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拉丁語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拉丁語(lang-lalingua latīna,IPA-laˈlɪŋɡʷa laˈtiːna|IPA),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屬於印歐語系意大利語族。是最早在拉提姆地區(今意大利的拉齊奧區)和羅馬帝國使用。雖然現在拉丁語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死語言,但仍有少數基督宗教神職人員及學者可以流利使用拉丁語。羅馬天主教傳統上用拉丁語作為正式會議的語言和禮拜儀式用的語言。此外,許多西方國家的大學仍然提供有關拉丁語的課程。[1]

英語和其他西方語言創造新詞的過程中,拉丁語一直得以使用。拉丁語及其後代羅曼諸語是意大利語族中僅存的一支。通過對早期意大利遺留文獻的研究,可以證實其他意大利語族分支的存在,之後這些分支在羅馬共和國時期逐步被拉丁語同化。拉丁語的親屬語言包括法利斯克語奧斯坎語翁布里亞語[2]但是,威尼托語可能是一個例外。在羅馬時代,作為威尼斯居民的語言,威尼托語得以和拉丁語並列使用。

拉丁語是一種高度屈折的語言。它有三種不同的,名詞有七,動詞有四種詞性變化、六種時態、六種人稱、三種語氣、三種語態、兩種、兩個。七格當中有一格是方位格,通常只和方位名詞一起使用。呼格與主格高度相似,因此拉丁語一般只有五個不同的格。不同的作者在行文中可能使用五到七種格。形容詞與副詞類似,按照格、性、數曲折變化。雖然拉丁語中有指示代詞指代遠近,它卻沒有冠詞。後來拉丁語通過不同的方式簡化詞尾的曲折變化,形成了羅曼語族

拉丁語與希臘語同為影響歐美學術宗教最深的語言。在中世紀,拉丁語是當時歐洲不同國家交流的媒介語,也是研究科學哲學神學所必須的語言。直到近代,通曉拉丁語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學科教育的前提條件;直到20世紀,拉丁語的研究才逐漸衰落,重點轉移到對當代語言的研究。[3]

名稱

拉丁語的中文名稱在文獻中曾有40多種異譯,如「大西字」、「紅毛字」、「番字」、「喇提諾」、「臘底諾」、「辣第諾」、「拉替努」、「賴丁」、「羅典」等。[4]

拉丁語在語言史中的地位

在英語中,「I」(我[主格])、「me」(我[賓格])、「is」(是)、「mother」(母親)、「brother」(兄弟)、「ten」(十),這些詞實際上是以某種方式被歐洲人亞洲人已經說了上千年的詞。

目前為止,並不清楚這些詞到底有多麼古老。雖然它們的拼寫和發音因時空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這些人類思想符號的基本要素卻能夠越過這樣的時空跨度,一直留存到今天。從下面這個簡表就可以看出這一點。[5] 同源詞相互之間是有關聯的。然而在它們當中,除英語是從盎格魯-撒克遜語派生出來的以外,沒有任何一種語言是直接從另一種語言派生出來的。其他語言都可以回溯到一種共同的祖語。這種語言現已消亡,但根據留存下來的語言證據,可以推斷它的存在。

所有這些「親戚語言」或同源語的源始語(現己消亡)一般稱為原始印歐語,因為它的派生語既出現在印度附近(梵語、伊朗語),也出現在歐洲(希臘語、拉丁語、日耳曼語凱爾特語斯拉夫語波羅的語)。據文獻考證,這些語言中最古老的是梵語、伊朗語、希臘語和拉丁語,這些文獻均可追溯到公元前。[6]

英語是從與拉丁語同源的盎格魯撒克遜語中派生出來的。盎格魯撒克遜語早先從拉丁語中借用過一些詞彙。

公元7世紀時,又有更多的拉丁詞被吸收進來,這主要是由於坎特伯雷的聖奧古斯丁(不是那個著名的希波的聖奧古斯丁)著作的影響,他曾受教皇格列高利差遣,力圖使盎格魯人皈依基督教

征服者威廉於1066年統治英格蘭之後,諾曼法語成為上流語言,盎格魯-撒克遜語被看作是戰敗者和農奴講的劣等語言。盎格魯-撒克遜語不再是文學語言,而是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土話。

