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樂記》,中國古代比較系統的音樂美學和音樂理論著作。

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闡述音樂美學原理,繼承、發展了孔丘的音樂美學思想,對先秦的音樂文化作了理論總結。提出音樂與現實關係的意見,說:「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揭示了音樂與「人心」和「物」的聯繫,強調「人心之感於物」是音樂之「本」;它特別注重音樂和政治的聯繫,認為「聲音之道,與政通矣」,「審樂以知政」,從音樂可以了解一個國家的社會政治風俗情況。十分重視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禮樂相濟」說。它認為「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樂本》)。人性無善惡,受到環境影響以後才產生一定的情感意欲,這種情感接受理智的分辨才能有趨善避惡的態度。主張以「禮節民心,樂和民聲」,以「禮」節制情慾,以「樂」引導民心向善、和諧;「禮辨異,樂和同」,「禮」還可以強化各個等級和宗族內長幼之間的區分,使之「不爭」,音樂又使不同等級的人們認「同」,維持聯繫,使之「無怨」;「禮樂相濟」可以獲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的社會效果,可以維持封建等級制度。還分析了音樂的本質,說:人心「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本》)「聲」是自然的,「聲」按照抒發情感的要求並依照音樂形式美規律而組合變化,才能轉化成審美的「音」,「音」還要通過樂器演奏出來,加上舞蹈,才成為「樂」(音樂和舞蹈結合的藝術)。揭示了音樂的情感和形式美規律統一的本質特徵。還探討了樂之「德」與樂之「象」,即音樂的內容與形式的關係,以為聲音是傳達情感的物質材料,音樂是人性中的「德」所開出的花朵(「樂者,德之華也」),音樂的內容起着制約形式的作用。還提倡「和樂」,復興古樂,反對「奸聲」,排斥新樂。

本書極大地發展了《論語》、《孟子》的音樂美學思想,對以後的音樂、詩歌美學都有較大的影響。(參見第67頁)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以「齊全、新穎、系統、科學、穩定」為編纂原則[1],選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500多個學科(包括主要學科及其分支學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學上各主要學派[2]的代表作,文學藝術上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著作。

視頻

樂記 相關視頻

《白髮》容樂記起真相,原來自己才是欺騙者,為了報仇而接近容齊
容樂記起與容齊的恩愛過往,知道容齊為救自己而死,傷心欲絕!

參考文獻

  1. (論文)百科全書的編纂體制與體例,道客巴巴,2015-07-08
  2. 第十講科學學派_圖文,豆丁網,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