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倫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
吳中倫(1913.8.29~1995.5.12),林學家、森林地理學家。浙江諸暨楓橋鎮東畈村人。1940年畢業於林學系。1946年~1950年赴美國留學,先後獲美國耶魯大學碩士學位和杜克大學林學博士學位[1]。曾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吳中倫 | |
---|---|
出生 |
1913年8月29日 |
五六十年代主持西南高山、大興安嶺的森林綜合考察,領導《中 國林業區劃草案》的制訂[2]。主要著作有《中國森林》、《國外樹種31種概論》、《杉木》等。 對中國主要林區和造林區進行了廣泛的考察,對重要用材樹種的分類、地理分布、生態習性進行了研究,對中國西南部林區和大興安嶺林區的區劃、林型分類、採伐方式、更新和育林技術作了深入的探討,從而對國土綠化、園林化、保護水源林、發展薪炭林等提出了積極的建議。在樹木引種馴化的理論和實踐上,促進了中國引進國外松和其他優良樹種的工作。
目錄
個人簡歷
* 1913年8月20日 生於浙江省諸暨縣。 |
* 1925年 在上海私營華南農場當練習生。 |
* 1930年~1933年 在杭州筧橋浙江大學農學院高級農業職業中學學農藝。 |
* 1933年~1935年 在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當練習生。 |
* 1936年~1940年 冬在金陵大學植物系、林學系學習。 |
* 1943年~1945年 任重慶山洞建川煤礦公司、中央大學樹木園技術員。 |
* 1945年 任雲南大學農學院植物學講師。 |
* 1946年~1951年 在美國耶魯大學和杜克大學深造, 先後獲碩士學位、博士學位。 |
* 1951年~1955年 任林墾部(後為林業部)工程師、總工程師。 |
* 1956年 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
* 1962年 當選為中國林學會第三屆理事會秘書長。 |
* 1966年~1967年 兼任亞熱帶林業研究站主任。 |
* 1974年~1978年 任中國農林科學院森林工業研究所負責人。 |
* 1978年 當選為中國林學會第四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
* 1978年~1982年 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
* 1982年12月 當選為中國林學會第五屆理事會理事長。 |
* 1985年12月 選為中國林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理事長。 |
* 1988年 推選為中國林學會名譽理事長[3]。 |
人物生平
吳中倫由於家境貧寒,自幼邊讀書邊隨父兄務農。為了謀生,1925年去上海附近一個私營的華南農場當練習生,主要從事樹木嫁接、扦插、採種和育苗等工作,從此對園藝和育苗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林業結下了不解之緣。1930年到杭州筧橋浙江大學農學院高級農業職業中學學農藝,1933 年畢業後,嘉興女子中學請他去教書,金華畜牧場也聘他當技術員,月薪都在70元左右,他卻毅然選擇到月薪只有15元的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當練習生,因為該社聚集着一批如錢崇澍、裴鑒、孫雄木、鄭萬鈞、方文培等國內的著名植物學家。他認為這是增長知識最理想的場所。同年秋天,他跟隨鄭萬鈞到安徽黃山採集製作了大量標本,事後寫成了《黃山植物採集記》,在當時中央日報上連載發表。1934年春,他在雲南各地採集標本,步行一萬餘華里,一直深入到現今被譽為植物王國的西雙版納,當年可是令人談虎色變、瘴癘麻風盛行和盜匪出沒之地[4]。然而,他在艱辛跋涉中卻嘗到了探索自然奧秘的樂趣,同時也深感知識不足,需要繼續深造。1935年夏,他返回南京後,就積極準備升學,於1936年夏考入金陵大學農學院植物系,同時仍在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繼續工作,他就這樣半工半讀維持學業。
1937 年7月「七·七」事變爆發不久,戰火蔓延到上海,學校被迫遷往四川。他因半工半讀不能隨校去川,只得留在科學社工作。後因戰事日緊,他隨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遷至四川。經友人資助,他仍到戰時遷往成都的金陵大學就讀農學院森林系。在學習期間,他擔任過樹木學助教,還利用寒暑假到峨嵋山、峨邊、青衣江、大渡河流域和灌縣青城山等林區調查和採集標本,著有《四川峨嵋山的植被研究》、《青衣江流域的森林》、《成都樹木冬態》等文章。1940年冬從金大畢業後,先留校任教,不久被農林部林業測勘團邀請參加該團工作。1942年春到重慶。在成都時曾到岷江至岷江上游孟屯溝調查森林。此次調查與黃炎培、傅煥光同行,獲益匪淺。同年,他參加天水水土保持實驗站的籌建工作。1943 年由天水回重慶,為農林部林業測勘團編寫杉木考察報告。