然而,又過了大約兩個世紀,隨着諾曼人的後裔最終與當地英國人融合,盎格魯-撒克遜語又重新得到了肯定。但是由於自身的貧乏,它在成為文學語言之前,不得不在文學、思想和文化上借用數百個法語詞。

到了13、14世紀,隨着這種借用的不斷增多,中古英語慢慢發展出來,其代表人物便是於1400年去世的傑弗里·喬叟。除了這些含有拉丁詞根的法語詞被吸收進來,還有一些詞是直接從拉丁語借過來的。

到了16、17世紀,文藝復興重新喚起了人們對於古典作品的興趣,從而使這一過程得到加強。從那以後,拉丁語一直是許多新詞特別是科學語彙的來源。

既然英語經由盎格魯-撒克遜語而與拉丁語同源而且英語從拉丁語中直接或間接地借用了許多詞彙,所以很容易用英語的詞彙來說明同源和派生現象。

例如,「brother」(兄弟)一詞與拉丁詞 「frāter」(兄弟)同源,而 「fraternal」(兄弟的)顯然是由 「frāter」派生出來的。[7]

拉丁語歷史

拉丁語原本是意大利亞平寧半島中西部、台伯河下游拉提姆(Lang-la|Latium}}),一個稱為拉丁人的部落的方言

公元前8世紀,羅馬(Lang-la|Rōma}})成為拉提姆地區的中心,於是周圍各部落也自稱羅馬人(Lang-la|Romānus, 複數:Romānī}})。羅馬建國後,經歷了王政時期(公元前7世紀 - 前510年)、共和時期(公元前510年 - 前27年)和帝國時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隨着國家版圖的擴大,拉丁語不僅在亞平寧半島取得統治地位,淘汰了其他親屬語言,而且作為官方語言推廣到羅馬帝國的各個行省——西起伊比利亞半島,東抵黑海之濱,北自布列塔尼半島,南達非洲地中海沿岸。

拉丁語的歷史發展可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史前拉丁語

史前拉丁語(Lang-en| Pre-literary Latin}})(公元前250年以前),最古文獻是公元前6世紀的「普雷內斯太金飾針」上的4詞銘文:

MANIOS MED FHEFHAKED NUMASIOI

相當於古典拉丁語的「Manius me fecit Numerio」,意味「此飾針乃馬尼烏斯為努梅利烏所制」。[8]

古體拉丁語

古體拉丁語({Lang-en| Archaic Latin}})(公元前250年 - 前90年),羅馬自公元前4世紀開始向外擴張,至公元前1世紀已使整個意大利拉丁化。不過,在此期間拉丁語尚沒有統一的規範。公元前3~2世紀,古拉丁語的代表人物包括詩人恩紐斯以及深受希臘影響的喜劇作家普勞圖斯泰倫提烏斯

  • 恩紐斯({Lang-la| Quintus Ennius}})(前239年 - 大約前169年)。著有史詩《編年史》,被譽為羅馬詩歌之父。
  • 普勞圖斯({Lang-la| Titus Maccius Plautus}})(大約前254年 - 前184年)。著有《商人》、《凶宅》等21種詩體喜劇,是現存最早的拉丁語文學作品。
  • 泰倫提烏斯({Lang-la| Publius Terentius Afer}})(前185年 - 前161年)。著有《婆母》、《兩兄弟》、《安德羅斯女子》等多部詩劇傳世。[8]

古典拉丁語

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皇帝時期使用的書面語稱為「古典拉丁語」({Lang-la|latina classica}})(英語: Classical Latin)(前80年 ~ 公元2世紀,即共和晚期至帝國初期)大致相當於拉丁語文學史上的黃金時代(前90年~公元14年,即屋大維逝世時)和白銀時代(14年~117年,即圖拉真逝世時;或者 180年,即奧勒留逝世時)。到黃金時代,拉丁語已經形成有統一規範的標淮語,詞彙豐富,句法完善,表現力強。

黃金時代拉丁語的主要代表作者有:

  • 西塞羅({Lang-la|Marcus Tullius Cicerō}})(前106年 - 前43年),曾任執政官,作家,演說家。著有《論演說家》、《論共和國》、《反肺力辭》(14篇演說)、長詩《我的執政》和《我的時代》,另遺下書信900多封。
  • 凱撒({Lang-la| Gaius Julius Caesar}})(前102年或100年 - 前44年),曾任執政官、軍事家、演說家,散文作家。著有《高盧戰記》({Lang-la| Bellum Gallicum}})等,其著作和演說皆有文學價值。
  • 尼波斯({Lang-la| Cornelius Nepōs}})(前99年 - 前24年),史學家,傳記文學家。著有《名人傳》、《年代學》、《軼事集》等。
  • 盧克萊修({Lang-la| Titus Lūcrētius Carus}},前96年 - 前55年),著有長詩《物性論》(lng-la| Dē Rērum Nātūrā}})和許多哲學論文。
  • 薩盧斯特({Lang-la| Gaius Sallustius Crispus}},前86年 - 前35年或34年),政治家,歷史學家。著有《喀提林戰爭》、《朱古達戰爭》、《歷史》(僅存殘篇)。
  • 卡圖盧斯({Lang-la| Gaius Valerius Catullus}},大約前84年 - 大約前54年),抒情詩人。作品於2-13世紀失傳,手稿在13世紀為人發現,流傳下來的有116首詩。
  • 維吉爾({Lang-la| Publius Vergilius Maro}},前70年 - 前19年),詩人。著有民族史詩《埃涅阿斯記》(12卷)和牧歌多首。
  • 賀拉斯({Lang-la| Quintus Horātius Flaccus}})(前70年 - 前19年),詩人。著有《諷刺詩集》、《長短句集》、《歌集》(4卷)、《書札》(多卷,其中第3卷通稱《詩藝》)。
  • 李維(Titus Livius)(前59年 - 公元17年),歷史學家。著有《羅馬史》(142卷)。
  • 奧維德(Publius Ovidius Naso)(前43年 - 公元17年),詩人。著有《愛情詩》(5卷)、《變形記》(15卷)、《歲時記》(12卷)等。

這些代表人物反映的古典拉丁語,成為後世歐洲學校的必修科目和學術界研究的主要對象。[8]

古典後拉丁語

古典後拉丁語(14年-200年)包括文學史上的白銀時代(14年-117年或118年)是早期羅馬帝國的語言。它基本上仍遵循黃金時代的語法規範,但句法結構有所革新,散文中吸收了某些詩歌成分,修辭手法更加豐富。

白銀時代拉丁語的代表作者有:

  • 塞內卡({Lang-la|Lucius Annaeus Seneca}},約前4年 - 公元65年)哲學家,雄辯家,悲劇作家。著有哲學論文《安慰》、《道德論》等,悲劇《特洛伊婦人》、《奧狄浦斯》以及政治諷刺文章。
  • 昆提良({Lang-la|Marcus Fabius Quīntiliānus}},35年 - 95年)修辭學家,教育家。有巨著《雄辯家的培訓》以及《長篇雄辯術》、《短篇雄辯術》。
  • 馬提亞爾({Lang-la|Marcus Valerius Mārtiālis}},38年或41年 - 104年)銘辭作家。寫了1500多首銘辭,從多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許多詩句後來成為警句。
  • 塔吉突士({Lang-la|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名亦可能為Gaius,約55年 - 117年)歷史學家,曾任執政官。著有《日耳曼尼亞》、《歷史》(12卷)、《編年史》(18卷,今仍存若干殘篇)。
  • 尤維納利斯({Lang-la|Decimus Iunius Iuvenālis}},55年或60年 - 約127年)詩人。著有《諷刺詩》。
  • 老普林尼({Lang-la|Gaius Plīnius Secundus}},23年 - 79年)科學家,散文作家。曾寫過7部作品,但現存的僅有《博物志》(37卷)。
  • 小普林尼({Lang-la|Gaius Plīnius Caecilius Secundus}},61年或62年 - 113年)老普林尼的養子,曾任執政官,遺有9卷信札選集,反映羅馬全盛時期的狀況,具有社會價值。
  • 阿普列尤斯({Lang-la|Lucius Apuleius}},約124年 - 170年以後)哲學家,散文作家。因小說《金驢記》(自稱《變形記》)成名,另著有《佛羅里達》此外,寫過數卷論述柏拉圖的哲學著作(多已遺失)。[8]

