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央嘉措
倉央嘉措,(1683年-1706年)
倉央嘉措 | |
---|---|
倉央嘉措 | |
出生 | 1963年12月0日 |
逝世 | 1706年12月1683日 | (1705–1705歲)
職業 | 詩人 |
知名作品 | 《倉央嘉措情歌》、《十誡詩》 |
(藏文:ཚངས་དབྱངས་རྒྱ་མཚོ།;Tshangs-dbyangs-rgya-mtsho1683.03.01-1706.11.15),門巴族,六世達賴喇嘛,法名羅桑仁欽倉央嘉措,西藏歷史上著名的詩人、政治人物。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倉央嘉措生於西藏南部門隅納拉山下宇松地區烏堅林村的一戶農奴家庭,父親扎西丹增,母親次旺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寧瑪派佛教。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被當時的西藏攝政王第巴·桑結嘉措認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同年在桑結嘉措的主持下在布達拉宮舉行了坐床典禮。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被廢,據傳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押解途中圓寂。
倉央嘉措是西藏最具代表的民歌詩人,寫了很多細膩真摯的詩歌,其中最為經典的是拉薩藏文木刻版《倉央嘉措情歌》
目錄
個人簡介
六世達賴倉央嘉措(1683——1706),是西藏歷史上著名的人物。父名扎西丹增,信仰紅教;母名次旺拉姆。出生在門隅拉沃宇松地方,從小資質靈敏,曾拜五世班禪為師,落髮受戒,取法名為羅桑仁青·倉央嘉措。後被迎至布達拉宮,在著名學者桑結嘉措的直接培養下,學習天文歷算、醫學及文學等,對詩的造詣很深。二十歲時,作為上層統治階級爭權奪利犧牲品的倉央嘉措,開始了自己的流浪生活。先後週遊了青海、甘肅、蒙古、四川、西藏、印度、尼泊爾等地。曾當過乞丐,送過屍體,生活極為艱苦。由於接觸過廣大的人民群眾,有豐富的生活實踐,從而寫出了優美動人的《倉央嘉措情歌》 。一說倉央嘉措被解往北京途中遭害,所寫作品為二十五歲以前的東西。他身份尊貴,貴為西藏之王,卻有一顆不避世俗的心,嚮往自由、愛情、人世之樂。在佛的世界裡,他是一個「異類」,敢於突破世俗。在人的世界裡,他被稱為「世間最美的情郎」,敢於追求真愛。在藝術的世界裡,他是一朵奇葩,寫了許多流傳至今的詩句和情歌。
主要成就
倉央嘉措是藏族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所寫的詩歌馳名中外,不但在藏族文學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在藏族人民中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而且在世界詩壇上也是引人注目的一朵奇花異葩。引起了不少學者的研究興趣。藏文原著有的以手抄本問世,有的以木刻版印出,有的以口頭形式流傳。足見藏族人民喜愛之深。漢文譯本公開發表和出版者至少有十種,或用整齊的五言或七言,或用生動活潑的自由詩,受到國內各族人民的歡迎;英文譯本於1980年出版,于道泉教授於藏文原詩下注以漢意,又譯為漢文和英文。漢譯文字斟句酌,精心推敲,忠實準確並保持原詩風姿,再加上趙元任博士的國際音標註音,樹立了科學地記錄整理和翻譯藏族文學作品的典範。倉央嘉措在藏族詩歌上的貢獻是巨大的,開創了新的詩風,永遠值得紀念和尊敬。
