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修道,義為對「」的修煉,或稱修真,對真炁的修煉,以希煉為真人;是信仰道教的古人希望「長生久視」,通過對生命理解和平常對自己身體的觀察,總結出的精神和身體的修煉方法。道教修道之人要看的典籍一般有《道德經》、《周易參同契》、《悟真篇》、《清靜經》、《太平經》[1]等。儒教和佛教也沿用「修道」詞彙,與修行基本同義。

目錄

概述

修道法,至春秋時期形成了儒家和道家兩大派,後發展出的儒教和道教擴展了兩者的理論。

孔子為首的儒家繼承和發揚堯舜禹湯的文武之道,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入世之法。其門徒曾子所著的《大學》,子思所著的《中庸》,闡述儒家的養生修身心法。曾子謂:「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子思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曾子的「止於至善」和子思的「致中和」都是要求調適性情,使之處於中和、至善之地,有益於心身的健康。又如孟子所說的:「人有雞犬放,而知求之,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儒家養生之道要懂得「收放心」,「養吾浩然之氣」。儒家在兩宋時期發展出程朱理學[2],具有宗教化的特徵,也稱為儒教。

道家以老子為首,其《道德經》已成為道教之祖書,道教又對道家的修身法進行了宗教化的發展。莊子的《南華經》(即《莊子》)、魏伯陽的《參同契》、張伯端的《悟真篇》,以及後來的「丹經(煉丹)、道書(道經、善書)」,無不闡述發揚養生修道觀。老子之道其大則無所不包,其細則無所不入。生天地,育萬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道生「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提倡「虛無」或「無為」,虛中有實,無中生有,認為萬物從虛無中來,在養生上則是虛其心而實其腹,從而強其身而壯其骨。「無為」實是無不為,指存無為之心,而行有為之法 (或存有為之心,而行無為之法),即存無守有:「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道教還吸收了佛教的因果輪迴觀點和禪定,將行善、積功德作為修道的一種入世方法,禪定則融入自家的理解,自開一派,稱為打坐。

釋家即佛教,西漢時傳入中國,至隋唐達到鼎盛時期。佛家也有一套養生之道。儒、釋、道名為三家,其養生之道則互有傳授,互相吸收。

視頻

修道 相關視頻

張至順真人論修道
如何得道?2000多年前,老子的大弟子寫下了修道秘笈

參考文獻

  1. 《太平經》 ,360個人圖書館,2014-3-28
  2. 程朱理學 程朱理學的基本觀點,歷史上的今天,201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