晚期拉丁語

晚期拉丁語(公元3世紀至6世紀,即羅馬帝國後期至西羅馬帝國覆沒之後一百年這段時期),2-6世紀民眾所使用的口語則稱為「通俗拉丁語」(Lang-la|sermo vulgaris}})。主要代表人物是一些基督教神職人員。這些人都受過良好教育,由於傳教的需要,比較了解人民大眾的口語,從而對通俗拉丁語採取開明的態度。

早期的重要人物有:

特爾圖良(Tertullianus,160年~220年以後)、西普里安(Cyprianus,St.,200年? - 258年)、拉克坦提烏斯(Lactantius,240年 - 326年)、安布羅斯(Ambrosius,St.,339年? - 397年)等

影響最大的人物是:

哲羅姆(Jerome,St.,347年 - 419年或420年)學識淵博,在383年~405年期間,將希伯來文文本《舊約》和希臘文本《新約》譯成接近大眾口語的拉丁語。他宣稱:「為使讀者容易理解,我特地採用普通人所說的口語。」這個譯本後世習稱Vulgate,即通俗拉丁文譯本,對中世紀影響很大。從這部成書於1407年以教會拉丁語寫成的聖經可以看出,這個古羅馬的語言對後世文化(主要指歐洲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聖奧古斯丁(Augustine,St.,354年 - 430年)著有《懺悔錄》、《論上帝之城》等,語言接近大眾口語(Lang-la|ad ūsum vulgī}})。他聲稱,只要蠻人是基督徒,即使他們把羅馬征服,也無關緊要。[8]

衰落

羅馬帝國衰落時期的拉丁語發生了質的變化。6至8世紀的通俗拉丁語變化迅速。變格詞尾大部分消失,介詞和助動詞使用得日益廣泛,虛擬式常與陳述式混用。結果古典拉丁語漸漸與通俗拉丁語脫節,終於變成一種書面語[8]而中世紀時,通俗拉丁語的地域變體(方言)則在此後數百年中逐漸分化,又衍生出了若干獨立的「羅曼諸語」。其中包括東部羅曼語羅馬尼亞語達爾馬提亞語(1898年已滅亡);薩丁語意大利語西部羅曼語法語羅曼什語加泰羅尼亞語奧克語(包括有名的普羅旺斯方言),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加里西亞語阿拉貢語。十六世紀後西班牙葡萄牙勢力擴張到整個中美洲南美洲,因此中南美洲又稱「拉丁美洲」。[9]

拉丁語向羅曼語族諸語言演化的過程中,失去了很多單詞的語法變化詞尾。特別是名詞的變格詞尾,在很多羅曼語中已經完全喪失(一些代詞除外)。但名詞變格在羅馬尼亞語中仍然有所保留。

後續影響

雖然拉丁語作為口語消亡了,但它作為歐洲社會的書面共同語繼續使用了1000年左右。基督教歐洲興起後,拉丁語的影響力進一步加深。從中世紀至20世紀初葉,拉丁語不僅是天主教的禮儀語言和公用語,而且是學術著作、學術論文乃至文學作品的寫作語言。許多世界著名學者都曾經用拉丁語著述,如:波蘭哥白尼法國笛卡爾英國培根牛頓德國萊布尼茨高斯荷蘭斯賓諾莎瑞士歐拉瑞典林奈等。[8]此外,拉丁語作為外交語言使用到18世紀,而醫學生物學等領域裡一些學術的詞彙或文章,例如生物分類法的命名規則至今仍然得以廣泛使用。

拉丁語在一定程度上也曾直接或間接地對漢語施加過影響。由於英語中有50%到80%的單字來自拉丁語(越是學術性的文獻,其拉丁語成分越高),許多拉丁語詞通過英語進入了漢語。如漢語「卡」(英語:card)來自拉丁語的charta(最早來自希臘語)。公共汽車的音譯「巴士」(英語:bus)這個稱呼來自19世紀的法國,當時法國人稱公交車為omnibus(即拉丁語:「給一切人的」、「公用的」),這個詞在今天的羅曼語族語言中仍存在,如西班牙文的公共汽車可用ómnibus。此外,一些現代漢語中的說法雖然沒有明顯的「外國味」但實際上也和拉丁語有關係。比如「我熱愛我的祖國」中「熱愛」來自英文的ardently love(來自拉丁語的ardenter amare)。這種說法在古代漢語中是找不到的。[10]