倉央嘉措14年的鄉村生活,又使他有了大量塵世生活經歷及他本人對自然的熱愛,激發他詩的靈感。他不僅沒有以教規來約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根據自己獨立的思想意志,寫下了許多纏綿的「情歌」。他的詩歌約66首,因其內容除幾首頌歌外,大多是描寫男女愛情的忠貞、歡樂,遭挫折時的哀怨,所以一般都譯成《情歌》。《情歌》的藏文原著廣泛流傳,有的以口頭形式流傳,有的以手抄本問世,有的以木刻本印出,足見藏族讀者喜愛之深。中文譯本海內外至少有10種,國外有英語、法語、日語、俄語、印地等文字譯本。可見,《情歌》不僅在西藏文學史上享有盛譽,而且在世界詩壇上也聲名顯赫。
內容之美
倉央嘉措的詩歌表現了他短暫而傳奇一生的愛與憎、 苦與樂、 行與思、 感與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願望,主題積極深刻,其思想內容上的特點主要如下:
1、大膽的寫實性。倉央嘉措是宗教領袖人物, 但他敢於寫出自己的現實行動、 內心感受和生活理想, 突破了宗教對人性的束縛, 大膽地向傳統勢力挑戰, 表現出巨大的勇氣。
2、真摯的情感性。倉央嘉措的詩歌大多是描寫男女愛情的,詩中有初識乍遇的羞怯,有兩情相悅的歡欣, 有失之交臂的惋惜,有山盟海誓的堅貞,也有對於負心背離的怨尤, 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愛情生活的熱切渴望與真摯追求。
3、深刻的哲理性。倉央嘉措的詩歌, 有不少在敘事的同時,概括出豐富的人生哲理, 通俗中透着深刻, 給讀者以啟發。
形式之美
1、和諧的音樂美。倉央嘉措的詩歌運用了語言本身的抑揚節奏和藏族「諧體」 民歌的特點, 使詩歌韻律極強, 呈現出一種和諧的音樂美, 讀起來琅琅上口, 鏗鏘悅耳。主要表現在: 一是運用民歌「諧體」 的特點和語音的抑揚頓挫來體現韻律美。倉詩大多每首四句, 每句六個音節, 句法整齊, 每兩個音節一「頓」 ,每句分為三個「頓」 , 即「四句六音三頓」 , 再加上一、 三句表示語氣未完的「揚式」 和二、 四句收尾的「降式」 ,就顯得節奏清晰,起伏跌宕,簡短有力, 形成一種優美的音樂效果。
2、悠遠的意境美。倉央嘉措的詩歌大量地運用了比擬、 雙關、 象徵、 排比等手法, 以此烘托渲染氣氛, 塑造鮮明的藝術形象,創設出悠遠的藝術境界, 取得了完美的藝術效果。倉央嘉措堪稱使用意象傳情達意的巨匠,詩歌作品中各類意象比比皆是。事實上,意象的豐富性已經構成了倉央嘉措詩歌的顯著特點之一。
3、通俗的自然美。倉央嘉措所處的時代, 文人多受「年阿」 詩體的影響,崇尚典雅深奧、 講求詞藻堆砌之風盛行, 而他卻堅持將通俗的語言寫入詩篇, 使《情歌》 語言簡潔清新,平淡質樸,自然流暢, 柔美委婉。
軼事典故
悲情愛情
相傳倉央嘉措在入選達賴前,在家鄉有一位美貌聰明的意中人,他們終日相伴,耕作放牧,青梅竹馬,恩愛至深。倉央嘉措進入布達拉宮後,他厭倦深宮內單調而刻板的黃教領袖生活,時時懷念着民間多彩的習俗,思戀着美麗的情人。他便經常微服夜出,與情人相會,追求浪漫的愛情生活。有一天下大雪,清早起來,鐵棒喇嘛發現雪地上有人外出的腳印,便順着腳印尋覓,最後腳印進拉了倉央嘉措的寢宮。隨後鐵棒喇嘛用嚴刑處置了倉央嘉措的貼身喇嘛,還派人把他的情人處死(也有說法只是將情人驅逐出拉薩放逐到遠方),採取嚴厲措施,把倉央嘉措關閉起來。關於類似的浪漫傳說還很多,但都以悲劇而告終。
拒絕受戒
1702年6月,倉央嘉措在浩浩蕩蕩的僧團護送下離開拉薩,前往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按照計劃,他將在那裡為全寺的僧眾講經,然後由五世班禪羅桑益喜為他授比丘戒。這是一個按部就班的儀式,沒有人想過會出什麼岔子,然而就在所有人最期待的目光之下,倉央嘉措先是拒絕講經,隨後甚至連受戒都拒絕了。
