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邊界問題
中印邊界,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印度共和國之間的邊界,是中印關係中的敏感議題。中印邊界總長近2000公里,有總面積超過12萬平方公里區域存在領土糾紛,涉及西段、中段和東段三個部分。中印邊界錫金段為已定邊境,但附近的中不邊界存在爭議,因不丹的外交和國防被印度控制,中不邊界爭議[1] 也受印度關注。中印原則上都同意和平解決爭議。
目錄
爭議地區
西段
克什米爾的地理範圍覆蓋由印度控制的查謨-克什米爾邦(細分為查謨、克什米爾及拉達克)、由巴基斯坦控制的阿扎德克什米爾和吉爾吉特-巴爾蒂斯坦,以及由中國控制的阿克賽欽和喀喇崑崙走廊。
阿克塞欽地區總面積4萬2685平方公里,其中爭議地區約3萬平方公里,占中印西段邊境爭議地區總面積的3萬3500平方公里的絕大部分。中國認為阿克塞欽作為固有領土存在,並不屬於克什米爾地區。印度對此存在異議。目前,阿克塞欽絕大部分屬於新疆和田地區管轄,南部很小一部分屬於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管轄。
喀喇崑崙走廊約5800平方公里,主要是沙克思干谷地。根據196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達成的《中巴關於中國新疆和由巴實際控制其防務的各個地區相接壤的邊界的協定》,巴方承認喀喇崑崙走廊(巴方原劃歸北部地區)屬於中國。
巴里加斯地區總面積約1900平方公里。印度控制巴里加斯西南角,即獅泉河(森格藏布)與卓普河(典角曲)以西大約450平方公里。中國認為該區域位於傳統習慣線中方一側,屬於阿里地區噶爾縣扎西崗鄉。印度方則將其劃歸查謨-克什米爾邦拉達克列城縣。
印度對中國控制的兩片地區聲稱擁有主權,中國政府聲稱西段不存在領土爭端。1962年,中印在阿克賽欽爆發了一場小規模戰爭。在1993年和1996年,兩個國家簽訂協議表示尊重實際控制線。
札達縣西北部另有兩塊較小的爭議區:楚木惹、斯諾烏山爭議區。印度認為其屬於拉達克列城縣,前者的印方要塞現已被拆除。
中段
中印邊界中段爭端共有四塊,共約2000餘平方公里,現主要由印度控制,中國亦控制小部分。
歷史背景
中國和印度之間存在了一條傳統習慣的邊界線:東段大體上沿喜馬拉雅山南麓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線而行,中段大體沿喜馬拉雅山分水嶺走向。
拉達克王國原本向西藏地方進貢。1834年,錫克帝國派左拉瓦爾•辛格侵佔拉達克。1846年,不列顛東印度公司贏得第一次英國錫克戰爭,建立了查漠-克什米爾土邦,占領拉達克地區。1865年印度測量局官員威廉•約翰遜|William Johnson (surveyor)繪製了一條「約翰遜線」,私自將包括阿克賽欽在內的近三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了英屬印度,使阿克賽欽變成英印克什米爾的一部分,但英國政府並未知會當時的中國政府。據榮赫鵬爵士描述,1880年代末的賽圖拉鎮無人定居。1892年,中國派官員李源鋼在喀喇崑崙山口樹立了界碑。
1911年中國辛亥革命爆發,主張「驅逐韃虜」,引發駐藏清軍譁變。流亡印度的十三世達賴喇嘛藉機策動事變,發布《告民眾書》,宣稱要將漢人「驅除淨盡」。1914年3月24日,西藏地方與英屬印度劃定「麥克馬洪線」,將面積達9萬多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區劃歸英屬印度。但參與西姆拉會議的北洋政府代表陳貽範未簽署《西姆拉條約》,歷屆中國政府也都不承認「麥克馬洪線」。印度1937年版官方地圖以「麥克馬洪線」顯示其「邊界」,但註明「邊界未經標定」。
1947年印度宣布獨立,1950年印度共和國正式建國印度在1950年1月26日通過共和國憲法。這一天也被定為印度的共和國日;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在1949年正式成立。1950年4月1日,中印建交。建交初期,中國和印度經歷了一段蜜月期,印度總理尼赫魯推廣了泰戈爾提出的「中印是親兄弟」口號(「Hindi-Chini bhai-bhai」)。但隨着中國政府進入西藏,中印之間的矛盾開始顯現。印度不斷越過中印傳統習慣線,並建立據點。1951年,印軍占領達旺並強迫西藏地方政府撤出,而達旺是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出生地。到1953年印度全部控制藏南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後並建立行政區。1954年印度在侵占區設立「東北邊境特區」。至1959年,印度將東段實際控制範圍從傳統習慣線逐步向北推進到「麥克馬洪線」附近,並在西段建立據點43處。1959年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出走印度,更使中印關係進一步惡化。其後,中國政府在西藏開始實行直接管轄,更為有力的控制西藏地區。而印度政府至今仍是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及西藏獨立運動的庇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