現在只有梵蒂岡仍在使用拉丁語。拉丁語和希臘語西歐文化史上影響最大的兩種語言。所以歐洲語言中都有大量拉丁語借詞和利用拉丁語詞(語)素創造而後廣為通用的所謂國際詞

拉丁語字母和發音

字母

現在所使用羅馬字母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它們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紀法國圖爾聖馬丁修道院修士們的加洛林手書體加洛林文藝復興使之得以完善,後來通過11、12世紀的手稿以及15世紀最古老的意大利印本流傳下來。這些修士根據半安色爾字體發展出了小寫字母,而半安色爾字體又源於羅馬帝國時期的安色爾字體和方塊大寫字。現今,人們習慣於將羅馬字母與希臘字母區分開來,但事實上,羅馬人從伊特魯里亞人那裡學會了書寫,而伊特魯里亞人又是從公元前8世紀定居於那不勒斯附近的希臘移民那裡學會了書寫。因此,羅馬字母實際上只是希臘字母的一種形式。但在這方面,希臘字母是從閃米特人的一支即肺尼基人那裡得到的。而再往前追溯,早期閃米特人似乎又受到了埃及象形文字的啟發。

羅馬字母是英文字母的源頭,只是其中缺少字母j(long-I)和W(double-U),而且字母v最初既相當於元音u,也相當於輔音w。雖然直到公元2世紀,圓底的u的形式才出現,但是為了方便,現在的版本大多v和u並用。字母k(發音同於c)比較罕用,僅在少數幾個詞中出現於a之前。到了羅馬共和國晚期,字母y和z開始被用於拼寫源於希臘的詞。

拉丁語並不使用發音拉丁語中元音的發音有長和短兩種。長元音的持續時間一般是短元音的兩倍 (就像音樂中的二分音符之於四分音符),許多教科書書中以長音符號標出(比如ā);沒有長音符號的元音就是短元音。長音符號所指示的發音區別往往對於含義極為關鍵(例如,Liber是名詞,意為「書」,而Līber則是形容詞,意為「自由的」)。[11]

拉丁語語法

拉丁語是個綜合語,複雜的詞形變化體系構成了拉丁語語法的主要部分。這些變化通常使用在詞尾添加後綴構成(外部屈折)或者變化詞幹的輔音或元音(內部屈折)。對於名詞、形容詞和代詞,這種變化叫做「變格」(lang|la|declinatio}}),對於動詞,叫做「變位」(lang|la|conjugatio}})。初學者一開始就得熟記相當數量的規則,常常招致挫折。德國詩人海涅曾因不能熟記,感歎「要是羅馬人得先學好拉丁文,他們大概沒剩多少時間征服世界」。[12]

名詞

一般每個名詞都有六個的區別;更多的可以有七個,少的可能只有兩個。名詞的七個格是:

  • 主格」([casus] nominativus; lang-en|nominative case}})在通常情況下,羅馬人用主格來指示一個限定動詞的主語。
  • 賓格」([casus] accusativus; lang-en|accusative case}})羅馬人用賓格來表示動詞動作的直接賓語,即受到動詞動作直接影響的人或事物。它也可以用作某些介詞(例如ad,to;in,into;post,after, behind)的賓語。
  • 與格」([casus] dativus; lang-en|dative case}})羅馬人用與格來表示間接受到動詞動作影響的人或事物,類似於英語中的「(to)sb.」,即間接賓語,這是與格最常見的用法。在大多數情況下,與格的含義可以通過把to或for與名詞連用來確定。
  • 奪格」([casus] ablativus; lang-en|ablative case}})奪格有時又稱離格或狀語(adverbial)格,羅馬人在用下述觀念修飾或限制動詞時會使用奪格:手段(或工具)、施事者、伴隨、方式、地點、時間。羅馬人有時把奪格與介詞連用,有時不連用。翻譯這個複雜的格沒有什麼簡單規則可循。不過,如果有拉丁語介詞(ab,by,from;cum,with;ex,from;in,in,on)出現,問題就不大。一般而言,總可以把奪格與by,with,from,in,on,at等英語介詞聯繫起來。
  • 屬格」([casus] genetivus, [casus] genitivus; lang-en|genitive case}})當用一個名詞來修飾另一個名詞時,羅馬人把修飾名詞寫成屬格形式,類似於英語中的「's」。屬格通常表示屬有關係,雖然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用法,但屬格的意思一般都可以用英語中的介詞of來翻譯。屬格的拉丁語名詞通常位於它所修飾的名詞之後。
  • 方位格」([casus] locativus)(用於一些特定的詞來表示方位)[13]
  • 呼格」([casus] vocativus; lang-en|vocative case}})羅馬人用呼格(有時與感嘆詞Ō連用)來直接呼喚(vocāre,to call)某人或某物。例如,(ŌCaesar,(O)Caesar;Ō fortūna,O fortune。在現代的標點符號中,呼語(或直接稱呼的名詞)用逗號與句中其餘部分隔開。在以-us結尾的第二變格法名詞和形容詞的單數情況下,呼格的拼寫才與主格不同,所以通常不列入詞形變化表。

因為格變化已經表達了拉丁語的名詞動詞之間的語法關係,因此拉丁語的詞序高度自由,並不遵守主-謂-賓之類的順序。例如:「他愛錢」,此句在中文英文法文等現今主要語言中,皆僅有一種語序,即主語-謂語-賓語。但在拉丁文與俄語中,因格變化已闡明其關係,故可自由排列,產生六種語序。(一般而言,羅馬人會將欲強調的觀念放置句首。)

{lang|la|Ille pecuniam amat.}}

{lang|la|Ille amat pecuniam.}}

{lang|la|Pecuniam amat ille.}}

{lang|la|Pecuniam ille amat.}}

{lang|la|Amat ille pecuniam.}}

{lang|la|Amat pecuniam ille.}}

又,拉丁語之中的語序雖較不重要,但最常用的語序為主賓謂結構(SOV),亦即例句中的第一條。另外,拉丁文的動詞變化可以看得出來主詞是單複數的第一、二或三人稱(共6個組合),所以這句也能進一步簡化:

lang|la|Pecuniam amat.}}

意思是他/她/它愛錢。

拉丁語名詞有五類變格法、形容詞有兩類變格法,每類變格法用不同的變格方式來區別上述六個。名詞以單數屬格詞尾確定變格法。


動詞

動詞有人稱、數、時態、語氣(直陳、虛擬、命令)和態(主動、被動)的區別。拉丁語動詞有四類不同的變位法,另外還包括一些不規則動詞。

大部分規則的動詞以它們的不定式詞尾來區分它們的變位法:第一類變位法的不定式結尾是「lang|la|-āre}}」,第二類變位法是「lang|la|-ēre}}」,第三類變位法是「lang|la|-ere}}」,第四類變位法是「lang|la|-īre}}」。

