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藜屬
刺藜屬 |
刺藜(學名:Chenopodium aristatum L.)屬於雙子葉植物、綱藜科、藜屬的植物。植物體通常呈圓錐形,高15-40cm。莖直立,多分枝,有條紋,全草灰黃至黃綠色,秋後常帶紫紅色,全草於夏、秋採集。洗淨、曬乾,有藥用價值。
春季的刺藜幼苗也可用於烹製菜餚。因常生長于田間,對農作物有一定的危害性,《中華本草》中對其描述為耕地雜草。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學名:刺藜
- 拉丁學名:Chenopodium aristatum L.
- 別稱:紅小掃帚苗、鐵掃帚苗、雞冠冠草、刺穗藜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中央種子目
- 科:藜科
- 亞科:環胚亞科
- 族:藜族
- 屬:藜屬
- 分布區域: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
- 英文名:awned goosefoot
形態特徵
雙子葉植物綱一年生草本,植物體通常呈圓錐形,高10-40厘米,無粉,秋後常帶紫紅色。
莖直立,圓柱形或有棱,具色條,無毛或稍有毛,有多數分枝。葉條形至狹披針形,長達7厘米,寬約1厘米,全緣,先端漸尖,基部收縮成短柄,中脈黃白色。
復二歧式聚傘花序生於枝端及葉腋,最末端的分枝針刺狀;花兩性,幾無柄;花被裂片5,狹橢圓形,先端鈍或驟尖,背面稍肥厚,邊緣膜質,果時開展。
胞果頂基扁(底面稍凸),圓形;果皮透明,與種子貼生。種子橫生,頂基扁,周邊截平或具棱。花期8-9月,果期10月。
地理分布
生長環境
刺藜為農田雜草,多生於高粱、玉米、穀子田間,有時也見于山坡、荒地等處。 適生於砂質土壤,極耐旱。
鑑別
性狀鑑別
全草灰黃至黃綠色。葉皺縮破碎,全緣。花序生於枝端及葉腋,最末端的分枝針刺狀。胞果圓形,果皮透明膜質,與種子貼生。種子圓形,黑褐色,長不及1毫米,有光澤。氣微,味微苦
顯微鑑別
粉末特徵 1、葉上表皮細胞垂周壁平直,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均有不定式氣孔。2、胞果表面觀:果皮薄膜狀,表面皺縮,細胞輪廓不清。3、種皮表皮細胞柵狀,棕色。4、花冠裂片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砂晶。5、柱頭細胞多數是長乳突狀。6、花粉粒圓球形,直徑約20μm,表面隱約可見散孔點。7、枝端尖刺,由眾多端尖的薄壁細胞組成。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藥材基源:為藜科植物刺藜的全草
用法用量
食用價值
涼拌刺藜苗
原料:刺藜苗500g,熟松仁40g,熟腰果碎40g,熟芝麻5g,精鹽3g,白糖3g,雞精5g,香油15g,色拉油10g。
製法:刺藜苗擇洗乾淨,放入加有色拉油、精鹽的沸水鍋中,焯至斷生撈出,用純淨水過涼,擠干水分,用精鹽、白糖、雞精、香油調味後碼入盤中,上面撒上松仁、腰果碎和熟芝麻即可。
特點:口味咸鮮,滑潤嫩爽。
雙味刺藜
原料:初春刺藜苗200g,乾麵粉50g,紅油汁(紅油10g,高湯25g,姜5g,鹽2g)、蒜茸汁(蒜蓉10g,白醋20 g,鹽2g,味精5g,香油5g)。
製法:刺藜苗揀擇洗淨,控干水分,然後加入麵粉,調拌均勻後上竹籠旺氣蒸8分鐘至熟,端在盤子上,用筷子把刺藜苗趁熱挑散 和裝在料碗中的紅油汁、蒜茸汁同時入席即可。
特點:刺藜綿潤鮮美,口感別致。
脆皮刺藜苗
原料:刺藜苗300g,精鹽4g,味精2g,麵粉200g,生粉80g,泡打粉6g,蛋清2g,水適量,色拉油800 g(耗100g)。
製法:
①將麵粉、生粉、泡打粉、蛋清、鹽、味精、色拉油10g放入盆中,攪拌均勻即成脆皮糊。
②刺藜苗洗淨,加鹽、味精醃漬10分鐘,瀝乾水分後裹上脆皮糊,逐一放入燒至四成熱的色拉油中,小火浸炸4分鐘,撈出控油,裝盤即可。
特點:色澤悅目,口感酥脆。 香煎刺藜餅
原料:刺藜苗200g,魚茸200g,蝦膠150g,肥膘末8g,精鹽4g,味精2g,雞粉3g,生粉30g,雞蛋5個,薑汁酒10g,白糊椒粉2g,蔥椒絲適量,色拉油150g。
製法:
①將刺藜苗擇洗乾淨,入沸水中氽水斷生,過涼後擠干水分,切成細茸和魚茸、蝦膠、肥膘末共納一盆,放入薑汁酒、胡椒、鹽、味精、雞粉調成餡。
②將餡分成10等份,做成刺藜餅生坯,拍粉拖蛋液,放入三成熱的油鍋中,小火煎製成熟,裝盤,上面撒上蔥椒絲即成。 特點:色澤碧綠,鮮嫩可口。[1]
參考文獻
- ↑ 荒野維生野菜系列——刺藜」,雜家黃藥師, 19-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