放棄抵抗
桑結嘉措和拉藏汗的矛盾演化為一場戰爭,拉藏汗調集蒙古大軍擊潰藏軍,殺死桑結嘉措,並致書清政府,奏報桑結嘉措謀反,又報告說桑結嘉措所立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沉溺酒色,不理教務,不是真正的達賴,請予貶廢。康熙皇帝於是下旨:「拉藏汗因奏廢桑結所立六世達賴,詔送京師。」蒙古軍隊將倉央嘉措押送到哲蚌寺山下時被武裝僧人營救到寺廟裡,僧兵和蒙古軍隊戰鬥了三天三夜最後倉央嘉措為了避免無辜的傷害,獨自一人從哲蚌寺走了出來,放棄抵抗。寫下了那首著名的絕筆詩:白色的野鶴啊,請將飛的本領借我一用。
秘密轉世
洛桑嘉措死後,桑結嘉措按照五世達賴的遺囑,秘而不宣,秘密尋找轉世活佛,也就是倉央嘉措,而後秘密的送往錯那的巴桑寺里正式學習佛法,五歲開始學習文字,第一天就熟練的掌握了三十個字母,並能上下加字,逐一拼讀。7歲時學習佛法,8歲時開始學習《吐古拉》、《詩鏡注釋》等,而《詩鏡注釋》對於倉央嘉措的詩歌影響巨大,相當於是其成為詩人的啟蒙。
藝術形象
歌舞劇
北京國安劇院演出的《愛情的證悟》,製作人益西卓瑪。
文學
蘇纓和毛曉雯的小說《只為途中與你相見:倉央嘉措傳與詩全集》
白落梅小說《在最深的紅塵里重逢》
傅林小說《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最美詩集:不負如來不負卿(2)》
隨園散人小說《當倉央嘉措遇見納蘭容若(套裝2冊)》
姚敏小說《不負如來不負卿:六世達賴倉央嘉措的詩與情》
人物爭議
據說,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的冬天,在淒冷荒涼的青海湖畔,倉央嘉措並沒有死去,他逃了出來,此後隱姓埋名地活到了64歲。至於他是怎麼逃出來的,逃出來之後又去過哪裡,這就眾說紛紜了,大多數人比較相信的是一種「阿拉善說」,似乎也有很多證據證明這是真實發生的。而且,就算還有別的一些說法,和「阿拉善說」也沒有本質的衝突,到最後都可以歸入到這一大類里。「阿拉善說」的大概情節是,倉央嘉措逃了出來後,四處雲遊,先後週遊了青海、甘肅、蒙古、四川、西藏、印度、尼泊爾等地,據說曾當過乞丐,送過屍體,生活極為艱苦。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前後,他來到現內蒙古阿拉善旗,從此在此地生活,先後擔當了13座寺廟的住持,講經說法,廣結善緣,創下無窮的精妙業績。乾隆十一年(1746年),64歲的倉央嘉措染病去世,但他的事跡為廣大阿拉善人民傳誦,當地人民為他修建了靈塔,供奉了他的遺物。
關於倉央嘉措未死於赴京途中的說法,以蒙古喇嘛阿旺多吉所著《倉央嘉措秘史》最為詳盡。《秘史》中講:倉央嘉措被欽使解至青海的堆如納錯時,皇帝聖旨到,斥欽使辦事不周說:「爾等將大師迎至內地,安置何處?如何供養?」因之欽使懼罪,乃暗放倉央嘉措身子過去。之後,倉央嘉措經安多、康區,前往四川峨眉山,受到寺中僧眾熱情款待。然後返回藏區,經理塘、巴塘而到拉薩。又往山南朝拜桑耶、昌珠等寺廟。不料為拉藏汗所知,派人捉獲,於解往拉薩途中脫逃,乃遠遊尼泊爾和印度,復經聶拉木、定日、門域、工布、塔布返回拉薩。被人認出,因此存身不住,乃遠走高飛。先後巡遊於青海、蒙古等地。清聖祖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遊歷北京,半年後返回蒙古阿拉善旗,以此為駐錫地而活動於蒙古、青海一帶。乾隆十一年(1746年)圓寂 ,終年六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