被動語態則只需把上述主動語態的結尾改成被動語態專用的結尾即可。

名言

  • Scientia potentia est: 「知識就是力量。」
  • Jus est ars boni et aequi:「法律就是善良和正義的藝術。」
  • Nec hostium timete, nec amicum reusate:「不要怕敵人,也不要拒絕朋友。」
  • VENI VIDI VICI:「我來,我見,我征服。」——尤利烏斯·愷撒
  • Fortiter in rē, suāviter in modō:「行動要堅決,態度要溫和。」
  • Sī vīs pācem, parā bellum.:「如果你想要和平,先備戰。」——韋格蒂烏斯
  • Nil desperandum:「永遠不要絕望。」
  • Nemo me impune lacessit :「誰也不可以欺我而不受懲罰。」
  • Tempus fugit:「光陰似箭。」——維吉爾
  • Vox populi, vox Dei:「民意就是天意。」
  • Salus populi suprema lex esto:「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直譯為:人民的利益是最高法律)——維吉爾
  • Non sibi, sed omnibus:「不為了自己,而為了所有人。」
  • cōgitō ergō sum:「我思故我在。」——笛卡爾
  • annus mirabilis:「奇蹟迭出的一年」或「令人驚異的一年。」——源自英國詩人德萊頓紀念1666年倫敦大火的詩篇
  • annus horribilis:「可怕的一年」或「多災多難的一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稱1992年
  • E pluribus unum:「合眾為一。」——美國國徽上的格言之一
  • Qui tacet consentit:「沉默即默認。」
  • Carpe diem:「及時行樂。」——出自賀拉斯詩經Odes (Horace)
  • Unus pro omnibus, omnes pro uno:「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對應英語的:One for all, all for one)——瑞士國家格言、大仲馬的座右銘
  • Veritas:「真理。」——哈佛大學校訓
  • Mens et Manus:「手腦並用。」——麻省理工學院校訓
  • Velut arbor ævo:「像大樹一樣茁壯」——多倫多大學校訓
  • Dei sub numine viget:「讓她以上帝的名義繁榮。」——普林斯頓大學校訓
  • Lux et veritas:「光明與真知。」——耶魯大學校訓
  • Novus ordo seclorum:「時代新秩序。」——耶魯商學院校訓
  • Rerum cognoscere causas:「了解萬物發生的緣故。」——倫敦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校訓
  • Tempus omnia revelat:「時間會揭露一切。」
  • 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此乃啟蒙之所,智識之源。」——劍橋大學校訓
  • Dominus Illuminatio Mea:「主照亮我。」——牛津大學校訓
  • Sapientia Et Virtus:「智慧和品德(字面直譯)」(官方中文校訓為「明德格物」,語出《大學》。)——香港大學校訓[14]
  • Via Veritas Vita:「道路、真理、生命。」——據傳為耶穌基督格拉斯哥大學校訓[15]
  • fortitudo simplicis:「正直的力量。」——淡江大學校訓

拉丁語學習資料

  • 一、教程
  • 1、肖原編著,《拉丁語基礎》,商務印書館1983
  • 2、張卜天譯,《韋洛克拉丁語教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09(新版2017)
  • 二、詞典
  • 1、謝大任等編纂,《拉丁語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88
  • 2、吳金瑞編譯,《拉丁漢文辭典》,光啟出版社1965(再版1980)
  • 3、張維篤、甘增佑、苗德秀(Theodorus Mittler)、彭加德(Ernestus Röhm)編纂,《中華拉丁大辭典》,保祿印書館1956(再版1983)
  • 三、語法工具書
  • 1、信德麟編著《拉丁語和希臘語》,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 2、信德麟編著《拉丁語語法》,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 3、顧枝鷹、楊志城等譯《拉丁語語法新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

參見

參考文獻

  1. 移至 Hu, Winnie. A Dead Language That's Very Much Alive. Nytimes.com. 2008-10-06. 
  2. 移至 《拉丁語和希臘語》(2007年1月第一版)信德麟 p13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3. 移至 >拉丁語介紹. 外語教育網. [2011-03-27]. 
  4. 移至 (美)F. M .韋洛克,《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六版)世界圖書出版社,第8頁
  5. 移至 (美)F. M .韋洛克《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六版),世界圖書出版社,第39頁
  6. 移至 (美)F. M .韋洛克《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六版)世界圖書出版社,第40頁
  7. 移至 (美)F. M .韋洛克《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六版),世界圖書出版社
  8. 移至: 8.0 8.1 8.2 8.3 8.4 8.5 8.6 《拉丁語和希臘語》(2007年1月第一版)信德麟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9. 移至 Bryson, Bill. The mother tongue: English and how it got that way. New York: Avon Books. 1996: 33–34. 
  10. 移至 (美)F. M .韋洛克《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六版),世界圖書出版社
  11. 移至 《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六版,美)F. M . p52-53韋洛克世界圖書出版社
  12. 移至 拉丁文帝國(Le latin ou l'empire d'un signe),瓦克(Françoise Waquet),ISBN 978-986-7001-80-1
  13. 移至 (美)F. M .韋洛克《韋洛克拉丁語教程》(第六版),世界圖書出版社
  14. 移至 背景 - 大學標誌 - 港大簡介 - 香港大學. www.hku.hk. [2018-06-14] (Chinese (Taiwan)). 
  15. 移至 英國大學拉丁文校訓. 北京啟德英國. [2011-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4-25).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