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精神
博爱精神 |
---|
|
博爱精神(Philanthropy),或称博爱主义照字面意思是对全体人类的爱;根据传统定义结合20世纪政治学发展的人道主义后,博爱精神是秉持为了促进自身以外人类福祉的慈善组织、捐款或捐赠物资的慈善活动或是出自人道主义救援义举背后代表的精神。一个实践博爱精神的人,称为博爱主义者。
博爱精神;博爱精神是指由私人团体发起,为了公众利益、提升生活品质而成立的慈善企业或发起的慈善活动。[1]
目录
历史
博爱主义的英文Philanthopy单字来源是在公元二世纪罗马时代希腊作家普鲁塔克在解释超人类时,使用希腊字philanthrôpía表示爱那些让我们成为人的事物观念。在罗马天主教中世纪开始用慈善爱(拉丁字的 Caritas charity)、无私的爱,救赎与脱离炼狱的价值等字词来替代希腊字philanthrôpía。到了十六世纪英国哲学家法兰西斯·培根将希腊字philanthrôpía定义排除在园艺学之外,与“善意”同义,并连结到亚里斯多德所指的“有意识地灌输善良言行举止的美德观念”。英国文学家塞缪尔·詹森博士定义英文Philanthropy为对人类的爱、善良,这个定义一直被保留并延用到今天。
博爱精神常见于天主教的传道精神与大乘佛教等宗教提倡相对于自私心态的推己及人大爱精神;博爱精神也类似中国先秦时期墨子的兼爱学说,兼爱学说与博爱不同之处在于兼相爱交相利的论述又强调受利益为出发点;和墨子学说相对立的儒家讲的仁爱则是对不同人,有不同的爱,因此儒家的爱并非博爱。
具有博爱精神的慈善活动
博爱精神与立即的、短期性质的捐赠金钱物资等慈善活动最大差异是除了慈善活动外,博爱精神还包括协助者会找到被救助者需要被救助的背后原因,协助者也会帮助被救助者解决穷困匮乏的原因,通常是采用教育、医疗、心理建设或辅导就业等方式让被救助者能自力更生,博爱精神比一般慈善捐赠与救助是较有策略的、有长远愿景、有组织的长期持续性善行义举。[2][3][4][5]
常见有博爱精神的慈善活动有以下类型:
- 设立研究型学术机构
- 设立医疗健康机构
- 救助灾难或战争伤亡者
- 设立图书馆
- 设立美术馆
- 建设公园
- 担任医疗院所、图书馆、博物馆公众服务志工
欧洲
1920年以前洛克菲勒基金会就已经在欧洲设立办公室,其中包括在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及其他国家设立医疗与科学计画,洛克菲勒基金会也支援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医疗计画。
红十字会
1863年瑞士商人亨利·杜南用个人财力成立日内瓦社会公共福祉,后来日内瓦社会公共福祉发展为现今为人所知的红十字国际委员会。1870年法国与德国爆发普法战争,亨利·杜南领导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代表团治疗受伤的士兵,亨利·杜南也因此在1901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普法战争时法国红十字会参与不多,战后法国红十字会成为形塑法国公民社会非宗教人道组织的主要力量。法国红十字会跟陆军的医疗服务团队有紧密关联,1914年之前,法国红十字会在国内规模成长为有1,000个当地委员会、164,000名会员、21,500位受训护士,资产规模达到2,700万法郎。
法国
1885年研发出第一剂狂犬病疫苗的法国巴斯德研究院有专业的微生物学知识,可以借此向私人机构与公众募款制造血清,该组织可被视为制药厂商或慈善企业。[6]1933年爆发经济大萧条,法国需要福利国系统以减轻民众负担,一次世界大战退伍军人提出发行国家彩券向投机人士募集资金,以避免增加人民税收。
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巴黎成立办公室,并协助设计成立法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公共医疗系统,洛克菲勒基金会也成立学校训练法国外科医生与护士。
德国
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博爱组织活动发展占相当重要的地位,特别在福利国政策方面可以成为欧陆各国典范。在各君主国的王子们会从事传统的慈善活动,如建立纪念馆、公园与艺术馆。19世纪初期是由大量新兴的中产阶级,而非社会上层精英或军队,成为形塑当地社会慈善活动的主力,中产阶级专注在支援社会福利机构、高等教育、文化机构,甚至是协助企业工业化的育成中心。1848年后虽然中上阶层失去政治权力,但是他们仍拥有足够的财力与组织力透过慈善团体发挥力量。
德国的宗教团体因为有新教徒、天主教与犹太教等不同宗教竞争,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慈善活动策略。天主教延续中世纪以来的传统使用赎罪券募款。新教徒则没有赎罪券概念,主要靠博爱精神信念捐款进行慈善活动,保守的新教徒博爱精神发挥在处理社会酗酒问题,照顾孤儿,实践社会主义理念。宗教团体受托人理事会随著德国经济好转获得更多财富,另外一般教徒也时常进行公共服务。德意志帝国保守派宰相奥托·冯·俾斯麦在统一德国后,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劳工退休金制度、健康与医疗保险制度与社会保险制度。[7]
