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副櫛龍屬
圖片來自kknews

副櫛龍屬似櫛龍屬(屬名:Parasaurolophus,意為「幾乎有冠飾的蜥蜴」),是鴨嘴龍科恐龍的一屬,是鴨嘴龍科裡面發現化石最多、最具代表性的一個屬,生存於晚白堊紀北美洲,約7,650萬年到7,300萬年前。

副櫛龍是種植食性恐龍(實際上要到中生代末期才有禾本科植物,所以不能稱為草食性恐龍),可以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連接鼻頭一直到後腦勺的頭冠為其標誌性特徵。目前已有三個被承認種:模式種沃克氏副櫛龍P. walkeri)、小號手副櫛龍P. tubicen)以及短冠飾的短冠副櫛龍P. cyrtocristatus)。

副櫛龍的首次敘述是在1922年,由威廉·帕克斯(William Parks)藉由在亞伯達省發現的一個頭顱骨與部分骨骸敘述。副櫛龍為常見的鴨嘴龍類,但目前良好標本為少數,化石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美國新墨西哥州猶他州。副櫛龍因牠們的頭蓋骨上大型、修長的冠飾著名,冠飾往頭後方彎曲。副櫛龍的最親近物種應是最近在中國新發現的卡戎龍,兩者的顱骨類似,可能具有相似的冠飾。這種結構引起許多科學文獻的討論;現在對於該冠飾主要功能的意見包括:辨別性別與物種、共鳴器、以及調節體溫。

副櫛龍最先被認為與櫛龍(有冠飾的蜥蜴)是近親,但並非如此,反而是和沒有頭冠的愛德蒙托龍相近。

目錄

敘述

副櫛龍只發現過部分身體骨骸。沃克氏副櫛龍的模式標本身長10-12公尺,頭顱骨與冠飾長1.6公尺。小號手副櫛龍模式標本的頭顱骨與冠飾超過2公尺,顯示牠們比沃克氏副櫛龍大[1]。副櫛龍重達7噸[2]。從目前唯一發現的前肢顯示,牠們的前肢比其他鴨嘴龍科恐龍的前肢短,並擁有短而寬的肩胛骨。沃克氏副櫛龍的模式標本股骨長達103公分,而且股骨粗壯。副櫛龍上臂與骨盆都很粗壯[3]

如同其他鴨嘴龍類,副櫛龍是二足恐龍,但可以轉換成四足行走。副櫛龍可能在尋找食物時採用四足方式,而在奔跑時採用二足方式。副櫛龍脊椎上的神經棘高大,這特徵常見於賴氏龍亞科恐龍,這特徵增加背部高度,超過臀部的高度。已發現沃克氏副櫛龍的皮膚痕跡,顯示皮膚上有瘤狀鱗片[4]

副櫛龍最著名的特徵是頭頂上的冠飾,由前上頜骨鼻骨所構成,從頭部後方延伸出去。在沃克氏副櫛龍模式標本的脊椎上,一個可能是冠飾接觸到背部的地方,神經棘上有個凹口,但這可能是該個體的病理。替副櫛龍命名的威廉·帕克斯(William Parks),假設從冠飾到脊椎凹口有個韌帶用來支撐頭部,但這似乎不太可能。在許多重建模型裡,冠飾到頸部則是有塊皮膜。

副櫛龍的冠飾是中空的,內部有從鼻孔到冠飾尾端,再繞回頭後方,直到頭顱內部的管。沃克氏副櫛龍的管最簡單,而小號手副櫛龍的管最複雜,有些管是不通的,而其他管是交叉、分開的。沃克氏副櫛龍、小號手副櫛龍的冠飾較長、微彎,而短冠副櫛龍的冠飾較短[5]