1943年——1944年,他在重慶山洞建川煤礦公司任技術員,從事採種育苗和撫育改造次生林等工作。1944年,他先後參加清華留美和英國庚款留英公費考試,均被錄取。吳中倫決定去美國學習。當時清華大學聘請著名林學家梁希和李順卿作為他的國內導師。當吳中倫赴美時,梁希賦詩一首相贈:「大火西流七月光,碧天無語送吳郎。定知三載歸來後,蒼海茫茫好種桑。」以此勉勵他學成回國後為祖國發展林業效力。但因受抗日戰爭影響當時未能成行。直到1946年1月才取道印度加爾各答赴美。
吳中倫在美國,先在耶魯大學進修。1947年在該校J.H.盧茲(Lutz)教授指導下獲得林學碩士學位。1948年轉到杜克大學在C.F.科斯琴(Korstian)教授指導下繼續深造。1951年1月獲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中國的森林分區-兼論松屬的自然分布》,是對中國森林地理分布規律的第一篇論述。畢業後,他的師友挽留他在美工作,但他十分嚮往剛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婉言謝絕師友們的好意,於同年2月底回到北京。
吳中倫回國後,在林墾部(林業部的前身)工作,擔任過工程師、總工程師。1956年被調到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業科學研究所任研究員。同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1957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9年起任林研所副所長,1974年~1978年任中國農林科學院森工研究所負責人,1978年起任中國林科院副院長。1980年被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1979年~1989年被聘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科學評議組(林學分組)成員、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農業生物學科組副組長、中國綠化基金會理事等職,1963年被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83年、1988年分別當選為全國政協第六、七屆委員。1981年開始,歷時八年,用巨大精力主編《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林業卷》這部具有權威性和實用性的巨著。
1978年到1988年被選為中國林學會副理事長、理事長。1988年底被推舉為中國林學會名譽理事長。吳中倫從美國回國後的40年中,以鍥而不捨的拼搏精神,在林業科學的征途上奮力攀登,為林業科學事業的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
主要論著
1 吳中倫.四川峨眉山的植被研究ⅠBull.Agr.&For,1938,15:28-29;Ⅱ1939,16:3-5. |
2 吳中倫.青衣江流域的森林.Bull.Agr.&For,1941,90-92 11:18. |
3 吳中倫.Forest Regins in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ee to the Natural Distribution of Pines.Duke University U.S.A,1950年. |
4 吳中倫.黃泛區調查報告.中國林業,1950,1(3):61-85. |
5 吳中倫.全國林業區劃草案.北京:林業出版社,1954. |
6 錢崇澍,吳中倫.黃河流域的植物分布狀況.地理學報,1954,20(3):267-278. |
7 吳中倫.杉木分布的初步研究.地理學報,1955,21(3):273-285. |
8 吳中倫.我國造林業的成就.生物學通報,1955(11):29-32. |
9 吳中倫.怎樣植樹造林.生物學通報,1956(2):40-43. |
10 吳中倫.中國松屬的分類與分布.植物分類學報,1956(5):131-164. |
11 吳中倫.中國林業區劃草案.中國自然情況.林業部造林設計局,1957. |
12 吳中倫.園林化樹種的選擇與規劃.林業科學,1959(2):85 -111;(3):241-251. |
13 吳中倫.川西高山林區主要樹種的分布和對於更新及造林樹種規劃的意見.林業科學,1959(6):465-478. |
14 吳中倫.安徽黃山松的初步觀察.林業科學,1963,8(2):114-126. |
15 吳中倫.大力發展馬尾松.中國林業,1963(1). |
16 吳中倫.平原綠化的意義和趕超國際先進水平的目標.第二次華北中原地區平原綠化現場會議,1978. |
17 吳中倫.我國林木引種馴化的進展.中國林業科技三十年.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情報所,1980. |
主要貢獻
