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意大利關係
中國-意大利關係(意大利語:Relazioni bilaterali tra Italia e Cina),是指歷史上的中國和意大利、以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意大利共和國之間的雙邊關係。中國和意大利在漢朝和古羅馬時已有交流,而現代的中意兩國於1970年11月6日正式建交[1];中華人民共和國於米蘭和佛羅倫薩設有總領事館,而意大利在上海、香港、廣州以及重慶設總領事館。
目錄
歷史
古代
中國和意大利之間的關係可追溯至漢朝。漢和帝時,班超派遣使者甘英出使大秦;漢桓帝時,羅馬帝國第十六任皇帝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遣使前往洛陽,使者向漢帝獻上犀角、玳瑁、象牙等古羅馬帝國的奇珍異寶。其後,大秦有商人在三國時期到訪孫吳建業(即現今的南京市),向吳王孫權介紹大秦風土人情。晉武帝時,羅馬皇帝派遣使者前往洛陽,向晉朝送贈大秦的產物;唐太宗時,羅馬再次遣使到唐朝,送贈赤玻璃、孔雀石、金精等物,唐太宗則向使者回贈綾綺。古羅馬人和羅馬史籍稱中國為「絲綢之國」。歷史上,羅馬花費重金向中國購買絲綢,大量中國絲綢經由絲綢之路輸到羅馬,以供皇帝、貴族衣着之用。
元朝時,意大利威尼斯人馬可·波羅經絲綢之路到中國,為元朝政府效力,返回威尼斯後撰寫遊記;馬可波羅的遊記把元朝政治、中國的物產和風俗詳細地記錄下來,向西方介紹了中國的文明。元世祖(即忽必烈)更寫信給教皇,請他派遣通曉七藝的教士來華,如果他們能夠證明基督宗教是最好的宗教,蒙古帝國舉國上下的臣民都會皈依基督、服事教會;元世祖托馬可·波羅把這封信轉交予教皇。
近代
清朝末年,意大利是八國聯軍的其中一個參戰國,與日軍共同負責把守山海關鎮西門。此外,意大利亦曾強行租借天津。
現代
1930年代初,墨索里尼掌權的意大利王國和蔣介石領導的中華民國有良好的關係,兩國貿易積極發展;可是,意大利於1937年11月加入簽署《反共產國際協定》,與納粹德國和大日本帝國成為軸心國。蔣介石對意大利與日本同盟相當反感,中意關係疏遠。當時,中日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意大利方面擔心中日開戰會影響到意大利租界,因此派軍艦和兵員來華,增強租界的防禦力量;最後,意大利軍隊投入中國的兵力共約1200人。
1940年9月,意大利拘捕約200名華僑,他們被分別羈押在兩個集中營,但白天時可以在城裡自由活動;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12月11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隨美國向德意日宣戰,中意正式斷交。1943年末,意大利反法西斯游擊隊解放集中營,營內的華僑有的在意大利成家立室、有的則返回中國定居。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意大利共和國在1964年末簽定協議,互設非官方商務代表處,並於1970年11月6日建交;建交後,中意兩國在不同領域均發展了合作關係,政治互信亦不斷地加強。
視頻
中國-意大利關係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1970年11月6日 我國與意大利建立外交關係,歷史上的今天,2005-08-07
- ↑ 意大利企業為中國抗擊新型冠狀肺炎病毒提供重要援助,中國意大利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