發現與命名

副櫛龍的模式標本(編號ROM708)包含一個頭顱骨與部分骨骸,缺少膝蓋以下的後肢與大部分的尾巴。該標本是在1920年,由一個多倫多大學的野外隊伍在加拿大亞伯達省紅鹿河畔的桑德河附近所發現。這個標本的發現地點目前為恐龍公園組,年代為上白堊紀坎潘階;而該化石被威廉·帕克斯命名為沃克氏副櫛龍P. walkeri),以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董事會主席Byron Edmund Walker爵士為名。儘管在亞伯達省發現了副櫛龍的第一個標本,但牠們的化石在該省仍然少見。除了模式標本以外,在恐龍公園組另發現了一個部分顱骨[6]、以及三個缺少顱骨的標本,可能屬於副櫛龍。在蒙大拿州海爾河組,發現了疑似沃克氏副櫛龍的化石,該地層的年代為馬斯垂克階晚期。這些未經處理過的蒙大拿州化石,是蘇利文、威廉森在1999年重新研究副櫛龍時發現的。

在1921年,大約是亞伯達省的化石被發現、命名的同時,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 Hazelius Sternberg)在新墨西哥州聖胡安縣基特蘭德組發現了一個部份頭顱骨,該地層較恐龍公園組年輕。這個化石被送到瑞典烏普薩拉卡爾·維曼(Carl Wiman)在1931年將牠們敘述成第二個種,小號手副櫛龍P. tubicen[7]

種名tubicen衍化自拉丁語中的吹鼓手。小號手副櫛龍的第二個接近完整頭顱骨(編號NMMNH P-25100)是在1995年於新墨西哥州發現。在1999年,羅伯特·蘇利文(Robert Sullivan)與湯瑪斯·威廉森(Thomas Williamson)使用電腦斷層掃描來檢驗這個頭顱骨,並在一個專題論文上討論小號手副櫛龍的生理結構、分類,以及冠飾的功能。湯瑪斯·威廉森稍晚提出了一個獨立的研究,提出不同的分類結論。

在1961,約翰·奧斯特倫姆(John Ostrom)敘述了另一個保存良好標本,並命名為短冠副櫛龍P. cyrtocristatus)。這個標本包含一個部份頭顱骨,上有圓、短冠飾,以及頭顱後的大部分骨骸,除了足部、頸部、以及部分尾巴以外;該標本目前位於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短冠副櫛龍的種名cyrtocristatus拉丁語中意為「變短的冠飾」。短冠副櫛龍被發現於Fruitland組頂層,以及其上的Kirtland組底層。

在1979年,大衛·威顯穆沛(David B. Weishampel)與詹姆斯·詹森(James A. Jensen)在猶他州加菲爾德縣凱帕羅維茨組發現了一個副櫛龍的部份頭顱骨,該地層年代為坎潘階。這個頭顱骨與另一個猶他州所發現的頭顱骨,就冠飾的形態上屬於短冠副櫛龍。

參考文獻

  1. (英文)Lull, Richard Swann; and Wright, Nelda E. Hadrosaurian Dinosaurs of North America.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Special Paper 40.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42: 229. 
  2. (英文)Glut, Donald F. Parasaurolophus. Dinosaurs: The Encyclopedia.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 Co. 1997: 678–684. ISBN 0-89950-917-7. 
  3. (英文)Brett-Surman, Michael K.; and Wagner, Jonathan R. Appendicular anatomy in Campanian and Maastrichtian North American hadrosaurids. (編) Carpenter, Kenneth (ed.). Horns and Beaks: Ceratopsian and Ornithopod Dinosaurs.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6: 135–169. ISBN 0-253-34817-X. 
  4. (英文)Parks, William A. Parasaurolophus walkeri,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crested trachodont dinosaur. University of Toronto Studies, Geology Series. 1922, 13: 1–32. 
  5. (英文)Ostrom, John H. A new species of hadrosaurian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of New Mexico.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1961, 35 (3): 575–577. 
  6. (英文)Evans, David C.; Reisz, Robert R.; and Dupuis, Kevin. A juvenile Parasaurolophus braincase from Dinosaur Provincial Park, Alberta, with comments on crest ontogeny in the genu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7, 27 (3): 642–650. 
  7. Template:DeWiman, Carl. Parasaurolophus tubicen, n. sp. aus der Kreide in New Mexico. Nova Acta Regia Societas Scientarum Upsaliensis, series 4. 1931, 7 (5):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