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關遺址
歷史沿革
三關遺址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蔚縣三關村一個崗地上。周圍地勢平坦。
三關遺址是1978年文物普查中發現的,後又經多次複查。暴露的遺物比較豐富,主要為相當仰韶文化的遺存,還有相當龍山文化、夏家店下層文化和戰冒遺存,斷崖處可見灰土層和灰坑,灰土層最厚達一、五米。
1979年張家口考古隊(吉林大學、河北省文研所和張家口地區博物館組成),在此進行試掘,發現有相當於仰韶文化時期的居址和灰坑,相當於龍山文化的灰坑,取得一批可貴的實物資料。
1980、1981年又進行了二次試掘和發掘。
1982年7月,三關遺址被河北省公布為河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三關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遺址特點
文物遺存
其中出土器物有小口尖底瓶,葫蘆瓶、圜底缽、斂口彩陶體、夾砂紅陶瓷等。陶質中細泥陶和夾砂陶最多,泥質陶和夾蚌殼陶次之,紋飾除素麵外,有線紋、繩紋、弦紋和彩陶。彩陶以黑彩為主,或兼用黑赭、黑紅兩種,圖案多用弧形三角和園點構成。此外,還有鈎連紋、條帶紋、斜線紋和直線垂三角紋籮。
石器有琢制的斧、磨棒,磨製的鑿、紡輪等。斧體短,正刃正鋒,橫剖面呈矩形,磨棒均有握攥的痕跡,紡輪呈餅形。還有蚌刀,骨錐等。
依據兩區出土的遺物可將遺存分為六類,按層位關係編年如次:第一類為後崗一期文化的遺存;第二類是近干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遺存[2];第三類屬雪山一期的文化遺存;第四類屬龍山時期的遺存;第五類屬夏家店下層文化的遺存;第六類為戰國時期的文化遺存。
參考文獻
- ↑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計1944處 ,文博在線
- ↑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彩陶鳥紋研究 ,搜狐,2019-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