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三坊七巷福州市鼓樓區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2006年,三坊七巷與朱紫坊一起以「三坊七巷和朱紫坊建築群」的名義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坊七巷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項9處,其它各級文物19處,保護歷史建築131處,被譽為「明清建築博物館」。同時這裡還有閩劇、壽山石雕、脫胎漆器[1]等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年,三坊七巷以最高票獲選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

2010年,三坊七巷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15年升格為5A級。

中央電視台曾拍攝電視連續劇《三坊七巷》。

目錄

歷史

三坊七巷,始建與西晉末年,八姓入閩之際,唐代「安史之亂」後,南遷避難的人們聚居於此,形成了一個以士大夫階層、文化人為主要居住民的街區,至今還保留着明清時期的建築風貌。她占地約40公頃,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是老福州城的社會名流聚居區之一,人傑地靈。林則徐左宗棠、鄭孝胥、陳寶琛、鄧拓、嚴復、甘國寶、冰心、林覺民、沈葆禎等近現代名人的故居鑲嵌其中。「一片福州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三坊七巷在歷史上名人輩出,所以福州流傳着「三坊七巷,出將入相。」說法。

1949年以後,吉庇巷(今名吉庇路)、楊橋巷(今名楊橋路)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所以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

2006年12月,水榭戲台修復工程正式動工,標誌着三坊七巷文保單位修復工程全面展開[2]。2007年福州市政府頒布了《福州市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古建築搬遷修復保護辦法》。整個工程總投資達40億元,全面修復159座明清古建築,2010年基本完成。

視頻

三坊七巷 相關視頻

三坊七巷宣傳片
福州三坊七巷紀錄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