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憲
吴宪(1893年11月24日-1959年8月8日),字陶民,福建省侯官縣人,中国生物化学、营养学等领域研究的先驱,中央研究院院士。1931年于《中国生理学杂志》上最早提出了构形变化导致蛋白质变性的机理。在临床化学、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营养学以及氨基酸代谢等领域的研究居当时国际前沿地位,并为中国近代生物化学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开拓和奠基的工作。
吴宪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22x20px 大清福建省侯官縣 | 1893年11月24日
逝世 |
1959年8月8日 美國麻萨诸塞州波士顿 | (65歲)
国籍 | 22x20px 中華民國 |
别名 | 吴陶民 |
教育程度 |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 |
配偶 | 吴严彩韵 |
目录
生平
吴宪1893年11月24日生于福建省侯官縣,家中兄妹三人排行第二。他幼年住在外祖母家,六岁回家开始入读私塾,中过秀才并参加过1904年的科举考试。1906年他入读全闽高等学堂(今福州第一中学)预科班,4年后通过清政府组织的庚款留美考试,1911年春入读清华学堂留美预备班,当年8月由上海乘船赴美留学,9月4日抵达美国旧金山,入读麻省理工学院。受到早年在全闽高等学堂学习的影响,吴宪原本打算学习造船,但受到赫胥黎《生命的物质基础》一文的影响,他的兴趣开始转向生物学。
1913年9月,他改为主修化学,副修生物学。1916年6月毕业获得学士学位,留校兼任实验助教并继续进修有机化学。1917年,吴宪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跟随奥托·福林(Otto Folin,1867—1934年,美国著名生化学家)研究血液化学。2年内完成博士论文《一种血液分析系统》(A System of Blood Analysis)(该文以福林与吴宪共同署名发表)。1919年吴宪获得博士学位后,又跟随福林做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期间他独自完成了血糖定量分析的改进方法,大大推进了后来的胰岛素的发现。
1920年吴宪回国,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生理化学助教。1921年升任襄教(associate,相当于讲师),主持生理化学的教学工作,不久正式成立生物化学科(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1924年7月1日越级晋升为襄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并担任生物化学科主任,成为该校的第一位中国籍主任和最早的三位中国教授之一(另外两位是林可胜和刘瑞恒),也是当时协和最年轻的科主任。同年l2月20日与助教严彩韵结婚。
婚后三天,吴宪夫妇以休假名义赴美国纽约。吴宪在洛氏医学研究所(Rockefeller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与范斯莱克(Donald D.Van Slyke 1883—1971,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共同研究,严彩韵到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参与研究工作。第二年夏天吴宪夫妇到欧洲参观后12月回国,1928年晋升为教授。
回国后的这段时期是吴宪的学术巅峰时期。他在协和医学院完成了许多研究项目,将其带领的本学科发展成生物化学的重要基地,并参与创办了《独立评论》杂志。1942年1月协和医学院被日军占领解散,吴宪被迫回到家中。但在1944年3月他秘密前往重庆,在西郊的歌乐山南麓参与中央卫生实验院营养研究所的筹组工作,并曾赴美参与研究战后经济恢复与重建的会议。
1945年吴宪回到北平。1946年夏开始筹建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1947年他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邀请参加7月在英国牛津举行的第l7届国际生理学大会,并在大会上宣读了《脂醇类对蛋白质的变性率》论文。会后吴宪回到美国,为回国建立“人类生物学研究所”做筹备工作。
1948年,榮獲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數理科學組)院士[1]。
1948年吴宪曾两次打算回国,因码头工人罢工未能回去。后因内战原因,他的夫人和儿女辗转到达美国。1949年9月吴宪获任伯明翰州亚拉巴马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访问教授,1952年l0月突发心肌梗塞,1953年8月辞职退休定居于波士顿。1958年4月心肌梗塞再次发作,1959年8月8日凌晨逝世于波士顿的麻省总医院。
科学贡献
临床生化
吴宪1919年参与的博士论文《一种血液分析系统》及其相关工作,为现代临床血液化学分析提供重要的分析手段,他们研究的血糖测定的方法在国际上沿用长达70年。
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
吴宪在1922年至1923年间与范斯莱克(当时的协和医学院访问教授)、麦克林(F.C.Mclean)等合作研究,对呼吸循环中电解质与水、血浆与血细胞之间的迁移作出解释。
蛋白质变性研究
1924年至1940年间,吴宪在协和医学院进行了一系列关于“蛋白质变性”的研究。在他的带领下,严彩韵、邓葆乐(C.Tenbroeck)、李振翩、林国镐、林树模、陈同度、黄子卿、刘思职、杨恩孚、周启源、徐嘉祥、王成发等人发表论文l6篇,相关论文l4篇。吴宪在l929年的第13届国际生理学大会上首次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理论。
免疫化学
1927年起,吴宪与李振翩、郑兰华、萨本铁、周田、李冠华、刘思职、王成发等在15年间利用血红蛋白和碘化清蛋白作为标记抗原,进行抗原、抗体沉淀物的定量分析和纯抗体的分离,证实了抗体的“一元论”。
营养学
1927年起,吴宪与严彩韵、陈同度、万昕、张昌颖等利用数代白老鼠的研究,得出国民身材矮小的原因一定程度上来自营养不良的结论。
氨基酸代谢
吴宪1948年至1953年在美国进行的研究,因个人身体状况问题未能完成。[2]
家庭
吴宪赴美留学前曾有一段家庭包办婚姻,回国后离婚。
第二任妻子吴严彩韵(Daisy Yen Wu),生物化学、营养学研究人员,早年曾协助吴宪开展研究工作,婚后主要时间多用于照顾家庭,但也有协助吴宪的工作,尤其是他的书籍在台湾再版时做了大量的补充工作。[3]
参考文献
- ↑ 吳憲 逝世院士一覽表 中央研究院
- ↑ 2.0 2.1 杰出的生物化学家吴宪博士
- ↑ 最早在国内从事生物化学研究的女学者——吴严彩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