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五行志》,《漢書》中的1篇,中國正史記載天災人禍祥異的最早專志。班固撰。見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十五史·漢書》卷27。本書收編於《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

目錄

內容簡介

《五行志》共5章,約54 000字。以 「水、火、木、金、土」五行及 「貌、言、視、聽、思」五事和皇極等為綱,將災禍祥異分為 「雨、陽、燠、寒、風、陰」及 「三光異」等7類闡述。

第1章以 「天垂象、見吉凶」為主旨,強調了 《洪範》「木不直、火不炎上、土不稼穡,金不從革,水不潤下」,則分別含有木冰(雨淞)、火災、糧荒、兵災、水災,並歷舉了歷史災禍。第2—4章按 《洪範》 「羞用五事」條,指出了「貌不恭,言不從,視不明,聽不聰、思不睿」,將分別造成 「恆雨」 (包括大雨、久雨、大水等)、「恆暘」(包括大旱、久旱、普旱、河川缺水等)、「恆燠」(包括冬溫、冬雷、冬無冰、溫燠生蟲、冬桃李梅開花或結實、霜不殺草、枯樹復生等)、「恆寒」(包括降雪、降雹、大寒、未當冰而冰、凍災、隕霜殺五穀及桑等)、「恆風」(包括大風、久風、暴風、地震、山崩川竭等)。還指出了「皇之不極」能產生「恆陰」(包括天陰不見日月、紫霧、塵雲、有蜺等)。第5章以天文異象(如日食、日月亂行、日異色、星隕、孛彗現等)作為災福之預兆,而日食現象之分類中,也附加有氣象條件的。如「厥食先大雨三日,雨除而寒,寒即食」、「厥食四方有雲、中央無雲,其日大寒」、「厥食既,先雨雹殺走獸」,「厥食先大風,食時日居雲中,四方無雲」等,上述恆雨、恆暘、恆燠、恆寒、恆風、恆陰及天文異象,均有歷史例子相附。

《五行志》從天人感應的角度把人事、氣象與災禍聯繫起來,有制衡君權的意味,雖充滿迷信附會,然而卻保留了一些古代氣象資料,以及古人的氣象觀,有一定參考價值,而且正由於《漢書》把《五行志》作為史志的一部分,中國歷代正史方才有將氣象災害列為專志的良好傳統,使中國氣象災害史料得以延續2 000餘年,這不能說不是《漢書·五行志》的開創之功。

作者簡介

班固 (32—92),字孟堅,東漢史學家文學家。扶風安陵 (今陝西咸陽東北)人。因續撰其父班彪 《史記後傳》,以私改國史罪下獄。釋放後任蘭台令史,修成 《漢書》。曾撰 《兩都賦》,並總結白虎觀會議。後因竇憲擅權事,受株連死獄中。

相關信息

《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以「齊全、新穎、系統、科學、穩定」為編纂原則[1],選收了1985年以前出版的自然科學、技術科學、綜合性科學、社會和人文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面500多個學科(包括主要學科及其分支學科)的名著,以及世界各大宗教的重要典籍。其中有科學上各主要學派[2]的代表作,文學藝術上各主要流派的代表作,宗教上各主要宗派的主要典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重要著作。大多數著作反映實際情況,符合歷史發展趨勢,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也有不正確的、非科學的;但都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對所收著作,從其特徵、版本、作者生平、規模、主要內容、學術或藝術價值、社會作用等方面作出了簡要的詮釋。

視頻

五行志 相關視頻

文化歷史:漢書的由來,班固是誰?
漢書中講到的這件事是真的嗎,歷史上的隋文帝竟然如此

參考文獻

  1. (論文)百科全書的編纂體制與體例,道客巴巴,2015-07-08
  2. 第十講科學學派_圖文,豆丁網,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