19世纪德国中产阶级受惠于国家福利政策大幅提升,得以享用国家提供的博物馆、体育馆、高等教育的高中、大学与医疗健康水准提升,得以比当时的英国、美国拥有更多的公民运动资源资助慈善公众服务,此时包括德国首创的幼儿圈、研究型大学、福利国政策后续都成为英国与美国争相模仿学习的典范。但在经过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因为人力、财力大受损害,1920年代的经济萧条,以及纳粹政权为德国带来的损失,到1945年代这段期间,德国的慈善事业活动大受损害大量减少,在19世纪蓬勃发展的慈善活动到了1945年时几近停摆,直到1950年代德国经济复苏为民众带来更多财富后,贵族阶级的慈善活动时代告一段落,新兴中产阶级成为社会慈善活动的主角。
美国
在十三殖民地时期第一个成立的慈善组织是哈佛学院的前身新学院,主要训练年轻人成为神职人员。领导的理论家是清教徒理论家科顿·马瑟,他在1710年发表一篇著名文章行善(Bonifacius, or an Essay to Do Good )。科顿·马瑟担心原本的理想主义消逝,他提倡以博爱精神奉献的生活方式,虽然科顿·马瑟是在天主教教会的领域发表,但他文章中的理念正是典型美国博爱精神的启蒙思想。[8]
美国开国元勋之一的班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博爱主义的理论家与行动家,班杰明·富兰克林受到英国小说家、新闻记者丹尼尔·笛福的An Essay upon Projects (1697)与科顿·马瑟在1710年发表的文章:行善两篇作品影响,班杰明·富兰克林激励费城市民改善城市,包括:美国第一个会员图书馆:费城图书馆、消防局、警察局、路灯与医院,身为物理学者的班杰明·富兰克林也提倡设立科学学术机构,比如后来发展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滨州学院(1751),以及提供十三殖民地科学家沟通的共同平台:美国哲学会(1743)。[9]
直到1820年,美国富有的企业家开始发挥博爱主义精神,特别是成立私立大学与医院。乔治·皮博迪 (1795–1869)是当代公认的博爱主义者,他是1860年代位于巴尔的摩与伦敦的金主,开始捐赠给美国图书馆与博物馆,并且资助提供伦敦穷人住所,他的行为成为安德鲁·卡内基与其他慈善企业家的典范。[10][11]
安德鲁·卡内基
安德鲁·卡内基(1835–1919)是全美国最有影响力博爱精神领导者,他在1890年代售出钢铁企业后,致力于奉献在慈善企业活动中,并直接贡献给许多教育、文化与研究机构,他在后期最大的计画是1911年成立的纽约卡内基慈善基金提倡并传播知识与理解,安德鲁·卡内基总共捐出2,500万美金,后期更捐赠高达1亿3千5百万美金约占安德鲁·卡内基个人总资产的百分之90,以纽约卡内基慈善基金成立的组织包括:卡内基图书馆、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哈佛大学的俄罗斯研究中心、儿童电视研讨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卡内基美隆大学的前身卡内基技术学院、卡内基教育提升基金会、卡内基科学机构。
约翰·戴维森·洛克斐勒
约翰·戴维森·洛克斐勒 (1839–1937)与久武利厄斯·罗森沃德(1862–1932)与玛格丽特·欧立飞·思乐卡姆·贤人 (1828-1918)也是20世纪美国知名的博爱主义者,约翰·戴维森·洛克斐勒在1890年代从商业界退休后,他跟儿子小约翰·戴维森·洛克斐勒 (1874–1960) 进行了全国系统性的慈善工作,包括当代医学的研究与应用,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老洛克斐勒捐献了5亿3千万美金,其中4亿5千万美金捐款用在医疗,洛克斐勒家族的首席顾问与财政管理人、也是浸信会教士的弗里德利克·泰勒·盖茨发起许多超大型慈善计画,参与其中的专家都致力于解决问题根源,而非只是解决眼前急迫问题。[12]直到1950年代洛克斐勒基金会投入相当大资本在绿色革命,特别是绿色革命之父、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诺曼·布劳格的工作成果让印度、墨西哥与许多贫穷国家的农业生产力有显著提升。
福特基金会
福特基金会在1940年代后期收购福特汽车公司后,已经成为全美国最大的慈善企业,借此区隔在美国与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基金运作。在美国以外的地区福特基金会设计人权组织、提倡民主,提供大量研究生奖学金给愿意来美国读书深造的外国年轻领导者,并且和洛克斐勒家族同样大笔投资绿色革命让贫穷国家可以显著的提升米、小麦与其他食物的产量。[13]福特基金会也投资大笔金钱到欧洲与世界各地的研究型大学,例如1950年代福特基金会派遣团队协助义大利教育部进行学校教育系统改革,采用菁英领导而非泛政治化或家族任命;采用民主化教育让所有人都有机会读到中学以上,这种做法达到基督教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者之间的平衡,帮助提升大众一致的教育机会与平等的受教育权。义大利教育系统成功的改革,成为福特基金会在其他国家施行计画时的典范。[14]
