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的前身是國家地震局分析預報中心,成立於1980年。2004年,根據中國地震局關於直屬科研機構管理體制改革組織實施意見要求,分析預報中心的短臨預測研究和任務性工作從科研機構[1] 中劃轉出去,約130人到新組建的中國地震台網中心;分析預報中心更名為地震預測研究所,以地震監測、地震預測理論方法與觀測技術為主要研究領域,負責全國地震分析預測科學技術集成的研究工作。
目錄
簡介
自2004年以來,研究所承擔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防科工委(局)支持的科研項目139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獎勵40項(其中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優秀成果獎一等獎3項、二等獎14項、三等獎9項)。研究所科技人員以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單位發表研究論文1007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89篇;獲國家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16項。
地震預測是中國地震局的核心業務,地震預測研究是國家地震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地震局地震科技體制改革頂層設計方案將預測所的任務定位於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確定預測所的科研主攻方向為地震預測理論方法,明確牽頭「解剖地震」工程為預測所在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中的主要任務,明確研究所要與業務中心形成互為備份的機制。
2016年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唐山時,就新時期的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做重要指示,指出要總結經驗,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後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這一指示為地震預測預報的研究和應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課題。
應用價值
目前各類地震預測的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短臨地震預測仍是一個世界性科學難題。儘管如此,從信息化的視角看,精細化的、儘管不夠精準的地震預測預報信息服務,對於最大限度降低地震災害風險,仍更具重要的實際意義。例如,長期地震預測直接為十年或十五年尺度的「地震重點危險區」的確定,並進而為「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確定服務,因而對減輕地震災害風險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作為一種中期地震預測,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組織的「年度地震趨勢會商」,對於有重點地加強防震減災準備非常重要,並且因其是一項長期堅持的、真正意義上的「向前預測」檢驗,而具有不可取代的科學價值。即使對於難度很大的短臨地震預測,依靠現有的觀測手段和預測預報經驗,仍可對一些類型的地震進行某種程度的短臨預測,並通過地震趨勢的跟蹤監測,在重要時段為社會提供地震安全保障服務。科學界的主流共識是,在科學上,要通過堅持不懈的探索,儘可能地擴展對地震的「可預測性」的認識;在技術上,要通過研發,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的關於地震成因機理和地震預測預報的科研成果;在工程措施上,要綜合性地考慮現有的科技能力和社會需求,以求達到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風險的效果。而這正是地震預測研究所的主要發展思路。
重要任務
地震預測的服務需求,也從體系建設的角度,倒逼相關領域的科技進步和觀念轉變。與例如軍工、航天等大工業、大科技領域相比,地震預測目前還存在各種不適應的問題。例如,在目前地震預測的語境中,只有2004年年度地震趨勢會商與2014年年度地震趨勢會商的區別,而沒有「2004版年度地震趨勢會商」與「2014版年度地震趨勢會商」的區別。從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應用的技術成熟度水平(TRL)提升的概念,也沒有很好地進入地震預測業務。改變這一現狀,是預測所推進新時代地震預測研究現代化的一項重要任務。
關於地震預測研究,媒體[2]報道中頗多誤導。例如,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國際同行一般不研究地震預測問題。實際上,這是一種文化差別:中文中的「地震預測」或「地震預測研究」, 與英文中的earthquake forecast/prediction (study)並不一一對應。國外研究地震危險性(seismic hazard), 但不一定叫「長期地震預測」; 國外研究「時間相依的」地震危險性(time-dependent seismic hazard), 但不叫「中長期地震預測」; 國外研究餘震概率(aftershock probability)或地震相互作用(earthquake interaction), 卻不用「地震類型和強餘震趨勢預測」的提法;國外有人發展地震預測的統計檢驗,但認為這是和地震預測「對着幹」的。從更寬的領域看,國外專家搞的地震構造、地震物理、地震活動性分析, 在中文的分類中,都屬於「地震預測研究」, 但國外很多做這些工作的專家,卻斷然否認自己的研究屬於地震預測。還有一個綜合了地質、地球物理、大地測量研究、近年來迅速發展的領域,有時不太簡潔地稱為「地震孕育全過程的面向預測的模擬」(predictive modeling of seismic cycle),事實上也屬於我們所說的「地震預測研究」。因此,看「實」不看「名」,就像中國的(吉祥的)「龍」實際上並不是西方的(長着翅膀的、兇惡的)「dragon」一樣, 說國際地震研究領域中事實上很多人都在搞「地震預測研究」,也不是誇張之語。
基礎研究對於地震預測研究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例如,在目前逐步形成「品牌」的十年尺度地震危險區確定的工作中,震級的確定主要依據活動構造塊體邊界帶、強震破裂空段與地震空區、斷層閉鎖段與應力積累段的信息,地震地質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發震地點的確定主要依據小震稀疏段、地震叢集率、震源參數一致性、以及震級-頻度關係係數(b值)的信息,地震學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十年尺度發震時間的確定主要依據GPS觀測、垂直形變觀測、流動重力觀測、跨斷層形變觀測的信息,大地測量學發揮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與中國地震局的其他研究所略有不同,預測所的特色之一,是針對地震預測這一重要科學問題,更加強調系統建設,特別是國家層面的系統建設。一定意義上,預測所扮演了中國地震局預測預報業務的「總體部」的角色。借鑑國際先進經驗,發展地震預測研究相關的「地震系統科學」(earthquake systems science);考慮新時代特點,圍繞「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目標,設計和實施地震預測業務相關的「地震預測系統工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研究所改革的主要方向。
參考文獻
- ↑ 科研機構組織結構形式淺析 ,搜狐,2022-07-08
- ↑ 這篇文章教你媒體究竟怎麼掙錢,搜狐,201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