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淇鎮
臨淇鎮 |
中文名 : 臨淇鎮 所屬地區:河南省林州市 |
臨淇鎮因臨近淇水而得名。地處河南省林州市最南端,距林州市44公里,界於東經113°51'-52',北緯35°46'-47'之間,扼鄭州、新鄉入林之門戶,東鄰鶴壁市,南毗衛輝市,西壤輝縣市,素有"雞鳴聞四縣"之稱,自古就是溝通兩省五縣的交通樞紐和商賈要地。全鎮總面積185.55平方千米,轄45個行政村和4個社區居委會 ,40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94134人(2017)。鎮政府所在地臨淇社區,擁有人口近萬人,是林州市最大的集鎮。鎮區現有面積4平方公里,城鎮化水平達60%。
2019年10月,臨淇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1]
目錄
歷史沿革
臨淇古已有之,據《舊志》栽:"在縣南70里(古道)臨淇村,古衛邑城"。
北魏永安元年置臨淇縣,在臨淇村東建城,屬林慮郡:
隋開皇三年,廢林慮郡,分置淇陽縣(今臨淇鎮淇陽城村);
隋大業元年,將淇陽縣、臨淇縣併入林慮縣,城廢;
建國初期,臨淇村即為林縣第四區政府駐地。
臨淇城
臨淇城 位於臨淇鎮。《魏書·地理志》載,北魏永安元年(公元528年)、東魏天平初年(公元534年),均在此設置臨淇縣。《中國地名大詞典》雲:"臨淇縣……今河南省林縣城南70里。"
當地栗加芳等老人說:"現在臨淇糧店的位置,是古城烽火台。法場在臨淇西南的南莊,監獄在西北方的佛手峪(民間俗稱老監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文物普查時發現,在臨淇村東、呂莊村南有"擂鼓台"、"跑馬地"、"城北頭"等地名。
1976年平整土地時,在擂鼓台下還發現過盔甲和大量瓦礫。據上述事實推斷,臨淇村東、呂莊村南,即是"臨淇"古城遺址。
淇陽城
淇陽城位於今臨淇鎮淇陽城村。民間俗稱"郎城",西漢末年,邯鄲人王郎在此屯兵築城得名。
王郎是西漢末年一個政客,他的老巢在邯鄲,因追捕東漢光武帝劉秀來到林州。當行至臨淇盆地時,見這裡山河壯麗土地肥沃,便樂不思返,在此駐守建城,"郎城"地名由此而始。
東漢王朝建立後,人們嫌王郎名聲不好,便取"村莊位居淇河之北"之義(古稱河北為陽),改名"淇陽城"。
歷史上的淇陽城,不僅是林州古城之一,還曾是淇陽縣城的所在地。《隋書·地理志》載:"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林慮郡,析置淇陽縣,大業二年(公元607年)省(撤銷),入林慮縣。淇水在其南。"
由此可見,淇陽縣僅存24年,但淇陽城和郎城的名稱,卻一直流傳至今。直到1970年,村西頭劵門上,仍存有磚刻"古淇陽城"四字。
臨淇特產
臨淇著名的特產有臨淇小磨香油、淇河鯽魚、臨淇豆腐和臨淇水煎包。
"岐山堂"小磨香油在2007年10月由河南省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專家委員會授予"河南老字號",2008年2月由林州市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作領導小組授予"林州老字號"。
臨淇水煎包香酥可口,做法和風味別具一格,同樣獲得"河南老字號"和"林州老字號"的榮譽。
" 臨淇的豆腐大行於縣市,擠得市場上日本豆腐退卻市場。
其質美味鮮,煮在鍋里不化,而且是越煮越好,越煮越見其本色,湯、水俱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