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哲學系
中山大學哲學系創辦於1924年,學科歷史悠久,學術傳統厚重,是中山大學創建之初最早培植的院系之一。早期的中山大學哲學系名家雲集,奠立了極為深厚的學術根基。其中,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研究、吳康先生的西方哲學研究、朱謙之先生的比較哲學研究、李達與何思敬先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1]研究、陳榮捷先生的朱子學研究、馬采先生的美學研究等,均在學界產生了重要影響,也奠定了中大哲學系在全國的領先地位。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撤消建制。1960年,中山大學哲學系復辦,楊榮國、劉嶸、李錦全、胡景釗、林銘鈞、章海山、黎紅雷、鞠實兒、張偉先後擔任系主任。
目錄
科研團隊
目前中山大學哲學系共有在職教職員工81 人,其中教授29 人、副教授17人。包括: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哲學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鞠實兒)、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工程首席專家4人(葉汝賢、馮達文、倪梁康、李宗桂)、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2人(李萍、鞠實兒)、教育部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人(黎紅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倪梁康、朱菁)、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1人(李明輝)、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鞠實兒、陳少明)、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4人(劉小楓、甘陽、鞠實兒、倪梁康)、中山大學「嶺南學者」特聘教授1人(翟振明)、教育部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2人(劉森林、劉虎)。
人才培養
中山大學哲學系歷史悠久、積澱深厚,經過幾代人的奮鬥,目前已經成為國家哲學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鎮。1995年,被教育部確定為全國哲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基地。2000年,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邏輯與認知研究所入選教育部百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2004年,在教育部公布的首次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中山大學哲學系位居第五名。 2008年,列入教育部公布的「國家重點學科」2個(馬克思主義哲學、邏輯學)、「國家重點培育學科」1個(中國哲學)。2009年,在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次全國高校學科評估[2]中,中山大學哲學系位居第三名。
學術交流
中山大學哲學系十分重視對外學術交流,先後與哈佛大學、莫斯科大學、牛津大學、意大利帕維亞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灣大學、輔仁大學的哲學系或相關學術機構建立起穩定的合作研究關係和人才交流機制。從1986年起,先後聘任的客座教授有:成中英教授(美國夏威夷大學)、杜維明教授(哈佛大學)、陳鼓應教授(台灣大學)、洪鐮德教授(台灣大學)、Wolfgang Kubin教授(德國波恩大學)、許志偉教授(加拿大維真學院)、霍韜晦教授(香港法住書院)、梁燕城教授(加拿大文化更新中心)、Lorenzo Magnani教授(意大利帕維亞大學)、陳向教授(美國加州路德大學)、William F. Brewer教授(美國依利諾大學)、黃俊傑教授(台灣大學)、星雲法師(台灣佛光山)、聖嚴法師(台灣法鼓山)、Georges de Schrijver教授(比利時盧汶天主教大學)、Owen Flanagan教授(美國杜克大學)、Helmuth S?rensen Nyborg教授(丹麥奧爾胡斯大學)、Hans Kleine Büning教授(德國帕德博恩大學)、Johan Van Benthem教授(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等。
視頻
中山大學哲學系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價值 ,搜狐,2019-07-07
- ↑ 剛剛!全國高校學科評估結果出爐! ,搜狐,2017-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