲酒行樂說成是人世生活中最為實用最有意思的事情。詩人故意貶抑了伯夷、叔齊和顏回等人,表達虛名不如飲酒的觀點。詩人對伯夷、叔齊和顏回等人未必持否定態度,這樣寫是為了表示對及時飲酒行樂的肯定。然後,詩人又拿神仙與飲酒相比較,表明飲酒之樂勝於神仙。李白借用蟹螯、糟丘的典故,並不是真的要學畢卓以飲酒了結一生,更不是肯定紂王在酒池肉林中過糜爛生活,只是想說明必須樂飲於當代。最後的結論就是:「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台。」話雖這樣說,但只要細細品味詩意,便可以感覺到,詩人從酒中領略到的不是快樂,而是愁苦。[2]
名家點評
其一
高棅《唐詩品匯》:劉云:古無此奇(「對影」句下)。劉云:凡情俗態終以此,安得不為改觀(末句下)?
鍾惺、譚元春《唐詩歸》:譚云:奇想,曠想。鍾云:放言只中無人。
沈德潛《唐詩別裁》:脫口而出,純乎天籟,此種詩人不易學。
李家瑞《停雲閣詩話》:李詩「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東坡喜其造句之工,屢用之。予讀《南史·沈慶之傳》,慶之謂人曰:「我每履田園,有人時與馬成三,無人則與馬成二。」李詩殆本此。然慶之語不及李詩之妙耳。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千古奇趣、從眼前得之。爾時情景,雖復潦倒,終不勝其曠達。陶潛云:「揮杯勸孤影」,白意本此。
蘅塘退士《唐詩三百首》:題本獨酌,詩偏幻出三人,月影伴說,反覆推勘,愈形其獨(「舉杯」四句下)。
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嚴滄浪曰:飲情之奇。於孤寂時,覓此伴侶,更不須下酒物。且一嘆一解,若遠若近,開開闔闔,極無情,極有情。如此相期,世間豈復有可「相親」者耶?
其二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此種語太庸近,疑非太白作。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繼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