到了1950年代福特基金会尝试在印度与非洲提倡美国司法系统,但在印度因为原本独特的历史、传统与职业以及其经济与政治制度最终失败。福特基金会因此转向提升印度的农业产业改革,福特基金会在非洲的改革也在1977年宣告停止。
参考文献
- ↑ Hugh Cunningham; Joanna Innes. Charity, Philanthropy and Reform: From the 1690s to 1850. Palgrave Macmillan UK. 12 September 1998: 131–. ISBN 978-1-349-26681-4.
- ↑ Is There A Difference Between Charity and Philanthropy?. [2018-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英语).
- ↑ Charity vs. Philanthropy. [2018-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英语).
- ↑ Lisa M. Dietlin. Transformational Philanthropy: Entrepreneurs and Nonprofits. Jones & Bartlett Publishers. 24 August 2011: 259–. ISBN 978-1-4496-6761-0.
- ↑ Helmut K. Anheier; Diana Leat. Creative Philanthropy: Toward a New Philanthropy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Routledge. 18 April 2006: 19–. ISBN 978-1-134-19765-1.
- ↑ Simon, J, The origin of the production of diphtheria antitoxin in France, between philanthropy and commerce, Dynamis: Acta Hispanica ad Medicinae Scientiarumque Historiam Illustrandam, 2007, 27: 63–82, PMID 18351159
- ↑ Dimitris N. Chorafas.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in the European Union: The Social Cost of Business. Routledge. 2016: 255. ISBN 9781317145936.
- ↑ Cotton Mather. Essays to do Good addressed to all Christians, whether in public or private capacities. 1825: 51.
- ↑ Robert T. Grimm, ed. Notable American Philanthropists: Biographies of Giving and Volunteering. 2002: 100–3. ISBN 9781573563406.
- ↑ Grimm, ed. Notable American Philanthropists: Biographies of Giving and Volunteering. 2002: 243–45. ISBN 9781573563406.
- ↑ Schaaf, Elizabeth. George Peabody: His Life and Legacy, 1795–1869. Maryland Historical Magazine. 1995, 90 (3): 268–285.
- ↑ Dwight Burlingame. Philanthropy in America: A Comprehensive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vol 2. ABC-CLIO. 2004: 419.
- ↑ Toenniessen, Gary; Adesina, Akinwumi; Devries, Joseph, Building an Alliance for a Green Revolution in Africa,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2008, 1136: 233–42, Bibcode:2008NYASA1136..233T, PMID 18579885, doi:10.1196/annals.1425.028
- ↑ Mariuzzo, Andrea, American cultural diplomacy and post-war educational reforms: James Bryant Conant's mission to Italy in 1960, History of Education, 2016, 45 (3): 352, doi:10.1080/0046760X.2016.1154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