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科技史雜誌

中國科技史雜誌》是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管,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主辦的核心期刊[1]

《中國科技史雜誌》前身是1980年創辦的《中國科技史料》,是中國惟一系統匯集中國科技史料的學術性期刊,以中國近現代、尤其是近100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為主,在搜集、搶救和整理史料的基礎上,推進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的研究。

2019年3月25日,《中國科技史雜誌》入選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9-2020)來源期刊目錄(擴展版)。

據2020年11月1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科技史雜誌》共出版文獻2673篇、總被下載421740次、總被引9040次、(2019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354、(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0.244。

據2020年11月1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國科技史雜誌》共載文1241篇、被引量為4127、下載量為33215、影響因子為0.27。

目錄

辦刊歷史

1959年4月,周恩來總理曾號召全國政協的老年人士特別是老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要把親身經歷記錄下來,傳之後代。後因「文化大革命」的爆發而中斷。

20世紀70年代末,人們在十年文化浩劫的廢墟上撥亂反正,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裴麗生,覺得應該抓住時期實現周總理的遺訓,儘快地開展徵集整理中國科技史料的工作。此時,科學普及出版社總編輯鄭公盾在參加中國科學技術代表團訪問巴黎中,見到該國科學畫廊里掛滿了各國古今大科學家的照片及畫像,而具有悠久文明歷史的中國,卻一張畫像也沒有,這種景象刺痛了全團,他們意識到要加強對中國科學技術史和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決心要向全世界公布並宣傳中國古今有名望科學家的事跡與形象,實事求是地維護中國應有的國際地位。這種想法與裴麗生的意願正相符合,於是他們共同倡議,於1980年5月創辦了《中國科技史料》期刊,專門作為徵集整理和發表中國科技史料的陣地,由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為季刊,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刊名。

1981年,因科學普及出版社又名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專門用以出版學術書刊,《中國科技史料》的出版者改為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在《中國科技史料》創辦的頭幾年裡,既沒建立編委會,也沒設編輯部,只有幾個編輯人員;只有出版單位,沒有主辦單位。

1984年,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建立了由42人組成的編委會。

1985年,《中國科技史料》改為雙月刊。同年,確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為主辦單位。

1988年,《中國科技史料》改為季刊,並改由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作為主辦單位,成立第二屆編委會。

1990年,第三屆編委會成立。

1994年,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的新領導人因社內經濟核算的壓力,提出第二年起不再承擔《中國科技史料》的印製費用。《中國科技史料》編輯部求助於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所在經費上給以很大的支持,也參與了刊物全面的管理。

1996年,第四屆編委會成立。

2005年,《中國科技史料》更名為《中國科技史雜誌》。

2014年11月,《中國科技史雜誌》入選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中國科技史雜誌》以中國近現代、尤其是近100年來的科學技術發展為主,在搜集、搶救和整理史料的基礎上,推進中國近現代科學技術史的研究。

主要欄目:研究、綜述、自述與傳記、訪談、資料、圖像、科學史家、書評、信息等。

人員編制

據2020年11月《中國科技史雜誌》官網顯示,現有主編1人、副主編3人,編委22人、海外編委10人。

編委:鮑鷗、樊洪業、方曉陽、馮立昇、關增建、郭世榮、韓健平、胡化凱、胡維佳、華同旭、李秀輝、羅桂環、鈕衛星、曲安京、任定成、沈愛民、孫小淳、王揚宗、吳國盛、袁江洋、張劍、張大慶。

海外編委:范家偉、顧有信、林力娜、莫菲特、舒喜樂、王全玉、王作躍、張澔、張嘉鳳、真柳誠。

截至2000年6月,《中國科技史料》出版了20卷,一共發表了主要的史料文章941篇,其中古代(自古至明末清初)的史料 208篇,近代(明末清初至20世紀初)的史料237篇,現代(20世紀初以來)的史料466篇,另有通史類(從古至今)的30篇;按所發表的不同欄目內容的史料來分,共有綜述 213篇,人物傳記314篇,回憶錄和訪談錄30篇,通信與日記12篇,科技機構與社團127篇,資料與考證205篇,大事記與年表30篇,科技書刊評介10篇;此外,《中國科技史料》還在封二和封三上刊有720幅圖片(圖版),其中有相當大的部分是從原照上翻拍下來的。

據2020年11月1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科技史雜誌》共出版文獻2673篇。

據2020年11月1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國科技史雜誌》共載文1241篇。

收錄情況

據2020年11月中國知網官網顯示,《中國科技史雜誌》是CSCD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2017-2018年度)(擴展版)、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19-2020)來源期刊(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2](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來源期刊(2018)、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維普網等收錄。

影響因子

據2020年11月1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科技史雜誌》總被下載421740次、總被引9040次、(2019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354、(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0.244。

據2020年11月1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國科技史雜誌》被引量為4127、下載量為33215、影響因子為0.27。據2018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顯示,《中國科技史雜誌》影響因子為0.28,在全部期刊中排第5437名。

榮譽表彰

1992年,《中國科技史雜誌》獲得首屆全國優秀科技期刊三等獎。

1995年,《中國科技史雜誌》獲得中國科協優秀科技期刊三等獎。

1997年,《中國科技史雜誌》獲得中國科協優秀科技期刊三等獎

2014年,《中國科技史雜誌》被評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評價報告歷史學類核心期刊。

《中國科技史雜誌》曾獲得Caj-cd規範獲獎。

文化傳統

辦刊方針:以史為鑑、厚今薄古。

社會功能:存史、資治、教化。

視頻

中國科技史雜誌 相關視頻

科技中國,向世界展示我們最強力量!
燃!一分鐘回顧中國科技高光時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