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雲南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始建於2003年9月,坐落於雲南大學校本部東門之側,建築面積4154平方米;下設辦公室、藏品部、藝術部、研究部、影視實驗室五個部門。經過「十五」「211工程[1]」民族學重點學科子項目建設,目前已初具規模。專題展覽和800餘部民族學(民族志)影視片通過現代博物館陳列展示手段,在宣傳學校輝煌歷史、弘揚雲大學術傳統,加強對外交流、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服務於學校師生學習文博知識、查閱影視資料、開展相關科研教學等方面正發揮着積極的作用。
目錄
簡介
博物館作為雲南大學民族學學科建設子項目,占地4154平方米,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於2006年4月10日正式開館。香港着名實業家伍達觀先生和夫人伍馬瑤女士為該館建設慷慨捐資70萬美元。博物館下設辦公室、藏品研究部、影視人類學實驗室、藝術部4個部門。現有藏品三千餘件,年均觀眾接待1萬餘人次。
本館現有藏品兩千餘件,主要包括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文獻[2]典籍、音樂舞蹈器具、民俗宗教用具、服飾等6大類別,分別來自中國東北、西北、西南、華南、江南、西藏等地。除此之外,還收藏有反映20世紀20至60年代中國特別是雲南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老照片250餘幅,以及反映世界各地歷史文化的人類學電影和紀錄片800餘部。
「民族藝術」展廳
「民族藝術」展廳為博物館第一個展廳,主要有「穿戴藝品」「宗教藝物」「器樂叢集」「假面薈萃」四個單元的展示。其中,穿戴作為一個民族的徽記,收集陳列有彝族、藏族、水族、白族等服裝、刺繡品、佩飾等;而「宗教藝物」單元中包括了宗教建築、繪畫、雕刻等,在「器樂叢集」「假面薈萃」中更是收集了來自藏族、哈尼族、基諾族等各少數民族精品文物。
「雲南民族生態文化村」展廳
「雲南民族生態文化村」展廳為博物館第二個展廳,主要記錄了籌備「生態博物館」的心歷路程。從1998年開始,雲南大學生態學專業開始思考如何開創一條文化就地保護傳承、以文化促進鄉村發展的途徑,為雲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設提供服務。在此基礎上,由尹紹亭老師牽頭,在雲南選擇了六個村寨,建設以保護優秀民族傳統文化、謀求文化生態社會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為宗旨的「民族文化生態村」。這六個村寨分別是和順漢族文化生態村、仙人洞彝族文化生態村、巴卡基諾族文化生態村、月湖彝族文化生態村、南鹼傣族文化生態村、可邑彝族文化生態村。
「雲南大學人類學和民族學七十年回顧」、「茶馬古道」展廳
「雲南大學人類學和民族學七十年回顧」博物館第三個專題陳列展廳,主要是對雲南大學人類學和民族學70年來發展的歷史介紹,包括「學科的設立、發展與第一次輝煌(1922-1953)」「民族學、人類學研究的調整時間(1954-1986)」「學科的重建與發展(1987至今)」「雲南大學人類學民族學學科群簡介」四個單元,對學科建設相關人物、專着等給出了詳細介紹,可以感受到雲南大學人類學、民族學所走過的70年的歷史中交織着的輝煌與沉寂、徘徊與振興。
雲南大學人類學博物館不僅是雲南大學民族學、人類學教學科研輔助單位,也是學校素質教育基地和對外宣傳展示的窗口。作為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基地之一,在在弘揚雲大學術傳統、開展相關科研教學、普及人文科學知識等方面發揮着積極作用。
此次參觀結束後,雲南大學民族非遺研究社的同學表示收穫頗豐。同學們借着與博物館的「相近」之機,切實感受到了雲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魅力,這也為社團今後的發展提供了思路。
視頻
雲南大學人類學博物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史上最全面最詳細的「211工程」介紹 ,搜狐,2018-03-10
- ↑ 乾貨|關於文獻的那些事,搜狐,2017-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