森林地理是研究森林的地理分布狀況和分布規律的學科。吳中倫在這個學科領域裡進行了開拓性的工作。最先提出較完整的中國林業區劃吳中倫是中國林業區劃的開拓者之一。從1953年起,他就開始進行林業區劃的研究工作,併到幾個省區進行區劃調研,於1954年寫出了《中國林業區劃草案》,這是中國第一部林業區劃的著作,首次將全國分為18個林區,並逐一提出了各區的保護、發展和利用的建議。他強調要從中國複雜的自然條件、自然地理特點和歷史社會經濟狀況出發進行區劃,指導林種樹種的合理布局,分區找出因地制宜的對策,切忌簡單化、概念化地安排林業生產。在自然區劃中,除了全面考察主要的自然地理因素外,他還強調了地形在林業區劃中的作用,大地形直接影響到氣候和植物的分布,中小地形對重新分配水熱條件和決定社會經濟生產特點有重要作用。
闡明了中國松屬的分類與分布松屬在中國用材樹種中分布最廣,在造林綠化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吳中倫積多年之研究心得,揭示了松屬樹種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弄清了它們的分布範圍既表現松屬區系植物地理的關係,也反映各種松樹生態地理的環境。因此,為造林工作選擇適宜的樹種提供了科學論據。他於1956年發表的《中國松屬的分類與分布》一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廣泛查閱文獻與收集大量的標本資料寫成的,是中國松屬分類與分布研究時間較早、較完整,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專著[5]。該文對以前松樹的命名有若干修正,其中比較突出的為雲南松學名的歸併;海南五須松與台灣五須松作為五須松的兩個變種;黃山松作為琉球松的變種;油松中的一部分原定為Pinus henryi的改為馬尾松的一個變種;新近若干作者從油松中分出的新種則亦加歸併。林木引種馴化的開拓者之一,吳中倫從森林生態和森林地理等學科的觀點出發,於70年代初開始,對國外樹木引種馴化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親自調查訪問,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編寫了《國外樹種引種概論》。這是中國第一部全面系統總結國外林木引種的科學專著。吳中倫很重視樹木引種馴化工作,是中國樹木引種馴化的開拓者之一。早在50年代即從歐洲引進許多樹種,在南方一些樹木園試種;1963年又組織研究人員在浙江富陽引種國外松,現在國外松已在中國發展達到119萬公頃,年造林30萬公頃左右,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種植最多的國家(占世界面積20%)。1972年,吳中倫從意大利引進美洲黑楊2個無性系,已在華中地區推廣40萬公頃,蓄積量超過2500萬立方米。1989年在中國林科院林研所組建了林木引種研究室,與林業部種子公司密切合作建立了全國性的樹木引種網絡,並與很多國家建立了交換關係。他在樹木引種上的主要見解:一是1個樹種的分布區不廣,不等於這個樹種只適應於個別地區。相反,1個地區樹種很少,不等於這個地區只適應很少樹種。這裡存在着樹種傳播歷史、傳播能力和擴展障礙等因素。二是樹木是多年生的,引種成功不僅要能適應全年四季的氣候條件,而且要能度過幾年幾十年一遇的特殊氣候。1個樹種要進行大面積造林,並構成高大群落必須要適應這種特殊的環境條件,一般難以用人工來改變環境以適應引進樹種的生存與生長。三是樹木引種將發展為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樹木引種學與其他學科如森林地理學、樹木學、森林生態學、樹木生理學、氣候學、土壤學、造林學、林木遺傳育種學、森林保護學、測樹學、木材材性和木材學、林產品加工利用學、木材及林產品市場銷售等都有密切關係。四是樹木引種是一項系統工程,環環相扣才能發揮它的整體功能。
規劃了杉木商品材基地杉木是中國南方的最主要用材樹種。吳中倫早在40年代就做過關於杉木的調查研究,還寫過《中國杉木》一書的稿子,因忙於出國未付印。50年代初,他又調查了中國主要產杉區,如浙江南部、福建、廣東北部,併到貴州、湖南、廣西、江西、安徽等地進行踏查訪問。從1978年起,他組織和領導了全國杉木產區區劃、立地類型劃分及立地評價的全國14個省區的協作研究。把全國杉木產區劃分為3個帶,即北帶、中帶和南帶,提出按照不同帶的以及帶內的不同立地,安排經營措施和預測產量,規劃了商品材基地。這是首次將杉木產區區劃、立地類型劃分和立地評價進行的綜合系統研究,為中國杉木生產合理布局,選擇適宜的造林地以及預測杉木生產力提供了科學依據和實用方法。他主編的《杉木》一書,全面總結了中國長期以來杉木栽培歷史、杉木地理分布、杉木生態、生物學特性,產區區劃、良種選育、採種育苗、立地選擇、造林經營、病蟲害防治和速生豐產方面的豐富經驗,反映了當代杉木的育林水平,是體現中國杉木育林理論和實踐的最完整、系統的一部著作,對發展杉木生產具有重要影響。
視頻
《綠色征程》——中國林科院建院60周年
CCTV7《綠色時空》馬尾松 小片
參考文獻
- ↑ 吳中倫,中國科學院學部
- ↑ 吳中倫 ,紹興圖書館
- ↑ 戳上春秋---「著名林學家吳中倫誕生100周年」戳,新浪博客,曉林,2013-10-04
- ↑ 【科技改變林業】吳中倫:中國森林地理奠基者,騰訊網,2018-09-29
- ↑ 最早提出保護九寨溝自然景區的林學家——諸暨籍著名林學家吳中倫教授二三事,諸暨在線